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作家“素描”
学者王富仁曾自白,“假如有人问我,你最看重哪个中国现代作家?我的回答是毫不犹豫的:鲁迅!”的确如此,他以鲁迅研究专家名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献给了鲁迅研究。虽最看重鲁迅,但王富仁同样重视其他现代作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枝枝蔓蔓都是熟悉的,为冰心、郭沫若、闻一多、曹禺、梁实秋、徐志摩、端木蕻良等现代作家写过专论。
除了面向学界,王富仁早在1993年就在《太原日报》双塔副刊开过面向大众的“现代作家印象”专栏,总共刊出33篇。如今,这些文章汇集成《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为读者走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灿烂群星提供了绝佳读本。
王富仁擅长写宏文,单是给人写序,就像梁启超一样,“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洋洋洒洒,七八万字不在话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写短文也驾轻就熟,带给读者的震撼丝毫不逊色于那些万字长文。他写李何林、薛绥之、单演义、杨占升等师长的纪念文章,让人读了不禁潸然泪下。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的诸篇也是短文,连缀在一起,就是一部独特的“文学史教材”。已往的文学史教材总要给作家们排一下座次,鲁迅应该占两章,郭沫若、茅盾、老舍应该各占一章,郁达夫应该占一节……但王富仁不一样,他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极具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学“指掌图”,不论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还是张资平、庐隐、冯沅君、汪静之、林徽因,他都一视同仁,给予每位作家大致相同的篇幅。篇幅相同,不代表他的评价都千篇一律,书中鲁迅有鲁迅的位置,茅盾有茅盾的作用,巴金有巴金的贡献,每位作家的独特魅力,王富仁都说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他告诉你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郭沫若“一生都是一个青年”,叶圣陶是“我们的好老师”,郁达夫“精神上是个孩子”,茅盾是“企图捉住中国历史发展脉搏的人”,庐隐是“新女性生活的探险家”,冰心是“我们的大姐姐、小母亲”,朱自清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李金发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早产婴儿”。他用这种“命名”的方式,将每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鲜明特色形象地呈现出来。他给每一位作家的“命名”,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站在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史的高度,从文化观念、文学观念、成长背景、知识储备、性格特征诸方面,对作家的形象与风格追本溯源。
学者钟敬文说:“评价一个伟人要像看待一棵大树,应该看它的整体,而不是看它枝枝节节,看它虫伤的地方。”王富仁在写这些“现代作家印象”时,注重高屋建瓴式地鸟瞰与整体的把握,他对每一位作家的分析,都富于概括性和穿透力,讲究递进感与逻辑性。你未必赞同他的观点,却不能不被他的语言魅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所折服。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对一个个作家进行“心灵的探寻”,“使你不得不对他提出的命题与论证过程、方式,作认真的思考”,渐渐地你也就明白了他把钱玄同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扩音器”,把蔡元培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母亲”是有其深意、有充足理由的。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的可读性非常强。“鲁迅是我终生所崇拜和热爱的,但他的思想太深刻,你按照正常的思路理解不了他的言行举动,相处起来就不那么轻松;郁达夫是个很可爱的人,但他像个小孩子,动不动就要耍点小脾气儿,你得像个大人照顾小孩儿一样主动照顾他、疼爱他、劝说他、迁就他,他哭过闹过以后还会对你一样好,但哭起来、闹起来也够你麻烦的,作为一个朋友他不能算最好的;郭沫若很热情,但他又太主观,不会主动理解你、同情你,并且他太易变化,和他做朋友就像跟在一个比你走得快的人后面走路一样,很难跟得上点儿,这个朋友就做不成了;很能同情你和理解你的是老舍,但他又考虑太多,处处怕得罪你,反而使你觉得不痛快,他怕得罪你,也怕得罪别人,总是作为一个调停人处在你和别人中间,你永远无法感到他与你是没有距离的,因而也形成不了不分你我的知心关系。”王富仁在对不同作家的“参差对照”中,让我们既看到了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不同作家之间性格的巨大差异,也从中学会了为人之道、交友之道。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