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记》:文化的根脉与有情的写作
近年来,文清丽的小说创作处于一种井喷的状态,数量多,质量好,在全国的众多名刊和选刊上时常能看到她的新作品。她的小说,题材和生活幅面非常宽广,从乡土到都市,从军营到地方,从强军兴军这样宏阔现实题材的正面强攻,到戏曲人生和女性情感等传统且个人化的题材的细腻描摹,都有涉及和覆盖,展现出强大的生活吞吐能力。
文清丽的创作其实是有着自己的根脉的,就是西部黄土高原的窑洞。她一次次地回望故乡,重彩深描那里的草木、风俗、人物、自然风物,写相邻,也写父母亲人。她的小说有着特别重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浓墨重彩地书写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热力和人物的欲望、理想。她笔下的人物有着上进的执着,百折不挠的勇气,勤劳、善良、忠诚、勇毅,正直的美德,也有着真实、真诚的小心思和狡黠,这种真实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可亲可信。
她的小说既有“土气”的一面,喜欢用方言,也喜欢书写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风物、饮食、民俗。她时常会调动起童年的记忆和全身的感官系统,写院子里斑驳的树影、田野的气息、槐花的香味、中午小村的宁静,写陕北面食的颜色、口感和力道,把那种日常生活的气味、声响、色彩、形状和触觉书写得元气淋漓、穷形尽相。她的小说也有“洋气”和雅致的一面,在小说的语言和形式层面有新的尝试和探索,对现代性的都市情感生活也有独特的观察和省思。近年来的军旅小说出现了一股雅化的潮流,文清丽就有自己的创新。她选取了戏曲和古典文学的精华,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书写现代人的情感和心灵世界,为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背景和不同寻常的参照坐标,极大地开阔了作品的格局和人生的境界,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属性和知识含量。
从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到报告文学,每每看到她的新作品,收到她主编的新一期杂志,我也在想,她哪里来的时间和精力能把这么多事情同时做好?这个问题,我从她的长篇小说新作《从军记》中找到了答案。
《从军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写起,黄土高原上一户农民家庭的李家兄妹,在四十年岁月里,其命运与时代变迁、与部队变革发展的大背景紧密交织在一起,写出了一部当代中国军人的生命史诗。李晓音的个人经历,串联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近四十年部队的生活,以及部队的历次改革整编,包括最近的这次军改。不同历史时期的军队大事和生活风貌,都浓缩在李家兄妹以及李晓音同学们的命运中。
《从军记》捋着时间线索平铺直叙,扎扎实实讲故事,梳理人生的线索,语言质朴而干净,很像当年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那种真实的力量,很能打动人。小说有着作者自叙传的影子,也不乏反思和省察。文清丽的创作像一个逆行者一般,走出了一条上行的通路。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从军记》里那种勃勃生机、那种上进的努力、那种拼搏的韧性,对待本职工作、军队事业的忠诚,还有那种不加掩饰的追求美好的欲望,真诚得令人动容。小说中的人和事都有生活的原型,也都有高于生活的想象和加工,整体上来看,写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根性和情义。每个人物都生活得真实,对待艰难、坎坷、欲望、考验,都是昂着头直面的姿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迎接命运的拣选,迎向或惨淡或美好的现实。
小说中写到大量日常生活经验和细节,家庭伦理、亲情、爱情、友情、同事情、战友情,各种关系编织成的大网,家乡,部队,农村、县城、大城市,基本勾勒出四十多年来国家、社会发展的脉络,还有几代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从军记》用一种成长小说的方式,塑造了人物群像,也写女兵之间的关系、情感。以女兵的视角书写的军旅长篇小说在数量上本来就很少,这种纯粹的女性视角独特而稀缺,显露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味道。她写出了生活的原生状态和温润质感,建构起了一个有坚定精神信仰和牢固家国伦理支撑的、有情的世界。
由于时间跨度太长,而篇幅有限,《从军记》更多的是按照时间的线索梳理人物的人生经验,有的故事、细节,和部分人物形象的复杂度不够。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或许给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留下了更大的余地和空间。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从军记》的电视剧版。这样一种女性视角写就的不一样的军旅人生,相信会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启发。
(《从军记》文清丽/著,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