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网络文学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发布时间:2017-10-18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阑夕 作者: 阑夕 点击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阑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从1998年笔名「痞子蔡」的蔡智恒在BBS上发布《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华语网络文学已然走过20年,从小众走到了如今超过3亿人的网络文学用户群体。

  网络文学IP的价值也从简单的纸质出版,发展到如今动漫、影音、游戏等多种呈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正走在赴港上市路上的阅文集团无疑是「执牛耳者」。

「阅文在网文原创市场已经独孤求败。」

  阅文集团原创内容总经理杨晨在一场发布会上这样感慨道,截至2016年底,阅文内容库中共有200多种题材的840万部作品,其中800万部为阅文自有平台的原创作品,而整个网络文学现有的作品量约1000万部。

  尽管如此,阅文都一直在巩固着其在IP领域的统治力,强大的造血能力使得其构建了一个可持续的IP生态,不仅仅有海量内容,同样也有众多像猫腻这样的「白金作者」。

  两天前,猫腻新作《大道朝天》刚刚推出不久就颇受好评,在IP价值方面也成为IP产业各方眼中的宠儿。

  在此之前,猫腻的作品《择天记》就曾在影视、漫画、游戏方面的IP改编上取得了不错的联动效果。其改编的电视剧《择天记》最终全网播放量272亿,在卫视平台的收视率也突破了1。

  此前阅文集团与腾讯影业公布的13个IP的影视改编中,猫腻的三部作品(《庆余年》《将夜》《择天记》)都位列其中。

猫腻的成功并非个案

  在阅文成熟的IP生态下,创作者有了更大的保障和动力,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被吸引进入网络文学创作领域。猫腻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自己当初并没有刻意想进入网络文学领域,「

  只是发现自己挺能码字,而且码字还能赚钱,所以就做下去了。」

  在恰当的经济激励体系下,作品的质量也就能够得到保障,因为读者作为最基本的买单方,会用自己的选择进行投票。优质的内容也就保证了IP在后续的改编创作中的质量,这些明星创作者自身也成为了IP运作的招牌与核心,有了一定的粉丝号召力。

  这种从内容IP创作到IP改编上构建起的良好造血体系,避免了内容IP开发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如果仅有少量的IP,平台只能陷入豪赌某几个IP的尴尬境地,运气好则是大丰收,运气差则颗粒无手。但在这样的体系内,读者成为了重要的筛选器,平台能够通过海量的数据,在众多IP中选择优质IP,并为其匹配合适的内容改编形态。

  当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者都是文学创作的核心,但也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的那样,「

  在文学创作的征途上,作家永远是孤军奋战的。」

  但或许不同的是,在阅文构建的网络文学生态中,作者可以直接连接读者,整个创作过程中随时可以与读者互动,以及时收取到读者的反馈迭代创作。与此同时,作者的基础经济收益和外界对于创作成绩的评价标准,也与作为读者的用户息息相关。

  在后端,内容创作完成后,对于优质作品,作家更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成熟的团队帮助其完成内容IP的进一步开发。

  文学作品被改编其他表现形式并非互联网时代的新鲜事,1983年,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就曾被另一位大师——作曲家威尔第改编为三幕格局,并大受欢迎;而《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更是与评话、戏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改编和被改编的关系。

  但以阅文为代表的内容IP运营者们则让这种IP的开发变得更加标准化,能够调动更多的商业资源。

  这种商业上的成功或许意义巨大。

  过去,「穷酸」似乎是大多数内容创作者的代名词,即便如诺奖得主莫言,在未因诺奖而名声大躁之前,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居住在山东高密的老家,以至于诺奖奖金买房被人们传成了笑梗。

  而在数字化时代中,文学创作并不能,也不会与商业生态割裂。

  和菜头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过他的好友南派三叔的经历,这个曾经生活朝不保夕的程序员,大学毕业之后理想曾是「开发一个网站能够赚钱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却因为在网上贴上第一篇文章,而逐渐发掘到他的创作天赋,一步步成为如今炙手可热的超级IP拥有者,并以编剧的身份参与到《盗墓笔记》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中。

  互联网最大的意义便在于此,让每一个节点的用户都有公平的权利去接触内容和创作内容,同时,能够依靠网络的力量将优质或者说符合大多数喜好的内容,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去,甚至以电影、电视剧这样的方式影响到线下。

  对于用户而言,阳春白雪的严肃文学作品需要,但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或许受众则更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对内容消费的需求也更大。

  猫腻就曾直言,自己创作的是「爽文」,但这并非因网络文学而兴起的一种内容,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小说早在19世纪的大仲马时代就曾已开始,大仲马更是被称作「通俗小说之王」。

  当然,网络文学中也有着像《余罪》这样的严肃题材作品,同样来自于阅文的原创内容平台,被改编为网剧后一时大热,第一季的总点击量便超过5亿。

  尤其是在阅文发起构建的内容IP生态,也更让这些可能在网络文学读者中不算主流的题材,在更多元化的内容形态中发挥其价值。

  内容大多数时候并无有好坏优劣之分,只关乎于不同的读者用户,不同的内容呈现形态。

  正如猫腻在《将夜》中写的那样,「

  西方有莲,翩然坠落世间,自生三十二瓣,瓣瓣不同,各为世界。」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

  • 何常在:让网络文学更好表达当代中国

    网络文学的兴起,源于互联网的诞生。经过20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成熟期,成为阅读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如何以网络文学表达当代中国的故事,以现实题材书写...[详细]

  • 茅盾文学奖得主、网络文学名家首度同台

    月12日,由《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腾讯集团、阅文集团协办的“文学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灯年度书单发布暨阅文名家系列...[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