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独立女性的不老魅力
12月2日,由江苏省作协主办的叶弥长篇小说《不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书记处书记施战军,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党组书记汪兴国,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以及潘凯雄、王尧、汪政、王彬彬、王春林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位作家、批评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研讨。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丁捷主持。
叶弥的《不老》历时五年创作完成,讲述一个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爱情故事。35岁的孔燕妮在等待男友张风毅出狱前的25天里,结识了从北京到江南小城吴郭的“调研员”俞华南。在陪着俞华南“走访”的日子里,吴郭城里的各色人等也纷纷出场。他们游走于吴郭城,孔燕妮的真挚与无畏令俞华南折服和爱慕,俞华南的神秘和博学也让她的心起了涟漪。两人若即若离,却心有灵犀。11月18号,张风毅即将出狱,俞华南要回到北京,孔燕妮也要去往白鹭村,开创新的事业。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有人离开,有人归隐,有人老去。只有孔燕妮,因为心中有爱,永远不老。
《不老》首发于《钟山》长篇小说2021年B卷,2022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并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期项目支持名单。本报特刊发张光芒、何同彬、 张娟的评论,以飨读者。
叶弥的《不老》中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这句话虽然没有以“题记”的形式出现,却有点题的意义。“什么都会老的,肌肉、血液、眼神、嗓音……什么都会老的,只有思想不会老,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让它变老,它永远像刚盛开的花朵。”这部小说从初稿到发表,再到出版单行本,修改过一些小细节,仅仅是这一句就出现过几种表达。“只有思想不会老”的另一个表达是“只有精神不会老”;“它永远像刚盛开的花朵”也有另一种表达,即“它永远像纯真的孩童”。相较之下,我更喜欢“精神不会老”“它永远像刚盛开的花朵”这样的话语方式和语气情调,因为这更能抵达小说的核心。精神不仅仅包括思想,花朵则隐喻了更多的内涵:鲜艳、诱惑、唯美、芬芳以及氤氲化生的力量,不仅仅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肉体与思想集于一身的人格存在方式。
这一思想题旨是通过作为独立女性形象的主人公孔燕妮身上的不老魅力加以体现的。孔燕妮的性格首先表现出一种独树一帜的穿越时代与社会的不老活力。人与时代、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始终是小说家深掘不止的宝藏,而时代裹挟之下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令人牵挂不已的审美主题。《不老》的故事聚焦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短暂的时段,这正是裹挟个体的时代洪流激涌的时刻,然而,身处时代转型交接点上的孔燕妮却以自带节奏的方式入场。
小说切入故事的角度值得玩味。过了国庆节,孔燕妮每天早上要去张柔和的豆浆摊上吃一碗豆腐花。而不幸成了前男友的小丁到处张扬,要到豆浆摊上给孔燕妮一点颜色看,要把张柔和的豆浆摊掀个底朝天,“把孔燕妮打到鼻青脸肿,再用热豆腐花泼她一脸”。前者是饮食,后者是男女。这种小叙事的切入手法别具一格,也别具姑苏市井小说传统的独特风味。更吊人胃口的是小丁要报复女主人公的理由是她竟然只是为了抓紧时间,在张风毅出狱前找第三位男朋友。令人大为意外的是这位一反“天经地义”总是“爱吃男人豆腐”的女人,回应人们的狐疑态度的方式既不是躲避,亦非辩解,而是无言的微笑,并且是用一种温和而深沉的眼神一个个地“看过来”。置身世俗红尘之中,又别具一种力量,孔燕妮作为女主的性格特质从一开始就被充分地铺陈开来。孔燕妮的温和源于她不寻求也不需要人们的理解。虽然有一次例外,她抡起大手把小丁揍了,但原因并不是小丁不肯分手,而是因为小丁指着孔燕妮的鼻子说她反党、反社会、反人类什么的。用宏大叙事来压孔燕妮,才是不可忍受的底线。
孔燕妮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时代,又在某种意义上超前于时代,小说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凸显出女性独立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意义。别人大都是被时代裹挟的被动主体,惟有她自成暗流,不被完全裹挟。对于很多人来说,时代上升期带来的是理想和激情的高涨,在压抑时期则随之低落。但在孔燕妮心目中,好的时代应该首先是情感开放的时代。因此,在他人踌躇满志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潮流时,她并没有融入其中,也没有在这个未来里看到自己。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以及弥漫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思想解放要求,与女主人公的情感开放的要求构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冲突。显然,叶弥并非凭空幻想一位独立的女性,恰恰相反,这一形象独立的审美价值恰恰体现于她与他人、她与社会、她与环境的联结方式上。在人与时代的关系上,很多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恪守大写的时代与小写的个体的冲突原则,但在《不老》中,这种大与小的冲突原则一变而为外在的时代与内在的精神存在之间的冲突,同时交织进外在的思想存在与内在的情感存在的冲突。
女性的价值并不以其他价值来体现,也不可被他人所定义,孤独和独立不倚就是价值本身。可以说,小说的全部故事就是在阐释孔燕妮怎样重新定义自我意义和女性价值。
这种女性独立的本体价值甚至不能简单地以爱的价值来体现。不少论者盛赞小说首要的主题是不老的爱,但爱在这里既不是为了寻找爱人的那个“爱”,更不是那种含义明确的博爱之“爱”。爱对于孔燕妮来说,也许更像是一种显示力量的存在方式。一方面,她承认自己爱着张风毅,也承认自己爱俞华南,好像她很容易爱上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另一方面,她既不和张风毅站在一起,也不与俞华南站在一起。孔燕妮在自己的乳房上写上“自由”两个字,一边一个字,以此表达自己的存在立场:“社会要用科学来拯救,我要用自由来拯救自己。”就像读懂叶弥以前的《天鹅绒》离不开像天鹅绒一般的“肚皮”,理解《风流图卷》离不开主人公的“初潮”与“剃光头”,要走进孔燕妮的真实世界更离不开她的“乳房写作”。她以一个独立女性的全部欲望、情感与理性等各个层面上的完整存在来追求未来,完成自我救赎。
如果说与不同“年轻的身体”的恋爱包含了更多的本能层面的诱惑,那么与俞华南19天的相爱则更像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激发。孔燕妮从来就没有把人性和本能完全等同,而是“区别对待”。正是因为她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一度本能多而人性少,所以坚持要在俞华南身上实现“本能在人性之上的升华”。由此,爱的力量展现出了多声部的本质。正是在孔燕妮自我救赎的力量需求之下,她从来没有怀疑过俞华南其实是一个精神病人,读者读到最后亦如梦方醒。
孔燕妮这一形象还体现出敢于直面困惑、爱欲和死亡等审美现代性的勇气,体现出现代性自身张力中所包含的那种后现代主义面孔和唯美主义气质。正如孔燕妮自己所说,她心里的“激情太多了,多得杀气腾腾的”,所以“只好不停地谈恋爱,这样我的心就得到解放和自由了”“解放和自由就是一种纯净的解脱”。于是我们看到,正如现代主义的向死而生一样,这场19天的恋爱一开始就确定了“一拍两散”的终点。
孔燕妮形象所体现出的不老魅力不仅是《不老》在当代文学史视域下的独特所在,即使追溯和延伸至五四新文学,也不乏独立不羁的冲击力。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文学史上有两个西方女性形象对中国影响特别大,一个是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一个是王尔德笔下的莎乐美。但是,这两个女性形象进入中国以后,其形象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和误读,在中国文本的形象再创造中,这两个西方女性形象都被中国化和本土化了。对于前者,人们多关心“娜拉走后怎样”的社会问题;对于后者,人们则把唯美主义误解为追求爱情的启蒙主义。而孔燕妮则实现了两个回归:既回归娜拉出走的本体意义,也要回归现代主义爱欲观的精神价值。孔燕妮的“精神轮回”正是一种不老力量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