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刘亮程散文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23-04-25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刘亮程

摘 要: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通过对刘亮程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特点和特色。他的散文充盈着一种沉郁、俊爽、冲淡的特点,杂乱但是有章。本文将从语言、意象、感情、哲学思想等方面对其行文特色进行浅析,试图从中找出刘亮程散文“别样的美感”。

关键词:乡土;语言;意象;哲学

城市文明的高速发展,带给了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世界都喧嚣躁动的时候,刘亮程从新疆带来了一抹宁静。他用他的散文尽量安抚着人们迷茫躁动的内心,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场清新的春雨,拂去了人们心头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灰尘。他向人们讲述他的故乡、讲述他的生活,用文字传达他的思想。

一、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情

故乡,无论是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文人作家们创作的一个热门话题,刘亮程作为新疆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别样的”新疆。也许我们对新疆的了解还只是甘甜的哈密瓜,但是对于刘亮程来说,新疆的一草一木,一猫一狗都传达着自己的感情,都释放着故乡的味道。作家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朴实丰富的新疆小村庄。在这个村庄里,在那片戈壁与绿洲之间的土地上,有作家的童年、作家的回忆。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故乡的血液,在刘亮程的散文里,新疆是他的立足点,是那个让他的梦想飞起来的地方。他的文章背景几乎都离不开新疆这个大的背景,在他的散文里描述着新疆的月亮、狗,甚至是新疆的风。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赋予了刘亮程最充足的创作源泉。从他的散文里,我们一点点的了解到新疆的美丽风景和风土人情,认识到新疆的“不一样”。“刘亮程说新疆给了他一个看全国的视角,是站在西北角上看自己的国家和民族”。[1]

(一)乡村的环境

宁静、美丽是乡村的名片,没有哪一个乡村离得开类似的词汇,刘亮程笔下的乡村也是这样的,在刘亮程的笔下,在他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新疆的宁静和美好。刘亮程描写的新疆农村和其他的地方的农村有着共同点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在他的笔下,新疆的农村和其他的农村一样是恬静的、是美好的、是贫穷的,但是在他的笔下描绘的也是他“一个人的村庄”。在作家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世外桃源,在这片土地上,作家源源不断地进行着作品的创作,向外面的人描绘着一幅美丽的新疆村庄图。刘亮程的散文描绘着一帧帧新疆的农村图,在他的散文里我们仿佛真的就到了新疆,看见了新疆的麦田,看见了新疆的小动物,吹到了新疆温暖的风,参加到了新疆农村的各种小游戏中。“西域蓬勃的大自然是刘亮程理解生命的大门,是他最初的启蒙良师。”[2]

“万枝终归根,万泉终归海”。刘亮程的根在农村,在新疆。他是新疆的孩子,是农村的孩子,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份,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所以在他的散文中,处处可见新疆的一草一木。每个人都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都有着自己的一份赤城。

(二)生命意识

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可以称为是作家的灵魂,在刘亮程的散文里,他塑造的每一个意象都是活的,都有自己的灵魂。无论是毫无生命的只会掘土的铁锨,还是那瞬时消逝的风,亦或是那牛那马那狗,都有着它们自己的生命。刘亮程的散文让新疆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种生物,每一朵花,每一阵风,都表达了自己的生命意识。宇宙的浩瀚无穷、四季的无限轮回,一切的一切,都注定了人这一生的藐小,在自然面前,每一个生命都很脆弱却又强大。刘亮程用自己温柔的眼光,带领我们看到了温柔的新疆,温柔的村庄,看见了辛辛苦苦觅食的蚊子,看见了茁壮成长的庄稼,看见了下蛋的黑母鸡,走进了那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刘亮程直接切入‘生与死’、‘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活着的意义’等话题,把形而上的哲思赋予文学化的表达,以诗性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生命意识,从人生痛苦中发出追问,思考生命如何超越,表现出对审美人生的孜孜追求”[3]

刘亮程是一个对生命极其敏感的作家,阳光的生命,风的生命,家畜的生命,在他看来都值得歌颂。他喜欢被太阳照着的那种温暖,喜欢扛一把铁锨到处走的自由,喜欢在春天看牛屁股对着太阳吃草的悠闲。一切的生命迹象都让他兴奋,都让他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他把新疆写活了,把新疆的花花草草,一水一木,一猫一狗都写活了。在刘亮程看来,生命是值得歌颂的,太阳是值得赞美的。在刘亮程的散文里,他很少花笔墨时间去刻画人物,他几乎把所有的“赞美”都用在了动物和景物上面。他用生命意识来看待整个世界,他想尽全力来诉说自然事物的与众不同。不只有人才是这个世界最独特的存在,每一个细小的事物,都为这个宇宙的完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刘亮程看来,时间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大都有着自己的道理。

(三)与城市的对比

“城与乡”的对比,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刘亮程的散文着眼于农村,着眼于农村的一切美好。他从农村出来,在城市游历了一圈,又再次回到了农村。在他的散文中,根深深地扎在农村的黄土地里。他所描写的景物、他所抒发的感情,都离不开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他经历了城市的喧嚣,看过了城市的繁华,所以他选择回去,选择回归宁静,选择重新拿起那把铁锨。重新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在刘亮程的眼睛里,农村是一个会闪闪发光的存在,他把对家乡最深沉的爱,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在他的每一篇文章之中,每一个文字之下,仔细琢磨,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爱意。家乡的风、家乡的云、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刻进了刘亮程的骨髓深处。他的散文是化解现代城市浮躁气息的一缕香甜的微风,给这个喧嚣的世界带来了一场淋漓的大雨。作为城市的过客和农村的坚守者,他的作品和那个繁荣、喧嚣、车水马龙的都市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对城市的嘲讽和不屑。“深厚无比的牛哞在他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嗝或者一个屁,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4]他身处于城市的喧嚣,却时时刻刻向往着乡村的宁静。他看尽了繁荣表面的虚荣,无时无刻想要回归自然的宁静。在他的世界里,乡村满足了他生活的一切幻想。他渴望安静,农村就给他一片祥和。“当西方现代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大地时,社会上弥漫着一股交织着自卑屈辱以及盲目崇拜的空气。而更可怕的是长期稳定的乡村秩序很快就会土崩瓦解。”[5]

二、刘亮程散文的“乡土”语言

语言文字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刘亮程的散文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灵活自如的运用了“乡土语言”,在他的散文之中,刘亮程是新疆对这个世界的传声筒,从他的语言文字中,我们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他的笔下,新疆是可爱的迷人的多彩的。他的文字淳朴、干净。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了丰富多彩的新疆。“刘亮程的文字是特别的,当大众被众多美文‘美’的透不过来气时,被铺天盖地的文化散文熏陶的‘雅’不可言时,在视听疲劳时中,对于文化本身的一种自然文字的喜爱,便显得理所当然,刘亮程的文字到来的正是时候”。[6]

(一)语言的风格

刘亮程的散文立足于新疆,讲的是新疆的故事,用的是家乡的语言,描写的是家乡的事物和家乡的场景。在刘亮程的散文里,有很多的地方,刘亮程都选择采用大篇幅的叙述性语言来讲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这样就使故事发生的更加顺畅和自然。他的语言质朴、简约。

刘亮程扎根在新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讲述的大都是新疆的故事。他写新疆农村的狗多么的与众不同,写新疆农村的驴多么的勤劳能干,写新疆的麦苗多么的翠绿多产。他写阿格村的夜晚,写热斯坦巷的早晨,写自己在草地上与虫子共眠。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作家,没有把自己表现的高高在上,当他躺在黄土地上时,仰望着天,他就是耕耘在那片土地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他从农民的视角出发,讲述着农村发生的一切,观察着那片天空下发生的一切故事,无论是人类的还是动物的。 就像是一位农民在写日记,记录着自己每天的经历,写自己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他是自由的,他的笔触从内心深处向外迸发,不计较世俗的看法,不屈服于任何的流行。

刘亮程的散文质朴、单纯。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文化气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是农民的孩子,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他了解那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了解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写起来得心应手,可以带给读者们更贴切的感受。

他的作品总是简洁明了的,不喜欢铺排叙述很多,大多是直奔主题。直接开始讲事情。这样可以让读者直接靠近文章的主题,找到阅读方向。他喜欢使用方言和顺口溜,这样就使得它的文章更加的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刘亮程的文章是给普通大众读的,他的文章讲的都是平平常常的在任何一个省份的农村都会发生的普通农家乐事。他多处运用方言、顺口溜,就让读者有了轻松自如的感觉。比如,“腿好的时候多走路,牙好的时候多吃肉”作家就把深深的道理浅浅地表达了出来,俗语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总结出来的,自身就有着简洁的特点,在作家简洁的表达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生意人实际生活中的点点不易,更是体现出了作家简约化的写作风格。

(二)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每一件事情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件事的发生是无缘无故的。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是这样。刘亮程的语言风格简约化、质朴化特点的形成和他的生活经历、文化教育程度、性格气质等等几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刘亮程出身于农村,朴素单纯的农村生活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没有都市的浮华奢靡的味道,每一篇文章都散发着乡村的青草香。他文章中出现的狗、驴、各种小虫子、麦苗,是他童年时在身边每日都会出现的事物,他天天与他们为伴,观望着他们的生活,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却在他的散文里闪闪发光。学会利用,利用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带给自己的影响,这大概是刘亮程运用的最成功的地方。他来自农村,又把一切归于农村。一个成功的作家,要是想创作出流传于世界的伟大作品,除了自己异于常人的天赋之外,还需要自己的文化素养的积累。刘亮程喜欢创作,喜欢阅读,喜欢听评书。刘亮程的父母年轻的时候都是教育工作家,后来逃饥荒到了新疆。这样的文化氛围一定会为他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他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庄子、接触到《楚辞》,甚至是一些外国的有名的作家。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刘亮程的成功也离不开当时中国的文学创作的社会大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大踏步发展,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随之出现的就是文化的前进。当城市的不断繁荣,当工业文明的不断演进,当高楼林立,当喧嚣四起,回归宁静仿佛成为了人们的追求,而刘亮程的散文就在这一时刻出现,给了迷茫中的人们一颗稻草。人们想从他的作品中找到那份已失去的美好和宁静。就这样,刘亮程携带者他的散文轻轻走来。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在他的散文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坐下来尝试着享受繁忙中的片刻诗意生活。像老舍笔下的北京茶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岸边,刘亮程带着他的新疆戈壁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三、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意象

刘亮程的散文有很多的意象,他的思想,他所想要表达的情感都是通过这些意象一点点传达出来的。他爱故乡的每一朵云、每一只动物,甚至一棵草都能引发他的感悟以及情感抒发。他是农村每一个小物种的代言人,讲出了存在的每一个事物的心里话,在他的散文中,植物、动物,甚至是自然界的风雨云,都被他拿来描写和作为创作的基础。在他的散文中,每一个事物的作用都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爱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所以他把它们写入了自己的书,作为礼物,送给自己远方的读者。“刘亮程通过乡村意象对他生活过的农村进行深层的探索,他通过建构‘一个人的村庄’去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感性与理性完美融合的文字景观”。[7]

(一)动植物意象

他笔下的驴,是“最好养活”、“极少生病”的,他所描写的动物,在新疆都很普遍,可以说是农民家家户户都非常普遍的,就像是家里的一个成员,为这个家的发展壮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论是辛苦耕作的大黑牛,亦或是为丰收感到快乐和欣喜的老鼠。在作家的世界里,所有的人或者是动物植物,都是自然的儿女,没有什么高低贵贱,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他为乡村的动物代言,为辛苦看家的狗、为劳作的马和牛。“刘亮程描写动物不仅从人的视角去观察动物,更重要的是是从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人自身”。[8]

刘亮程散文里的植物,也是积极向上的。每一颗草,每一朵花都是作家的朋友,作家在他们之间穿梭奔走,领略着自然的美,感悟着自然的力量,汲取着创作的营养,为自己的文学创作积蓄着力量。

(二)生活意象

刘亮程的散文写的是家乡的故事,写的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在他的散文中,烟火气息是很明显的,生活是纯真的。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事物在农村都是非常普通的事物。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出现,他所选取的主角都是在农村乡下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些事物,这些意象不是城里的灯红酒绿,不是城里的红砖绿瓦,但是确实实实在在的生活里会出现的真实的景象。

他住在农村,会去田地里干活,会拿着镰刀、铁锨来到田垄上,会赶着老黄牛在田垄间游走,会去劈柴,会在下雪天围着暖炉,会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迎着太阳走在村子的胡同里。“烟火气”就是在这样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在作家的散文中,“生活”是必需品。每一篇文章的问世,都是一种生活情景的展示,这种生活有物资匮乏带来的贫穷,也有精神富足带来的快乐。作家更像是一个诗人,就平凡而简短的语言为我们介绍着这幸福而简单的生活。

除了描写一些动植物、生活景象之外,作家还描写了很多自然界的事物,也从其中感悟出了一些道理,比如作家就曾写到“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雪中,被寒风吹彻”[4]在这样一个冬天,在寒风冷咧的一个冬天,作家从这些意象中,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年少时候的一些事,想起了自己的姑妈和自己的母亲,冬天是寒冷的,是一年中最后的几个月,如果替换到人的一生中,冬天大概是象征着一个人生命慢慢走向的终点。姑妈是在冬天离开的,爷爷奶奶也是,妈妈也是。作家生活在荒凉的地方,在冬天,在大雪封村之前,需要去砍柴,冬天不仅仅是意味着结束一年的劳作休息在家,也意味着寒冷和贫瘠。在作家的创作中,这也许代表着他比较消极悲观的一面。冬天总会过去,天气总是会热起来,但是作家心里的冬天却一直没有过去。

作家是敏感的,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物仿佛都能让作家生出极多的感悟。一阵风,一片雪花一棵树……都能给作家的生命带来不一样的感想。

四、刘亮程散文的“乡土”哲学

作家描写着乡村的一切,但是又不仅仅只是描写,在他的散文中,处处充满着哲学的思想,他不是单纯的想向人们描绘新疆乡下的生活,在他的意识中,是想传达出一些思想情感的。他想给那些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工业文明下的人们,带来一点点思想上的反思,以及情感上的慰藉。哪怕仅仅是一点点。他热爱那片土地上纯净的思想,他想把那种纯真、善良、积极地思想传达给外面的人。给世人们浮躁的内心带来一点点清凉。

(一)众生平等,实现自身的价值

“生而平等”是现代人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在刘亮程的散文里,这一思想也展现的很明显。在作家的笔下,每一个小动物小植物都值得成为一篇散文的主题,他的散文很少以人物作为主题,往往都是乡间的风、田垄间的花草,农家院里的牲畜。他们不分高低贵贱,作家从未把它们当做是与自己、与人类不同的存在。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着它合理的理由,也就是所谓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刘亮程的散文中,因为秉持众生平等的观点,所以在作家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有着自己应该存在的理由,哪怕是蝼蚁,哪怕是老鼠。那些在普通人眼里看来都有一定缺点的事物,作家却从来没有否定过他们存在的意义。作家知道哪怕仅仅是一只小老鼠,也在为生态平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不过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已”。[9]

(二)城市建设与农村改革的对立统一

刘亮程的散文立足于农村,他是这个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时代下的一个“清醒者”,他喜欢乡村的宁静安详,他想把这份安详介绍给更多的人,所以他写出这么多安静的文字。他不是简单地做乡村的歌颂者,他也不是简单的贬低城市,他尝试着做一个中间人。促进着他们之间的平衡。工业文明下的社会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奢靡,却也越来越孤独。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每天都为生活、为了房子,忙碌的奔波着,忘记了我们原本是应该享受着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而这却恰恰是农村最丰盈的地方。乡下也许是贫苦的,但却往往与快乐相伴,环境和城市的阴暗相对比是清新的,乡间的小路也许泥泞但却不像城市那样拥挤。“与叶尔克西不同的是,对于现代文明,刘亮程的态度不是彷徨犹豫,而是尖锐的批判与否定,都市的繁华与热闹不属于他,在都市生活中他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10]

在现代工业文明之下,我们仿佛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忙忙碌碌,早出晚归,过着机器人一样的生活。忘记了诗情画意、忘记了吟诗作画。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结语

刘亮程是我国很著名的一位现代作家,在他的诗歌散文里,我们享受着这个时代几乎快要丧失的轻松感,走进作家的散文,就像是淋一场初春的小雨,他用他最质朴、最纯真的文字荡涤着我们的心灵,感受着来自这个世界某个小角落的安静祥和。没有满篇的大道理,没有咬文嚼字,就是讲故事,讲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我们是读故事的人,又仿佛这故事写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真实是他的散文很大的一个特点,不做作、不刁钻、不刻板、不过多的采用华丽的辞藻修饰。我希望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刘亮程的散文里找到迷失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也许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也许我们每天都有一段不开心的时光,那我们就走进刘亮程的散文,去感受一下片刻的宁静,去领略一下乡村的美好。

他是诗人,是散文家。更像是我们迷茫路上的一个领路人。也许在某一段人生路上我们会因为一些事情迷失了自己,但我们可以在文字中找寻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刘亮程的散文就有一种这样的力量,希望在他的作品里每一个真正的读者都可以找到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村庄”。

参考文献

[1]陈颖.刘亮程:新疆给了我一个看全国的视角[J].新疆新闻出版,2014(04):76-77.

[2]杜真真.刘亮程散文意象的诗性建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5:16.

[3]毛刚妮.论刘亮程的散文[D].湖南师范大学,2006:11.

[4]刘荣华.沈从文与刘亮程创作中乡土意识的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5(02):49-51.

[5]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37.65.70.

[6]尹倩. 刘亮程散文语言风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42.

[7]李昌云,胡昌平.新疆大地的诗意体验——论刘亮程[J].当代文坛,2015(05):87-92.

[8]李雅娟. 论刘亮程散文中的乡村意象[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12-13.

[9]和谈.浅论刘亮程散文中的生态美学意蕴[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01):141-144.

[10]陶思莉.回归自然与逃避都市——叶尔克西与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相似性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0-12.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