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好》:“畏”之追逼下的个人决断
阎真最新长篇小说《如何是好》讲述出身平凡的女大学毕业生许晶晶奋力拼搏却又四处碰壁的尴尬困境,挖掘时代隐疾,延续了阎真重视“精神背景”的写作路子。通过对个人奋斗史的把握,折射出当代中国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解放、慷慨激昂的激情岁月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混杂涌流的概貌。作为商业社会一部普通人的心灵磨砺史,小说沿用了阎真擅长的第一人称视角书写,对世界的观照通过主人公许晶晶“我”的自我剖白体现出来。保研失败、考公失败,“我”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过程中不断受挫,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经历着被他者和异化的痛苦过程,百般努力却始终无法突破那面看不见的秩序之网。在庸常世界中逐渐沉沦,却又无法逃离宿命般的“畏”的追逼。然而作品的深刻性并不仅限于对在世抵牾的摹写,更在于作者在面对看似毫无办法的时代困境时,所坚持书写的一丝诗意和人性光亮,主人公“我”虽然一次次站在了欲望深渊的门前,但都一次次做出了有力的、独属于自己的决断,并最终在这场与客体理性的长期斗争中获得了主体的险胜。
小说主人公许晶晶这份俗世中庸扰的苦痛,只能通过此在的基本情绪“畏”来领会和展开。海德格尔认为,“畏”同“烦”一样,是与生俱来、天生固有的情绪。“畏”将在世的存在揭示为此在,消解了对象,揭示了白茫茫的原初的虚无,人因而得以可能摆脱日常生活中他人的束缚,从沉沦的泥沼中挣脱而出,重返“此在”的本身之中。通观《如何是好》全文,可以发现许晶晶始终沉浮于“烦”和“畏”之间,历经多次领会自身和做出决断的时刻。例如考公失败后,她在床上平躺了三天,想:“这一辈子该怎么活,下面的路该怎么走?这样的问题,刚刚被自己提出来,就在心中让它晃过去了。”考公失败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挫败后无依无靠的状态下反而摆脱了世界和他人的制约,此时她是自由的、处于全然可靠自我谋划的状态中,但与此同时也是茫然失据的,感受到对未知人生的巨大迷惘和恐惧。海德格尔曾言,在畏中人觉得“茫然失其所在”。“畏”中主体的心理状态类似于无家可归之感,这是一种失去了附着和庇护之后,孤独、异常、阴森的状态。人在这种情形下会想要逃离,想要放弃本真的存在,回到被“常人”支配的温暖的日常生活中。在《如何是好》中,许晶晶在考公失败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接受了一份涉及信息诈骗的工作。这份工作收入颇高,但她背负着良知和道德的压力,时刻处于惶惑不安的状态中,无法逃脱“畏”的追逼。可见,回到麻木的沉沦状态中,她并不能平息担忧和焦虑,心中的暴风雨如影随形地激荡着,依然对未来有着茫然失措的畏惧。
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存在之本体论的结构,须待把先行到死中去之具体结构找出来了才弄得明白。”重返回常人世界是无法摆脱惶惶不可终日的宿命的,唯有先行到死中去,领会到死的结构和意义,意识到“死”是存在的极限,是最本己的、超验的、无关联的和不可究诘的可能,才能超脱外物,全身心关注自身,真正领会到生的意蕴和本真的存在。许晶晶也经历了“先行到死中去”的过程,在进行违法工作时,公司组织团建,“那强烈的音乐打在我身上,我的胸口像一个共鸣箱,里面嗡嗡地响。”胸口的轰鸣仿佛某种警笛,突然间许晶晶闻到了类似毒品的异香,立马决定离开。这次体验让她意识到了这份工作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尖锐地威胁着身体和生命安全,是对看似遥远的“死”的一次呼应。海德格尔把“此在”从日常的沉沦状态中抽拔出来成为本己状态的动作称为决断,他这样界定:“这种缄默的、时刻准备畏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我们称之为决心。”向本真的存在迈进是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具有瞬间性和即时性,只有当人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才能将混沌的过往彻底抛掷脑后,本真的世界由此在人的眼前敞开。许晶晶在进行违法工作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内心煎熬,最后在直面生命威胁时做出了决断,她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工作,并在返回麓城后拨打电话举报了工作地点。这次决断使许晶晶从沉沦和被异化的状态下苏醒过来,不再执着于过去外物的牵连,而以一种更为松弛的状态进行自我谋划,接受了之前不屑一顾的房地产售楼工作,从而打开了事业的一扇大门。另外,许晶晶妹妹一直力图劝说她同有钱人结婚,说“那些混的好的女孩,后面都有隐身的男人。”伪善的说教仿佛毒苹果般诱惑着困顿中的她,然而许晶晶的心底始终怀揣着对更高一层理想的追求,这份不甘是阻拦其向下迈进的隐形的绳索。“我想告诉未来的自己,我不是没有努力过,奋斗过,我没有对许晶晶不负责任。”[38]面对生活的挫折和打压,许晶晶依然怀揣着原始的孤勇,竭力在庸常的生活潮水中站稳脚跟,并在每一次面对深渊的诱惑时决绝地摒弃“温暖”的常人世界,听从主体本真的想法,做出面向未来的、独立而清醒的决断。许晶晶的经历证明了,无力破开他人之壁时,自我的定义沦落于他人手中,唯有奋力破除他人偏见和诱劝,自我才能拥有对自我的命名权。
因此,面对已被对象化的世界,唯有做出本己的、属于人的决断,才能强有力地突破技术世界对人的平整化,从既定程序中抽拔出来。人的价值才能从物的意义上解脱,获得自主权和敞亮的本体性的解蔽。在某种程度上,许晶晶对本心的坚守,恰恰是她破开外物壁垒、寻得自身出路的动力源泉。她的不屈服和不妥协,也体现了物欲吞吐日常、主体隐而不现的日常生活中,属于人的挣扎和决断,这是属于普通人的微乎其微的撑持,也是人性主体的核心所在。
(孙艺珑,1999年生,女,湖南郴州人,中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