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的三个关键词
6月9日,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杭州开幕。来自全国的青年文艺评论家分别围绕“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展开研讨。本端记者全程跟踪报道,将他们的观点分期反馈读者。
以好趣味的名义——从网红浪潮看网络评论发展方向
周静(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网红浪潮将趣味认同作为社交基础,实现趣味价值社会化和商业化,这是流行文化的典范路径。网红凭借个人风格化即时性的意见表达,主动回应并展现某种大众趣味趋势,带动相近审美趣味的网友公共讨论,形成虚拟的趣缘社群,其影响力往往通过趣味意见生产和交换来制造传播爆点。
* 更值得观察的是网红们怎么玩儿。
* 尽管现实社会的各种规范和失范仍会影响其间,网红浪潮折射虚拟空间的社交生态可能更具预见意义,某种程度上预见当代社会阶层与阶层文化转型的局部态势。网络自媒体效应曾如困兽一般,现在能由商业引导流量,亦为正途。回望焦灼的那些年,网红商业模式看上去颇有点从善如流之功。不变的是,网红通过自媒体引导分众传播,搅动的仍是人格化的意见市场,这一点与意见大V被众星拱月的生成机制是相通的。变化的是,被称为网红的年轻人,他们的意见更明确地指向趣味,无论这些趣味能否转化为商业传播力,他们是虚拟空间生态链条上的新生代赢家,是个人或其小团队通过网络社交获得虚拟社会认同的新一批成功案例。
* 网络评论的方向是,第一,像网红一样走下高高在上的专家神坛;第二,像网红一样将专业品质完美移植到日常;第三,像网红一样不害怕说出你的小目标。
微信影评:媒介、文风与运营
唐宏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 2016年底,所谓“恶意影评”事件引发了关于电影评论的广泛讨论。
* 中国影评发展迄今,经历了各种媒介平台的转变,其形态和风格与不同的媒介属性密切相关。如今的影评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微信影评人”,各类电影公众号成为影评发布的主要渠道,一些优秀的影评公号也成为当下迷影影评的代表。
* 公众号文章在悄悄改变中国影评的面貌,影评人从过去的单纯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一个复合的媒介运营者,身份的转变带来了一种新的公众号文风。
*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肯定微信影评的各种积极意义,同时也提出公众号文风的某些不良倾向。
媒介裂变下的文艺批评生态和批评者重构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 教授、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 在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尚未对实际生活尤其是文艺批评发生什么了不起的作用前,文艺批评在当代中国已经积弊重重。
* 没有人从批评家的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谈文艺批评的社会地位及其改善的路径。“红包批评”“人情批评”有其市场语境、资本语境中异化和腐化的问题,但也有批评家劳动与劳动报酬是否匹配的问题。
* 将文艺批评环境氛围的改良净化归诸于批评家个体节操和群体清贫,不是用综合治理、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和批评生态学等角度看待时代文艺批评的功能、作用、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多少有点“古典,太古典了”!
* 1990年代由于特定时代环境呈现的“退回书斋”的倾向在进一步扎紧高校学科思维下的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时,也有意无意地阉割了文艺批评(包括批评家个性、出身、文体、文风)的多样性。
* 互联网的基因中带有“民主”的遗传密码,在创造这个虚拟世界基础的伟大的人物们身上,“科学”和“民主”是紧密联系的,这不也是新文化运动百年的最好的回馈和说明吗!
* 公众订阅号的文艺批评呈现了两个重要的启示和要素:一,传统文艺批评开始其移动互联网化的进程,显现了媒介赋权由裂变向融合的方向过渡的特征,并正在形成某种批评生态矩阵。二,从各行各业涌现的非学院体制或体制化生存的批评家,正在媒介赋权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坐标点,修正文艺评价的坐标系。
* 真正的互联网文艺批评家将成功诞生在网生代的人群。
* “修辞立其诚”,媒介赋权的契机在我看来,正在于重建文艺批评的“信用”。
网络文学批评的三个关键词
王泽庆(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安徽省作协理论与批评创委会委员。)
* 批评形式与批评对象的不统一,是当前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
* 内容发生变化,形式必随之变化。
* 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建立在互联网媒介的基础上,而互联网媒介的出现,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 媒介和技术是网络文学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资本则是网络文学向前推进的驱动力。
* 媒介、技术和资本,是当代网络文学批评的三个关键词。
* 固守纸质出版阵地,不会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排斥商业与文学批评的结合,这都是与互联网时代特征不相适应的。
* 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借助互联网媒介,发掘非专业的网络批评队伍,抓住年轻的受众,同时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解决人工阅读量的局限,最后还要将网络文学评论没有纳入网络文学资本运行的轨道。
(编辑:moyuzhai)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
何常在:让网络文学更好表达当代中国
网络文学的兴起,源于互联网的诞生。经过20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成熟期,成为阅读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如何以网络文学表达当代中国的故事,以现实题材书写...[详细]
茅盾文学奖得主、网络文学名家首度同台
月12日,由《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腾讯集团、阅文集团协办的“文学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灯年度书单发布暨阅文名家系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