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婚事里的大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中篇小说《白话》登上文坛以来,徐坤在小说创作方面,短篇、中篇和长篇都写了不少,有的作品还荣获过“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在文坛内外都很有影响。即便已经成果累累,成就斐然,她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神圣婚姻》(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2月版),仍然具有标志性意义,值得人们予以高度关注。因为这部新推出的《神圣婚姻》,在她原有的写作追求与风格上,有了新的进取,新的转折和新的拓展,做到了在日常化的故事中囊括更多的生活意涵,在个人化的叙事中包孕时代性的主题。因之,之前人们常常戴在她头上的“女王朔”的帽子,已经没法再给她戴了。
《神圣婚姻》这部作品,是以程田田等人的婚事变故为由头,由此带出当下都市生活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演变,及其人们穷于应对的生活难题与不断泛起的心理波澜。在此基础上进而描写人们走出困境的各自探求,歌吟学人、文人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的积极追求,在整体上书写了新时代的新气象,塑造了新时代的新人物。这种小中见大的写作,在看似个人化的视角中,融入了广袤的风景,在看似日常化的故事中,赋予了丰盈的内容。这既表明了作者徐坤在这部作品写作中的精心构思和苦心经营,也显示了作者在小说创作道路上的不断跋涉和显著进取。
徐坤:《神圣婚姻》,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神圣婚姻》这部作品,具有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就我的阅读感受来看,有三个方面印象更为突出,我以为这也应该是这部长篇力作的主要特点。
第一,直面当下的都市生活现实,直击不同代际人们的恋爱与婚姻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与切身的真实感。
我们在讨论现实题材作品时,常常提到直面“当下”现实的这样一个话题。但说实话,在一般的现实题材小说写作里,实际上很难看到“当下”,都与“当下”颇有距离。徐坤的《神圣婚姻》这部作品,写的是2016年到2021年间的北漂生活与北京故事,是名副其实的新时代的背景与场景,新时代的人物与生活。作品经由程田田和孙子洋的婚变写起,既写到了置身其中的当事人的处境与心境,也写到了两个家庭的状况与难处,进而写到孙子洋父母的婚姻变故,接着又由程田田的大姨毛榛,写到社会科学院宇宙文化与数字经济研究所。这里边的具体故事,涉及当下社会的诸多热点与痛点。如青年男女结婚置办婚房,外地人与北京人通过假结婚买房,90后青年海归就业,研究所转企改制,外企职场生态,基层干部贪污腐败,中央单位干部到外省挂职,大学生乡村支教,以及筹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等等。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轨迹,涉及北京的多处文化地标与网红打卡地,如北京CBD、潘家园旧货市场、段祺瑞执政府、雍和宫、顺义后沙峪等。还有由不同人物勾连起的北京到沈阳,北京到铁岭,北京到四川安岭,北京到韩国,北京到澳大利亚的各种联系。可以说,当下人们的多种工作形态,社会生活的多种样态,多有触及,都有涉猎,其中由人物的彼此关系和大跨度流动,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新时代的纷繁万象,也显示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时代性特征和全球化背景。
显而易见,作者在主要人物与主干故事的叙说中,并未就事论事,拘泥于事相本身,而是在恋爱与婚姻的坎坷与变故中,连缀起多变的世情世相,串结起纷繁的生活万象,有意加大了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场景的表现,这使得程田田等人的小小婚事,既成为他们自己人生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经历,也成为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的一个生动表现,从而使读者在看到和悟到他们的婚变的各种意涵的故事,进而领略和认识我们的时代生活奔流向前的大波与微澜。可以说,敢于在小说中如此大幅度地点染时代的特有气韵,这样近距离地跟踪和描写“当下”现实的,在当下文坛并不多见。由此也可见出作者徐坤阅读新生活,把握新现实,处理新经验的独到功夫与不凡能力。
第二,由婚姻的异变与体制的转变,揭示了人们的情感的隐痛与社会的阵痛。
《神圣婚姻》以两条线索交叉叙述的方式,逐渐凸显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婚姻的异变,一个是体制的转变。
在婚姻变故这条线,主要描写了程田田与孙子洋恋爱而未成婚引起的困惑与波折,孙子洋母亲于凤仙用假离婚与假结婚方式到北京买房,连带着也写到了顾薇薇与萨志山的陡然婚变。这三桩婚变各有缘由。孙子洋与程田田的直接理由是“为了在北京买房,两家意见不一致”;于凤仙与孙耀第的直接理由是“性格不合”;顾薇薇与萨志山的显见理由是“十年之倦”。但从事情的进展来看,更为真实的原因,是想法不合拍,观念不合辙,也即“三观”错位,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了解、宽容和信任。被人们看作“神圣”的婚姻,在现实中是支离破碎的,难寻难觅的。但这种状况并未能改变人们心中对于“神圣婚姻”的向往与追求。于是,就有了程田田此后与潘高峰的相遇相爱,萨志山与顾薇薇的情投意合,于凤仙与北京炮三儿的相濡以沫。这些都向人们表明,并非一切婚姻都是“神圣”的,但“神圣婚姻”是确实存在的,问题在于要带着赤诚的真心和坚定的信念去积极争取和努力追寻。
几桩先后发生的婚变,当然都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但由他们在婚变中的处境与心境,还是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生活的新变给现在的人们在婚姻方面带来的困惑,提出的挑战。婚姻不是人生的一切,但却极大地影响着人生,甚至因为人生与婚姻的天然捆绑,人生的输赢与婚姻的成败密切相关。但程田田、萨志山等人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当今社会多变的现实,既给人们生出了不少的难题,也给人们制造了不少的机遇。学会选择,懂得取舍,“神圣婚姻”与光彩人生,都可以从理想变为现实,这是确定无疑的。
在社科研究机构的转制方面,与现实状况相比,作品的描写是走在前边的。据我所知,社科院系统的各个研究机构,一般都尚未转制。但从发展趋势看,一些与现实尤其是经济现实联系密切的科研机构,确实存在一个如何更好地面向现实和服务现实的转型与转制的问题。作品里写到的社科院系统的宇宙文化与数字经济研究所,当然是虚构的,但有关研究课题的申报与运作,创新工程的实施与开展,以及研究所的具体运作,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精神风貌等,都是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的。社会研究这种学术机构,申报项目可大可小,工作也可紧可松,而且研究人员也不用天天坐班。因此,勤奋的、慵懒的,都会感觉良好,生存的空间很大。看到作品里对于宇宙文化与数字经济研究所的一些描写,有的让人会心,有的令人汗颜,确实可以起到一种镜鉴的特殊作用。从实际现状来看,如何走出固定的圈子和传统的路子,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同现实需要很好地融合起来,与国家的发展很好地对接起来,仍然是一个未予切实重视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品中宇宙文化与数字经济研究所通过改制寻求出路和调动活力种种做法,特别是把学术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变革前沿,把社科研究同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是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作品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引起人们的警觉,并启迪人们看清自己的处境与出路,激励人们去努力改变目前相对封闭的现状。
莎士比亚曾借助戏剧中人物的口吻告诉人们:“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神圣婚姻》里学人萨志山下到安岭挂职锻炼引来的体制转变和个人蜕变,以生动的故事和真确的事实告诉人们:学术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其中所蕴含的理论需要结合实际,学术需要接合地气的道理,是人们经常说起但又很少付诸实际的。因而,很是发人深省,启人思忖。
第三,由学者萨志山的基础挂职锻炼,把笔触伸向社会巨变的前沿与激流,写出了新时代的新变化,以及新变化带来的新动能。
《神圣婚姻》一文里,作者运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宇宙文化与数字经济研究所的改制,以及在改制过程中孔令健所长,毛榛、黄子路、菲利普等副所长的不同态度和各自心思。但最为精彩动人的一笔,当是萨志山去往西南某地的安岭市挂职副市长,并在一年间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骄人业绩。
萨志山去往数千里之外的安岭挂职,开始带有一定的被动性。这一方面是社科院和研究所予以委派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十年婚姻解体之后需要转换环境和调适心情的需要。但当他下到安岭之后,他由陌生到熟悉,由被动到主动,实现了姿态转换,完全改变了自己。毛榛到安岭去考察萨志山的挂职工作时,听到人们对萨志山的高度评价,又惊喜又意外:“虚心学习,主动融入,作风务实,尽职尽责,思路清晰,有格局,有创新精神。来了一年,在招商引资和文旅工作方面就很有成果,有新气象。”这几乎是对一个干部近乎完美的评价,毛榛感觉自己“有些恍惚”,在心里不断询问:“他们说的是研究所那个萨志山吗?”直到进一步了解情况和接触到萨志山本人之后,她才对现在的萨志山另眼相看,并“感觉到这个男人身上有异样的电波”。她在与萨志山的交谈中,萨志山关于“人民”的一席话,使她深受教益。萨志山说:“以前在研究所里,也讲‘为人民服务’,‘人民’可能只是我们课题组的几个同事,我顶多能为课题组成员多谋点福利,多报销点吃饭打车的发票,要求课题经费的百分之二打到每人每月的工资里。而‘人民’在这里,却是广大的老百姓,能触摸得到,能看得着的。有时候晚上站在窗前向外望,看万家灯火,我会心疼,疼得热乎乎的,那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这‘人民’就是安岭市的328万老百姓,他们就在那万家灯火之下,具体、鲜活,吃饭,吵嘴,新婚或离婚……我所做的工作,是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穿衣,吃饭,关乎他们问题解决后的一张张笑脸。”被深深感动的毛榛进而询问萨志山挂职的动机,萨志山回答说,当时万念俱灰的他,想看看人间是否还有美好,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到底在哪里?随后他还说到,挂职的经历,使他对于国家机器的作用、基层民情的状况、现实发展的需求,都有了全新的和深刻的认识。这些具体的描写,连同萨志山生前发给单位的一封信,都充分而生动地向人们托出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新人”,“一个崭新的形象”。
萨志山在挂职期间实现的全新转变,萨志山挂职带来的研究所与安岭市的有关项目的合作,加上潘高峰的驻村扶贫,程田田的下乡支教,以及程田田在潘高峰支持下完成的5G信号基站的建成,都给人们展现了一副令人振奋的可喜图景。这既表明了基层的现实变革与生活新变,像一座巨大又无形的熔炉,不断冶炼着也改变着置身其中的人们,而置身其中的人们也以自己的努力为安岭的改颜换貌添砖加瓦,释发着自己应有热量与能量。这种奔向时代前沿,置身生活激流的选择,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双向改变的巨大收获与可喜成果,既以“破圈”的方式,给人们相对封闭的生活联通了沸腾的时代热流,也给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注入了有关“人民观”的新的理念,使得人们在眼界、胸襟与情怀等方面,都因注入了时代的新气韵,而有了新的拓展,发生了新的改变。
可以说,安岭是一个虚构之地,也是一个艺术象征。它象征着生活的新生面,象征着时代的新脉动。人们对于安岭的向往和安岭对于人们的改变,是我们这个时代从生活现实到精神内里都在不断发生各种新变的一个缩影。有了这样有力又精彩的一笔,《神圣婚姻》这部作品就有了耀人眼目的亮点,这也是这部作品超出“神圣婚姻”意涵的最大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