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于梅 寄情于梅 抒怀于梅
昨夜,品读蒋金明的《林阳寺·问梅》。这是继读他的《御温泉·逢梅》《鼓山·寄梅》之后,癸卯正月里读到他的第三首以梅为题的七言律诗,诗人将这三首诗称为《梅花三咏》。在诗中,蒋金明实地逢梅、寄梅、问梅,而我也在这些诗句中逢梅、探梅、问梅,诗人的才情诗意中给予我美的享受。
蒋金明对古诗词有着深厚而扎实的功底。他的律诗,“平仄”与“韵律”的精道无须再去评说。《梅花三咏》诗韵律优美、意境开阔、观察细致,表现手法多样细腻,抓住了律诗的魂与髓。品读先生诗歌,有如在茗茶一般,好茶,口齿留香,好诗,诗韵悠长。《梅花三咏》是他在春节假期深入永泰、鼓山和林阳寺赏梅之后,先后写出的咏梅之作。蒋金明以“逢”“寄”“问”为题,咏抒对梅的情感,视梅为“知已”,将对梅的情感“寄天涯”,问“旧茎新枝曾记否”“梵音天籁久徘徊”,表现出逢梅之喜悦、寄梅之情深、问梅之空灵绵远。有影有声。“逢”“寄”“问”,既是点题,更是点睛。
无论“逢”“寄”或是“问”,吟咏对象都是“梅”,虽是同题材,但品读之后,首首有新意,没有丝毫的重复之感、雷同之处。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曾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读蒋金明的三首咏梅诗,如同欣赏三幅徐徐展开的以国画为表现形式的咏梅画,意境各具,皆成自然。
蒋金明的诗说是咏梅,却在咏景上着笔,可谓借景咏梅。借梅咏永泰御温泉、鼓山梅园与林阳寺的自然风光。永泰御温泉的梅是青梅,花开得银装素裹,鼓山梅园和林阳寺的梅,才是我们常说的红梅。三首诗中,《鼓山·寄梅》对梅的着笔比较多:“忽闻山外暗香动,十里吟鞭疏影斜,玉骨凝脂惊翠羽,锦衣接踵醉飞花。”其它两首分别只有一句在写梅,如“青梅树下逢知已”“沉沉苔点百年梅”,但品读后,还是让人感到通篇咏梅。诗人的高明之处,是把梅放在了不同的环境中吟咏,以景烘梅,用景托梅。
营造开阔意境衬托梅的风骨神韵。处处是山,但山山皆不同;山山不同,生长于斯的梅亦不同。林阳寺是千年古刹,位于福州北峰山区寿山乡,处于瑞峰之麓。这里“林幽雄殿踞崔嵬”,高峻雄伟的林阳寺在绿树的遮掩中,“如织遊云雨未裁”,描绘了当时先生访梅时的气象:天色灰阴,游云掠过,云卷云舒,天将下雨。在这样的环境下拜梅,自然与《鼓山·寄梅》“忽闻山外暗香动,十里吟鞭疏影斜”的探梅意境不相同。我试着把诗人对林阳寺的环境描写移于鼓山或永泰御温泉中,但给人是非驴非马的感觉。金明准确把握意象,让梅更富有生长环境中的人文气息。叶嘉莹先生在《唐诗宋词十七讲》中曾引用俄国符号学家洛特曼的观点:“语言文字的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一定效果。”蒋金明使用的语言符号准确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给人一种不可替代的感觉。
蒋金明咏梅,既从大处入手,也从细处刻画。细处,富有诗画。品读《御温泉·逢梅》,眼帘仿佛看见八幅景象。读《鼓山·探梅》“拂槛围炉有老茶,同坐江风枝上俏”二句,又仿佛看到同坐江风、拂槛围炉的其乐融融的场面,容易让人想起《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诗人与众宾之意亦不在茶,而在“探梅”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梅也。《林阳寺·问梅》,“袅袅炉烟千里客”,写出了林阳寺香客众多,有的甚至从千里而来,让人体会林阳寺是一座千年古刹。“沉沉苔点百年梅”,这梅是百年梅,树干上长着沉沉苔点。读罢,沧桑之感油然而生。“龙藏经卷尘难到”,让人想起“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既写出林阳寺的藏经卷处之妙,又把握了名刹的清净。而“梵音天籁久徘徊”,更有一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之妙,名刹之地,梵声天籁,何等妙境。蒋金明的诗从大得入手,意境开阔博大;细处刻画,细腻生动,惟妙惟肖,有如山涧细流,撩拨心间。
此外,诗人咏梅,动静结合。如将《御温泉逢梅》八句中每句前四个字隐去,留下后三字:龙吟瀑、石枕流、斜照暖、涧风悠、逢知已、忆旧逰、还一笑、见沙鸥,依旧是富有动感的画面,把它放回原句,诗泛起了涟漪,起了微波。如“九峰叠翠龙吟瀑”,九峰叠翠是静,而龙吟瀑是动。在“古木参天石枕流”,古木参天是静,石枕流则是动。《林阳寺问梅》,袅袅炉烟是动,沉沉苔点是静;龙藏经卷是静,春满轩窗是动,诗人在动静间用诗的语言把访梅之地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如此,金明诗中声与影的结合,通过“还一笑”,我体会到了“把酒问花”那种愉悦;“见沙鸥”“鹤自来”,似乎听到沙鸥、鹤的欢鸣;“梵音天籁”让我想起晨钟暮鼓,其声悠远。
蒋金明的诗咏梅,情寄于叙之中,一句一景,寄情与景,情景交融,说是咏景,亦是咏怀。我总以为,咏梅就要在梅的风骨气韵下功夫,但品读《梅花三咏》,诗人不着意刻画梅风梅韵,而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展现出梅风梅韵。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写道:“艺术心灵的诞生,是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梅花三咏》抛弃了世事的烦恼,陶醉于那片山水和梅中,钟情于梅,寄情于梅,抒怀于梅,将咏情与咏梅结合起来,让丰富的情感流淌其间,让人在品读之后,被浓浓的情感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