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海:泥香、书香和心灵之香
关于白洋淀的文学作品,差不多只有孙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创作的短短几篇,却因为写出了当时的抗战大局和人们在战争中的细腻心思,加上诗意的描写深入了时代和生活的肌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白洋淀成了特殊的文学形象。每每想到或提到白洋淀,似乎都能闻到淀上荷花淡远的香气,看得见那苍青色的漫天芦苇和人家屋顶上的袅袅炊烟。
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当时正经历自己的巨变,侵略者的炮火炸毁了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原本全心全意过自己日子的老百姓,不得不认清自己现实的敌人是谁。随后,他们参与了抗战,也在抗战中塑造了自己。如今,将近八十年过去了,这块土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土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些什么呢?关仁山的新作《白洋淀上》,或许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在关仁山的这部长篇里,经历过抗战的老人和他们的子孙,大多仍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没有忘记那段悲愤与抗争相伴的历史。不过,时代的主题变换了,不再是对抗现实的敌人,而是如何加大乡村的发展力度,怎样建设新时代的新乡村。于是,我们在小说里看到了城乡的互动,土地的流转,生态的维护,多产业的联合,高科技的创新……那些过往似乎跟乡村不相干的一切,现在都一点点降临在这块古老而新鲜的土地上。大地以厚德载物,时代种下新的机遇,大地就渐渐茁出新绿。淀上荷花,风中芦苇,甚至是院落里的鸡鸣狗吠,仿佛亘古不变,却如同好雨洗过的世界,焕发出截然不同的风采——翻开泥土,新香怡人。
时代与土地的更新,离不开人的更新,《白洋淀上》也塑造了新的人物。以王决心和乔麦为首的一群年轻人,听着铃铛奶奶的抗战故事,传承着世代相传的质朴和善良,却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在新的时代里积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点,寻求新出路。最终,王决心成了国企工匠,养鸭女乔麦成了具有家国情怀的乡村新人,其他人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忘记历史和土地意味着背叛,忽视当下和时代意味着懒惰,在变动不居的时间潮汐里,这些年轻人抖擞精神读书学习,虽然落脚点仍然是脚下的土地,却具备了国际视野和大局观,既能注意到高科技在当今时代的重大意义,也能发现农业问题背后的国际竞争,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新的乡村人物。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之道,在新民,那些在大乐书院里读书的年轻人,循着书香披荆斩棘,从自己脚下走出了新路。
每一块土地上都有复杂的生存形态,白洋淀也不例外。人们在这里打鱼、养鸭、种树、编织、经商,也在这里奉生送死、行善积德,当然也难免结为世仇、恩怨纠缠。值得注意的是,关仁山写到了王、姚两个家族的恩怨来由,却并不是一心围绕恩怨制造矛盾,增添情节,而是耐心地书写恩怨的来龙去脉,在丰富的细节中一点点尝试解开恩怨的可能。不止如此,那些在小说里犯有过错或性格有缺陷的人,作者也没有让他们成为善良或坚强者的对照,而是贴着他们自身的性格逻辑,给出他们自我调整的合理空间,比如,暴躁易怒的腰里硬稍稍减少了自己的戾气,曾经背叛妻子的王德逐渐意识到爱的深意,生性懦弱的水牛经历波折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心。没有人生来就完美无缺,能在人世中表达善意或调整一点自身的缺点,已经算得上是心灵之香了吧?
不必过于精确地计算小说的现实和精神属性,这部饱含着泥香、书香和心灵之香的大型长篇,既是现实的镜像,也是作者理想的载体——白洋淀上的水天一色,原本就由人的眼睛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