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雨磐石》看文学的精神自洽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原作家,雪归从创作初期就致力于描写和诉说高原的乡土故事。《风雨磐石》是雪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暂且抛开其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文学创作的价值和小说中AB双线叙事结构的作用不说,现就小说中向着内心开掘的65封寄给自己的信,谈一谈其文学的精神自洽。
有人曾言,如果一个人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对事物和自我的客观认识,那么即使他努力建构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很难达成内心自洽。就这一层面而言,雪归已然用自己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内心自洽的范本。《风雨磐石》中,不论是黄梓琳以草芽自喻的坎坷经历,还是其不断给自己写信治愈内心的过程,以及其最终的返乡,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的疗伤过程。这种疗伤,不止在于小说中的主人公,更在于作者本身。正如雪归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所说:“《浮士德》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过程引人深思,在B线的写给自己的65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中,我引用了其中一些诗句,助力主人公走向广阔的现实人生……”
从《风雨磐石》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雪归的成长。这种成长,既体现在小说中拔节的疼痛,也体现在作者有意识地选择的这种叙事方式。对作者本人而言,这或许只是一种尝试,但其展现出的是一种顽强的精神自洽能力。学者、批评家陈福民在其《北纬四十度》一书出版后这样说:“写作不仅仅是在处理历史问题,它同时也见证和表达了我的一种精神症候,一种深刻的文学危机感和焦虑感。很有可能,这次写作对我来说是一次‘治愈系’行为。”《风雨磐石》中,从黄梓琳最终返乡创业的情节设置,可见雪归追寻理想化的痕迹。如果说束缚自己的意识和故步自封的囚徒困境难免为人所诟病,那么真正实现个体精神上的大自由、大解放,则是永恒的挑战。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黄梓琳,是曾遭受过侵害的年轻女性,在类女性所承受的偏见与压力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比寻常人更多了几重纠结与疼痛。雪归选择这一形象作为主要人物,有其用心良苦之处。文学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的娜塔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莫言的《丰乳肥臀》中的乔其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的曼娘……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都曾有意识地选择这类女性作为书写对象,体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与这些作家的作品相比,虽然雪归对人物性格丰富立体的刻画还存在差距,但其借鉴与学习的姿态,值得肯定。
《风雨磐石》中黄梓琳的爱情,令人唏嘘。与完美爱情不同,她的爱情可谓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在小说的后记中,雪归这样表述:“爱情,如此美好,哪怕是失败的爱情。这部小说中黄梓琳失败的爱情,如果能让一些人想到荆棘鸟——传说中虚构的以身殉歌的飞鸟,在我也是一种安慰。”荆棘鸟的泣血而歌感人肺腑,它把全部生命与青春献给了自己的爱情理念,《荆棘鸟》中的梅吉和菲奥娜一生都无法逃脱被爱情“捉弄”的宿命。雪归也曾喟叹:“个体努力的微弱和现实的荒诞带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以及不同的际遇,总让人感慨。”她在《风雨磐石》中设置了一些情节,来表现现实的摧毁与重建。具体而言,有魔幻般的鱼泉,有张伟处心积虑的偷盗,有张老大的巧取豪夺,有王子业的虚以尾蛇,有乔子良的自负自大……
文学作品是人类的精神产品,自然不能忽略其十分重要的价值所在——精神价值。在阅读雪归的《风雨磐石》时,相信读者也和笔者同样感受到了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接受命运无可回避的击打或重创,努力寻找能够抚慰人心的爱和暖,以及隐忍与力量。这应该是雪归通过作品极力想传递的文学的力量、文学的温度,也是一种文学的态度、文学的情怀。从雪归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她试图通过每一部作品努力探索文学提升精神力量的有效路径。也许雪归早在潜意识中期待其创作能有一种改变现实的力量,《风雨磐石》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无疑是其努力呈现此种力量的佐证之一。
借小说的方式,雪归以昂扬的姿态开启了一群人为改变命运砥砺前行、奋进有为的过程。不屈服于厄运的打压,无畏于生活的困苦,“精神自洽,不假外求”,雪归用一部《风雨磐石》,让我们看到了她热爱生活的方式,也看到了她的那份真诚。相信读者从《风雨磐石》中那65封信中,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这份诚挚。这种真诚的生活态度,不论是作为小说中虚构的主人公,还是现实中的每一个个体,无疑都是令人感动的,因为世间唯有诚挚最能打动人心。在此,期待雪归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以诚挚之心书写和彰显文学特有的精神自洽!
(原发《西海都市报》,有删减。作者雷庆锐,系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