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从军记》:有文学相伴 军旅生涯别有风景

发布时间:2023-04-25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从军记》

文清丽的《从军记》,我看得很细,也很慢,生怕漏掉哪个细节。书中的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耐人寻味,也会让我产生许多联想和回忆。我特别羡慕作者,能掌握这么密密实实的、贯穿各个年代的军旅生活素材,并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这是这部作品好看而又耐看的独特优势。

《从军记》写了一个陕北黄土高坡的女孩离开家乡,参军、考军校,到成为军官,又继续奋斗,最终成为我军一位卓有成就的女主编、女作家,还是个女大校的故事。个中的一波三折和酸甜苦辣,扣人心弦,又让人生出许多感慨。我大致算了一下,故事从1986年开始,到2021年结束,历时36年。这个叫李晓音的女军官,她的军旅生涯刚好从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一直到2021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度。小说以她个人的成长变迁,折射和反映出我们军队这30多年里发展前进的一个个典型场景。作者比我小几岁,她所经历的军旅变迁大致和我的军旅生活重叠,因此,我几乎用苛刻的眼光来审视她笔下的每一件小事,哪怕是服饰和武器装备上的差异。这部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军这30多年变革的一个编年秘史。故事是虚构的,但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出奇地真实和严谨,甚至是精确。

主人公李晓音离开家乡山村,到部队寻找她的两个哥哥。由寻找从军之门开始,一直到小说结尾的几十年里,作品通过她的家庭成员以及同学战友,展示了军队中的方方面面,从青藏高原的生命线,到集团军的连队伙房,从南方城市的军校古建筑上的花纹,到总部高级首长办公室的地毯,从驻港部队的营区,到潜艇的舱室,作品无处不在展示着独特而又新颖的生活面,不断伏击读者,激发别样的阅读体验和兴奋点。特别有意思的是,作品中写到的许多部队,其原型我都比较熟悉,看了以后,再对比自己的记忆,更能感受到小说文字细密的质感。作品对部队各个岗位的描写,就像有人评价福楼拜描写巴黎一样,如“钟表匠一样的准确”。李晓音刚当兵时的懵懵懂懂和毫无心计,让我哑然失笑又为之动容。她最好的战友和闺蜜秦小昂,亲切地叫她“二百五”,既形象生动又意义非凡,这“二百五”构成了她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直率、毫无心计而又敢说敢干的女兵形象跃然纸上。当然,还有她的百折不挠。凭着这股“二百五”的冲劲,她一路走来,走过了几十年的军旅人生。在这条路上,因为这种性格,她不时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像婴儿学步一样,在不断的摔跤中,让自己的步伐越来越坚实。虽然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但这些挫折又和岁月交织,变成她下一步人生路上的财富。这些大大小小的脚印,今天看来,依然可以成为青年士兵和年轻军官的人生教科书。也正是这种“二百五”的坦诚,以真诚为通行证,让人们稍迟一些,却又更深刻地认识了她,真正地认可了她。小说中,李晓音入伍前在部队等待通知,身上的生活费用完了,主动到炊事班帮厨,坚持等到通知书,以及带着她的初恋——一个士兵假扮成军官回乡的故事,让人感到难以言说的真实和动人。还有一场在村里举办的婚礼,让读者强烈感受到陕北乡村浓郁气息,以及李晓音一家父母兄妹之间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读者一定会注意到李晓音的父母,严父慈母的形象鲜明饱满,他们忠厚、善良的品格,借由作者细腻的笔触,于无声处款款流露。主人公的两位哥哥是从这里走出,然后成为将军,而她自己也成为一位女大校。朴素的农家能孕育出这么多英才,让人不由想起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也想起中国一句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挚、善良的力量无须动用华丽辞藻,就足以震撼人心。李晓音母亲带记者去看山上的老屋时说,自己年纪大了,走不了几次了;李晓音婚后第一次回京,和丈夫林特特到他生母墓前去,这两处情节都是寥寥几笔,却让我热泪盈眶。

《从军记》让人感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主人公李晓音的文学人生。我们这代人年轻时,都怀有文学的梦想。但每个人的文学梦又各不相同。难能可贵的是,李晓音的文学梦伴随她几十年,并走到今天。在陕北农村的时候,文学的阅读,让她产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并产生神奇动力,让她走出山村、走向军营。在她入伍看似没有希望的时候,恰恰是她的文字让部队首长看到,并召她入伍。穿上军装后,又是她的写作能力让她脱颖而出,调入机关,并考上了政治学院的新闻专业。如果是一般的农家子弟,能借助文学的翅膀让自己飞出来,在军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已经很幸运很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文学人生也该步入尾声了。尤其是这时的李晓音,已经有了美满的家庭、体面的工作和生活,文学梦很容易在享受生活中变得稀松暗淡。但李晓音不是,她依然怀着她的文学初心继续冲刺,考上了军艺文学系,接触到了更加广博的文学世界,也渐渐增加她的文学底蕴,拓宽她的创作视野。有了这一次仰望星空,星空再也不会在她的生命中消失。文学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决心终身与文学为伴。虽然写作的过程艰辛甚至艰难,但她从未放弃。到出版社做编辑并走上军内名刊的主编岗位,她一步步接近文学的核心,一步步走近她仰望无数次的星空。

让我意外的是,她居然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特别请假到英国农村寻访了《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作者的故居,这段独特的追寻之旅让我心中一动。蓦然回首,我更深刻地感受到20多年前她读这些世界名著是怎样如饥似渴,也进一步盘点了他们,同时也包括我们这一代军校学生,在校时阅读的那些文学书籍。这部小说非常可贵地展示了当代军人鲜为人知的一面——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当然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知识储备和视野。我不由想起上世纪90年代我见到一位将军,他和我说他年轻时也写过小说,不久前刚在文学期刊上看到我的小说。这不是个案,我知道许多部队的高级军官年轻时都爱好文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正是我们这支军队的优良传统。

文学的人生让李晓音走上文学杂志主编的岗位,同时又让她有更好的条件、更大的视野来触摸军营、展示军营,新时期军队发展的各个场景,也就更加真切地展示给读者。我特别关注到她为了写潜艇部队深入生活并进入潜艇舱室的那些细节。作为一名海军军官,我认为她写得非常细致真实,特别是写到舱室里各种管道密布、让人行动艰难时,让我想起几年前在舱室里亲身体会到的那种逼仄。当时,有位潜艇老士官和我说:“在岗位专注作业时,不会关注环境。因为工作辛劳,下岗抓紧补觉也不会关注环境。”文学给了李晓音一双特殊的眼睛,也给了读者独特的视觉享受和精神感悟。文学是李晓音的爱好,也是李晓音的星空,更是她走进新世界的动力。无论多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有文学相伴,人生就是不一样。有文学相伴,军旅生涯别有一番风景。

作为海军军官,我也特别关注小说中李晓音的丈夫林特特。林特特原来在北京的研究所工作,后来主动到海军一线部队当领导,成为带兵人之后,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让李晓音也大感意外和兴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冲劲,让这个人物形象一下站了出来。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