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李惊涛《幻火》:新颖的探索 浪漫的营构

发布时间:2023-05-0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李惊涛 《幻火》

李惊涛的小说注重创新,其文学自觉意识非常强烈,因此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新近发表的小说无一不体现出创新方面的追求。他用新瓶装旧酒,那旧酒保持了传统的芳香;而那新瓶又成为探索的亮点,两者相得益彰。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他独辟蹊径,踽踽独行,显示出艺术上不懈努力和探索的精神。

他新近的短篇小说《幻火》,发表在2023年第2期《雨花》上,是一篇非常值得玩味的优秀作品。说是短篇,其实从数字上看有一万五千多字,由六个部分组成,已经非常不短了。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写一个退役老军人在“幻火”中的人生揭秘。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创造了一种叫“幻火”的东西,从而把无声的回忆写得影像完整,声情并茂,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人如观影视作品一样,与主人公在声光模拟中一同回味人生的幸福与苦涩、悲欢与离合。

有趣的是,文艺起源于篝火,原始人试图通过舞蹈、歌唱、声音来与天地鬼神沟通。人类面对无常、生死、灾难、病疫、野兽侵袭等问题时,常用一种仪式来应对苦难,这种方式充满了神秘感。《幻火》写主人公在炉堂前的“幻火”中看自己的一生,从而让那些二维的平面回忆瞬间都与真实的生活一致起来,立体可感,鲜活生动。

人生何其短暂,无论怎样的一个人,其实值得回味的人生片段都那么有限;人生的关键处只有几步,这几步就串联起了一个人有限的一生,就成为人一生命运的缩微。主人公“我”从1945年到1949年,再到1965年前后,以及垂暮之年,这样数十年的人生跨度中,作者选取了“我”刻骨铭心的四个瞬间,其实也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四次人生交集,便完整地再现了人物一生的浮沉。与其说是通过他的一生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倒不如说是时代的巨大变化塑造了他一生的曲曲折折。小说在情节的跌宕起伏里,在“幻火”营造的神秘氛围中,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我”难忘的四段人生节点当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来路。“我”是那样的平凡,在革命的熔炉里淬火成钢,是有血有肉的,也有过年轻时爱的火花碰撞,与老中医的女儿有过一段相爱相亲的日子,可是战争年代部队的南征北战,小儿女的情意绵绵只不过是那段岁月的一点花絮。为了新中国两党决战淮海,在巨大的牺牲之中,共产党的军队打败了国民党,“我”身负重伤;而老中医的女儿在牺牲的人群中找到了“我”,为“我”处理了后事,并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其实那不是“我”,只是那牺牲的人身上穿着她当年为“我”补的衣裳,上面绣着的那朵梅花,让她误认那人就是“我”。她所在的部队调驻新疆了,直到1965年,她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才搞明白,“我”并没有牺牲,而是负伤转业地方,在韩桥煤矿当了门卫。她找到了“我”,可“我”已经成家。那短暂停留的一晚,两人互诉衷肠,流了一夜的泪水;命运多舛,相爱的人也只能各奔东西。但那次相见,让“我”知道和她还育有一个女儿,从此又多了一个念想。本可第二年得以相见,可人生无常,那以后“我”的命运急转直下,不仅后娶的女人被害死了,我也被迫开始了流亡,在马陵山中做了看山人,并被人当作“山神”和英雄一样崇拜和爱戴着。但是,“我”有一个未了情,就是等她们娘俩的到来,填补人生的缺憾,完成人生的救赎。

四次相见,两实两虚,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两虚,是一次误认,一次急迫的等候,给情节发展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有了误认,才有了后来女军官的回来祭奠;在祭奠时发现真相,才又开始了对自己爱人的寻找。些许波澜像人生之路一样曲曲折折,那些隐晦的人生过往在“幻火”中重生;而等候中的第四次相见,更充满了不确定性,那是近半个世纪的互相寻找。时光如此的匆忙,“我”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还能等到他们吗?大雪封山了,皑皑白雪中,“我”在为她们的到来发愁呢。那是一次等待中的相见,多么令人感到幸福无比,小说到此却戛然止笔,余音绕梁,让人畅想不止。挺折磨人的,到底见到没有啊?你尽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去完成后面的续篇了。当然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结局,其实那都是人生的可能!作者更为巧妙之处在于,小说的开头还有个“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荣军父亲”,显然那一切都是在真实基础上的叙述。小说给人的真实感是如此强烈。亚里斯多德说:不在于真实,而在于真实感。那种真实感,给人的就是一种震撼力和一种冲击力。

小说中的“我”和“来客”以及来客叙述的那个人,看上去似乎是三个人,但身份交叉重合换位后又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其实,那一切不过是人意识的反映和潜意识的游离外溢所致。虚虚实实,真假难分。有时是对立的,而更多时候是合体的生死弟兄,那些镜像不过是“我”的幻觉或分身术罢了。该合就合,该分就分,分分合合都不过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自然幻化的结果。

“幻火”中的取舍是极为高效的,这也正是作者在素材处理上的高明之处。决不拖泥带水,集中笔力去写选择中的四段人生重要时刻,如泼墨重彩,把该突出的地方都展示的一览无余。作者有的地方又写得极为精细,这些地方读者万不可错过了(如春秋笔法)。如写“我”在1945年当通讯员,老中医的女儿:“门开了。她一闪身,像天上落下的一片云彩,飘进屋里去了。”“那姑娘大大方方走近通讯员,一把将他的手拿过来,放在嘴里嘬着……”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写男欢女爱,而是通过含蓄的文字来表达他们情感的进程,一个“飘”和“嘬”,细腻传神地写了她们的感情的亲密程度,更表现出少男少女爱情的柔美浪漫。

小说素材老得连作者都不避讳,甚至那朵衣服上的梅花,都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部电影中见过。但小说读毕,在觉得惊诧的同时,还是令人生出由衷的佩服之情。为什么?我想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还传统叙事于融媒体时代的崭新表述之中。作者以巨大的勇气、求新探索的精神,表现出正大气象。作者不仅有很强的文学自觉意识,更有着文学创作中的自信。徐则臣在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过:“如果要想成为一个独特的作家,你一定要开辟自已的路,寻找自己的办法。”老素材,新写法,把控融媒体时代的特征,以多种艺术形式加以杂糅、推陈出新,以一种新的叙事风格打破传统小说节奏呆滞不畅等问题,从而形成高效的叙事风格,随心所欲。止于所当止,行于所当行,行云流水。突破了回忆中的平面感,形成立体多维空间,造成全息影像。以“幻火”的神秘感,紧紧攫取读者的阅读心理,让读者始终在探秘一般的深厚氛围之中,与书中的人物共悲欢。

第二,还小说创作于诗意的美学追求之中。小说《幻火》的诗意美学追求,是无处不在和显而易见的。在宏大的叙事中,作者营构了小说的唯美意境。人世间的美好,多么让人感动。不论是通信员与老中医的女儿的爱情,还是战场上的生离死别,抑或人间重逢,还有重逢中的等待,都无一不是人间至情至性的体现和传导,都有一种诗意的美。那是一种大欢喜,那是一种真人性,就连“我”篝火中与来客的对话也都如此的逼真和感人,散发着烟火人生的美轮美奂。小说结尾的不结作结,更是诗歌常用的手法,无限地开拓着小说的意境,让人捧卷在首,读而思,思而读,回味无穷。四段人生相遇,都如诗一般有一种复沓似的节奏韵律,而又层层登高,不断向上升腾,直到结尾处余音袅袅,如钟声回荡!

第三,还现实与历史有效凝望。从容回味人生的荣枯,不着意去刻划英雄,而是将英雄现实人生际遇予以真实再现。现实从历史中走来,现实也是历史的组成。一个人的一生见证了历史,同样历史也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作者以诗性的审美,平淡地叙述着“我”的一生的波澜起伏。孙二娘的饭馆里,“我”被当成英雄一般地传说,在篝火前仍然有人来慰问和关心“我”;但“我”是这样的老者,产生了幻觉,还有老年痴呆,记忆时好时坏,“我”的一生不过是时势造英雄的产物——包括“我”人生的爱情、负伤、重逢、落难等等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时,“我”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书写着“我”的人生壮歌,一切都是如此的平凡,一切又都是如此的波澜壮阔。在时代的汤汤大河中,我们浮浮沉沉,但无一又不顺势前行,“我”仍将在等待妻女的守候中,了却我内心的遗憾和生命的救赎……期盼之中,更让我们看到“我”美好的人生理想——愿天下人共团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