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仵埂:廉涛散文印象

发布时间:2023-06-0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廉涛是一个诚恳和善的人,每逢节日,总记得发来祝念之语,令人温暖。我们相识,大约还是因文学而结缘,认识总有十余年了吧。知道他在机场工作,尽管工作本身与文学关连不大,但对写作的钟情,却一以贯之。这大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勃发的文学大潮的遗脉,它使相当多的爱好者终其一生倾情文学,我也将之视为高贵的精神向往。人毕竟是人,怎么可能只膜拜物质化的存在呢?

廉涛写散文,去年秋冬,散文集《心中那片海》出来了,他的喜悦也感染了我。这部散文集,廉涛写自己的阅历,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亲情生活,写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孙子堂姐等等。笔之所至,情之所注,温暖动人,形象全出。这一组记人散文,凝结了作者的成长经历。比如,他记叙了自己七八岁时的一件往事,那年临过年前,腿上长了疖子,疼得直叫唤,母亲说:“我娃疼成这个样子,过啥年呢!”二话不说,背起孩子就赶往医院。另一次,自己牙疼,难以入睡,母亲总是背着自己,“从屋里转到屋外,从家门口的桥东转到桥西,给儿子讲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讲猪八戒做梦娶媳妇的笑话,儿听着听着便爬在您的背上睡着了。”这样难以忘怀的往事,作者一一清晰地勾勒出来。母亲不仅是慈爱的,也是智慧的。她用生活格言教育子女,诸如“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说公道,打个颠倒”,“要说别人长,先把自己量”,诸如此类。这些,都显示出了民间活跃着的传统文化力量,显示出了母亲对儿女如何处事为人的塑造。

父亲更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形象,承担着全家生活的重任。文革期间,为了补贴家用,贩卖点辣椒、木材,或者做些小木活出卖,因而被戴上“投机倒把”的牌子,被毒打被押上批判大会。而当时他们村一天劳动的价值是八分钱。这样过往的一幕幕影像,便烙进作者的大脑里,反刍为艺术思考。廉涛就这样还原个人家族的生命史,同时也在还原一个时代的历史。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唏嘘不已。父亲也更是一个受到乡亲们爱戴的能人,他在世时,经常主持村子里的红白喜事,大家说,他一去,“红白喜事就办得没那么好了”。那时,他家门口的石桥上总是围上一堆人,冬日的火炕上也总是洋溢着大伙们的笑声。这些描写,非常准确生动地传递出一个时代的面貌和一个人的个性形象。

廉涛散文,还善于通过一些细小的事情,挖掘其中的蕴含。《黑河情思》里寥寥几笔写到七十年代中期的知青下乡,说是一个夏季,男女知青身穿泳装游泳,被生产队长喝喊制止的事情。《关于西红柿的记忆》里,写绿西红柿炒辣子,那种香喷喷的滋味,至今难以忘记,每当重温这一道菜肴,便欢喜不已。写自己八十年代中奖的甜蜜回忆,写父子之间的深情,写堂姐因为一心想要一个儿子,坐了九次月子,却全生的女儿,最后抱养了本家小叔的男孩才算结束。但等到供养这个顶门男上完大学并工作,自己却撒手人寰。这些人生故事里,藏着作者深沉的感喟,无奈的、同情的、又是怜惜的。堂姐,作为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忙活完了。那种哀叹,令人内心悸动。

廉涛,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陕西周至一个村庄的平民家庭,童年遭受过很多磨难,这大约也是那一代人的共同经历和记忆。青少年时代的印痕,深深印在他的身上,他以真切诚挚的表达,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真实状貌。作者面对自我时,内心的那份坦诚和内省,面对亲情的那种深刻的倾心之爱,面对人世沧桑的温暖抒写,都颇为打动人心。

散文的第二辑中,作者写的是自己工作之后的经历,如《遥念玉树》《春到映秀》《台北书店》《榆林变了》等。《台北书店》感慨台北书店店员的素养和勤勉。《榆林变了》叙说榆林人富裕之后的心态:“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暴富,认为这里面缺失智慧;似乎也不愿意听人说致富,认为这里面没有体现出富的神速”。而喜欢人说大富。认为这是榆林人对自我的最好“心理定位和文化定位”。也写自己独特的经历,比如《高原之夜》中,写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在寒冷的青藏高原,他们的车子从玉树回西宁,坏在了半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体验到了生命中未曾体验的焦虑和惊恐,真是难以忘怀的一夜。作者骨子里,充满对文明社会的敏感与赞赏,于是总能捕捉到不一样的生活细节。在《文化澳门》和《深圳文明》中,我们见识了作者的这种能力。澳门有人曾想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下兴建高楼,这样会遮蔽东望洋灯塔部分海岸景观,于是,澳门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形成“护塔联线”,向特区政府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施压反抗,最终阻止了这一破坏公众景观的事件发生。特区政府最终做出决定,限定了建筑的高度,维护了本区域民众的观景权利。在深圳,作者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在离开深圳的早晨,他们到一家西安餐馆吃饭,早餐已经结束,午餐正在准备,须要等待,但他们的登机时间不容等,餐厅老板听闻此事,马上说:“不用等,五六分钟就做好你们点的餐”。此事放在内地,可能遭遇的是“没到开饭时间,请到别处。”作者觉得这是破例,但老板说,“这不是破例,我们不会放弃每一位顾客,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位,回头客才能越来越多,也才能赚得越来越多。”这就是深圳的“生意经”,“机遇意识”和“文明素养”。所以,深圳这个在一片小渔村中发展起来的大都市,拥有了640多个图书馆,成为全国三大书城之一。从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眼睛注视着什么,这个注视的方向和焦点,恰恰反映出一个作家的精神维度。

游记类散文,也是作者在这一辑中的一个品类。一些有趣的见闻,有趣的地理,常常能惹人意兴,比如云贵高原的长寿之乡《巴马》。作者不仅介绍了这儿的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多少,温度多少,饮食如何,更是发现了这儿人的和善热情和达观。每到晚上,这儿便成为歌的海洋,“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各自七八成群地围拢在一起,对唱山歌。”“原来,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在壮族已成为习俗了”。作者说自己“听着他们甜美的嗓音,天籁般的歌声,沉醉了”。是的,正是这样乐观的看取生活,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巴马才成为长寿之乡。作者还善于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串联起来,形成主题化写作。如《感受严寒》,写了自己在哈尔滨、俄罗斯、榆林等地所遭遇的严寒天气,以及冻伤的情景。这样的书写之余,随时随地蕴含着他的观察和思考。他写在俄罗斯看到孩子们,一见载有中国游客的大巴临近,便蜂拥而上,向旅客索要巧克力。感受俄罗斯“人民正经历着食品严重短缺的苦难,街头随处可见流浪儿童,在这些儿童眼里,中国人是富人。在酒吧、在商店、在剧场,随时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投以羡慕的目光。”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深长的思考和判断。

第三辑是人物特写。作者写了与自己交往过的系列人物,大都生动鲜明,有些令人难以忘怀。这里有周明、陈忠实、毛锜、马友仙、田森、孟西安、路曼华、李师傅等。名人的描写大都道出了他们平易近人,德行高贵的一面。有的因为与作者有了紧密的交往,所以写得更为生动些,比如秦腔演员马友仙。作者说咸阳机场搞活动时,请了马友仙做社会监督员,2000年又以机场的名义邀请她到旬邑县的一个扶贫点演出,她欣然应诺了。于是他们互动频繁,更加熟悉起来。拉家常聊天间,作者说起父亲是一个秦腔迷,是马友仙的粉丝。父亲说“马友仙的唱腔里有许多新音”,尤其喜欢她的《断桥》一段。马友仙自然问起父亲情况,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了,她沉吟片刻说,“老人过三年时,提前给我说一声。”父亲逝世三周年,马友仙如期而至。村子里搭起了戏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了,村庄里涌满了人,热闹非凡。村民说:“人家唱的《断桥》把人的魂都唱出来了。”还有许多人盛赞:“人家戏唱得好,人也那么好,那么大的名气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样的叙事,让人见识到了一个名演员的德与艺,更见识了一个名人的生命境界,见识了马友仙有血有肉的情义。

作者写田森这个人物,其用情颇深、动人也深。田森是中国社科院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作者写他的进取心和达观的人生态度,他给作者惠寄的专著扉页上,其题词则是:君子自强不息。说是有一回西方一个记者采访他:“你能否告诉我,你想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田森教授坦然答道:“我愿意或者在讲台上,或者在书桌旁,或者在与同志们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结束我的最后呼吸”。多么豁达的一个学者,这样的话语,当时激励感动了廉涛,今日依然影响着读者。这辑中有一个短文,写的是自己与小寨纬二街附近修自行车的李师傅的交往。一个暴雨之夜,自己不慎骑车跌落在路旁开挖的埋设管线的沟壕里,自己摔伤不说,连自行车也卡在那儿上不来,他只好找人帮忙。找到了修车的李师傅。李师傅不仅热心帮他吊上来自行车,还让他穿上自己的干衣服,并留他在自己狭窄的床上睡了一夜。后来他就经常去看望这位师傅,直到有一天师傅搬走,再也没有见到他。这样一些记叙,都显示出作者对人间温爱的深切感怀,对人与人之间无私帮助的呼唤,其闪光的人格和精神向度,都向读者昭示了一种向善的力量。

第五辑里,是作者记叙自己游历国外的见闻,也颇显对比,颇生意趣。如写到英国的《绅士风度》,说自己在英国旅行时迷了路,遇到了一位英俊的中年男子,他不仅带自己找上了中巴车,匆忙中还专门画了线路图,并写了导语,最后下车时,还冒雨送了自己三四百米,直到我们看见了目的地火车站,这才转身离开。还讲述自己在英国看到一对离异夫妇,男士祝福女士找到新男友,买单请他吃饭祝贺等。这些故事里,作者将之归纳为一种高贵的文化形态:绅士风度。在《韩国纪事》里,作者参观庆州博物馆时,见到一群小朋友,他们看得入神。经了解,知道他们“每周来一次,他们的历史课好多都是在博物馆上的”。小朋友们很自豪地说,他们没有感到枯燥,反而觉得这是他们的骄傲。写新加坡的《樟宜机场》的井然秩序,写澳大利亚墨尔本菲利普岛的企鹅,心怀怜惜地写出了《企鹅漫漫回家路》,到新西兰参观,“惊叹政府和国民对自然的保护”。也顺笔写到了1980年代从新西兰引进猕猴桃到家乡周至县的情况。

在廉涛的上述作品里,我们能看出作者的眼光和境界,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关注点落在什么地方,有了怎样的感怀。这种感怀,既是一个写作者原有的底蕴,我们将之称为前观察写作阶段。就是说,在你未观察写作之前,你是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知识底蕴构成的,你正是以这样的构成来观察和写作。这种前写作阶段,恰恰显示了廉涛的精神底蕴,他的善良的心底和温厚的情怀,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他笔下这些放射着点点光彩的璀璨珍珠。

2023年4月29日于西安小寨

(仵埂,文艺评论家,陕西散文学会副会长,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