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贺小果》:当孤独溢出春天

发布时间:2023-04-25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当把“上世纪90年代”、“清宁石膏矿区”、“子弟学校”、“杆子帮”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所组成的一组标签,很容易就给人代入一种年代感:在古旧斑驳的工业厂区,小镇青年们挥斥着狂放不羁的青春荷尔蒙,同时与之相伴的是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交织着人生的不确定感,甚至常常笼罩着一种世纪末狂欢的氛围。

这类题材多采用回忆的方式,回望厂区的故人往事,往往表现出“侨寓式”的感伤情绪。“我”走出厂区在外求学、就业,经历人生新的成长,此时厂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有的工厂倒闭、改制、人员流散,社会发生种种变迁,已然物是人非,恍然若梦。来自湖北孝感的作家周芳就用《贺小果》这篇作品写出了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类似景象。而在具体呈现上,小说独出机杼,以“我”(陈栋梁),一个“杆子帮”小弟的视角来观察矿区子弟中的异类:诗人贺小果。

通过“我”对贺小果的好奇、接近、倾慕、辩白,来感受他内心的孤独,表现人们悲欢的漠不相通。小说在有限的篇幅中,摘取了1992至1993年的春天和1997、2013年春天的片段,回溯了“我”眼中那个孤独的贺小果,从而反映出时间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刻痕,也折射出时代变化的留影。

诗人贺小果的孤独生长在春天。贺小果是清宁石膏矿区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人们都觉得春天来了,花开朵朵,看上去就舒服,而贺小果却执拗地认为,春天不只是盛开鲜花和少女。他在学校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讲解朱自清《春》时,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理解和伤感:春天里,总是有一些悲哀的事情发生,春天是要让你大哭一场的。贺小果在吟诵课文时,“泪水顺着他清瘦的脸一顺往下流”,“泪水打湿了诗人贺小果胸前的衣服”。

诗人贺小果的孤独还来自于家人朋友的隔阂。贺小果的母亲叶桂花强势专横,矿区的人们都要怕她三分,她就像只老母鸡一样,扑棱着翅膀保护着儿子。在叶桂花看来,理想中的儿子应该结实魁梧,能在矿区能吃力气饭,而斯文白净、柔弱感伤的贺小果,看起来像一块“神神叨叨的蔑片”。因此,性格果断坚决、雷厉风行的母亲想尽办法“改造”贺小果,带着“杆子帮”兄弟们来同化他的朋友圈,试图把贺小果拉到热闹的年轻人中去。比如,叶桂花请“杆子帮”老大带他“玩”,去社会上“混”,让人在矿区春节联欢晚会上朗诵贺小果的诗,张罗着给儿子相亲,让他们年轻人“耍个女朋友”,莫被那些诗呀鬼呀的耽误了……

然而由于彼此内心的隔膜,叶桂花所做的种种努力,都适得其反,她和周围所有人一样,无法理解贺小果为什么执念于 “一条鱼死在春天的河畔”、“我总是突然醒来”。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贺小果因为喜欢夜里四处游荡,与受感情刺激精神失常的柳红平,时常在月夜中相遇,仿佛两个不属于正常世界的灵魂相逢。最终贺小果又因这个关联,被卷入了柳红平的强奸案,蒙冤数年。

小说让人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从贺小果身上,让人看到默尔索的影子,他们都是背离主流价值观的局外人,表现出对世界和生活的疏离,不被家人和朋友所理解,不愿生活在别人期望的目光之中,干脆放弃与外界的互动沟通,也不愿意为了外在的世界而改变自己。

不过,贺小果与世界的疏离,并不同于默尔索的厌倦。如果说默尔索理解的荒诞,是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他主动抛弃了这个社会,因而对身边事物表现得十分漠然。但是,看起来敏感怯弱的贺小果,性格中却隐藏着倔强执拗,在无所谓的外表下,其实有一种强烈的内驱力。他以“I know, I'm alone. I'm living like crazy”为座右铭,白天在人面前总是一贯低头的他,内心却坚强地品味着孤独。他在夜晚仰望着夜空,“高高地抬着他的头,像巡视的国王”,在月光下呈现出一副全然不同于白天的模样,松弛、自在,张扬着自我的个性。

小说从旁观的角度来写贺小果,在回忆中带着一种追问和反思。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初,二三十年后的今天,网络、手机、高铁已经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回过头来看,当年执着于写诗、书信投稿、仰望月光的膏矿诗人贺小果如今在哪里?当故人往事浮现在眼前,我们会如何看待当年的悲欢和命运,会不会更加主动地去倾听和理解贺小果?会不会像贺小果一样,去追问月光,追寻自我的价值?这是小说中“我”的疑问,也是留给读者的疑问。

作者系无锡市文联工作人员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