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听她说——评周洁茹《车库房》

发布时间:2023-04-1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车库房》 周洁茹

这是一部周洁茹将语言流和生活流融为一体的“新写实”小说。一位絮叨的母亲,独自栖身于车库,无所顾忌地向旁人道尽“她想”与“她做”。语言流实验,周洁茹在1997年发表的《旅途愉快》里已经尝试过,小说虽然以“我”在列车车厢里的心理与行动建构,但是文本中还揉入了丰富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通过“我”“一个男人”“对面的那个女人”“列车员”伸展多维叙事触角。《车库房》则彻底地“去故事”,收缩焦点于租客之间的一场闲谈,完全以对话推进。在舍弃了全部描写后,小说的写作难度更大,所有叙事逻辑都需要被严密铺排进“我”的独白,读者进而推究人到中年的“新移民”,蜗居车库房的原委。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展示周洁茹再次选择“自己与自己的竞争” 。

周洁茹坚持写都市现状,她从自我体验出发,再现日常,作品呈现与作者感知的“我”及世界,展示出实时对应,同时她不主导任何关于“问题”的评判,一切皆交由读者自行体悟。1999年,她在一次电台访谈中谈及理智型写作状态:“我像一个影子,冷冷地看着她们游荡、犯错、幸福、痛苦,可是无能为力,我只是旁观,然后记录下来。我不是她们。不是因为我在写她们,我就是她们。” 2016年接受采访,她再次阐明文学立场:“如果我写的什么也能够让你哭,肯定是因为不在高处也不在故意的低处,任何一个站在旁边的位置,我在里面,我在写我们,我不写你们。如果我要写你们,我会告诉你。尊重他人的生存方式才能够得到你自己的尊重。诚实是写作的基本条件,如今都很少见了。” 我认为,周洁茹实际在小说中埋设着后设叙事视角——“我说”,来自作者与人物的两重“我说”,建立其创作的语言辨识度。《车库房》依然体现这一写作特色。

小说隐去了对话客体,即新租客与房东,周洁茹令原本三人的在场对话转化成文本潜台词,用对话主体的语言流创设倾诉-聆听的叙事节奏,由“我”逐步向租客透露赴美和留美的全过程。主人公有过两段婚姻,因匆忙出入第一段婚姻,故而独自带大儿子。“黑”在美国后,她迅速闪入第二段婚姻,可丈夫患肺癌去世,她再度打工谋生。她自述曾拥有两处房产,但将其陆续置换为存款。她之所以选择租住于逼仄、酷热、无柜无窗且时刻被房东监控的车库中,只因此地离儿子家近,她得以每天继续照顾儿子。“我就是在等我儿媳妇生了,我就换房。对也在这个区,我就为了离我儿子儿媳近才住在这儿。”从其经历中不难看出,她从未获得一个可以呵护她的稳定家庭,反而需要她以持续付出的方式成就子辈人生。在短暂聊天里,她已四次向新租客夸耀儿子的出色。

“我是我儿子给我找的,我儿子争气啊,成绩好啊,申请到美国学校的奖学金,后面又把我申请来了。”

“我儿子可是拿的全奖呢!马上就把我办来了,探亲签证。”

“我儿子很孝顺的,真的孝顺,上个礼拜我过生日,带我去吃海底捞了。”

“我儿子很孝顺的,不忙的时候就会接我去打球。什么球?不是蓝球不是蓝球,不是什么球啦,就是带我去到球场,跳一跳,走一走,锻炼一下身体什么的。我儿子孝顺得很,只要手边没工,就会赶过来带我去打打球。”

我们清楚地知道,这般溢美之词只不过是她掩饰此刻落寞空虚的借口。读者从她先前输出的庞杂信息中,已获悉其子只是从事家居维修类工作,早将母亲排除于个人小家,她的所有积蓄很可能用于替儿子安家,她目前只有车库房这一处安身之所,“有儿子”如同车库里透出的“有丝光亮”。她是孩子幸福的创造者,可并非享受者。“她说”构筑的虚构世界和“她经历”的现实世界形成了反差,读者依据阅读和经验,从两方面填补两者断裂,生发对“新移民”女性的认知及理解。

周洁茹小说通常以意识流特征的“断片式”语言,书写都市人情绪的跳跃,例如《佐敦》《油麻地》《美丽阁》。它与呓语和絮语都不同,“断片”语言具备叙事逻辑,指向清晰,动静明确,情感传达的速度、力度和准度,都是作者已然考量的文学设计。《车库房》语言依然具有意识流特征,但从“断片”进阶为更密集的对话,作者擅于控制情绪化因子的游曳和溃散,从独白折叠出作品的故事性,以语言充分延宕的可能性传导出叙事多样态的可行性,借助对话架构情感的强度和硬度。我们一同目睹“话痨”母亲,盘桓于社会底层,逃避质疑,不敢抗争,接连不断地受苦与隐忍,只为儿子可规避苦难。被一再提及的2.99美元西瓜,即使在如此酷热的车库房里,她也不舍得吃,省下给儿子带去。她的半辈子,都在遭遇不断失去:无婚姻、无爱情、无住所、无工作,她只能将一切的苦化入这场欲言又止的闲聊,“新移民”女性的真实境遇升腾起的伤感,正因为没有悲观主义,反而更令人心隐隐作痛。

周洁茹从已知生活中举重若轻地开掘未全知的心理秘境。“我就是说笑,我这人就是爱说笑。”就在“我”一番说笑中,生存的磨难与心底的苦涩都被压实了。

我和我的人物站在一起

周洁茹于 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坛,20岁-23岁发表了一百多万字小说与几十万字的散文随笔,曾停笔十年,2015年全面恢复写作,且展示出澎湃的创作力。作品关注的问题少女、留学生、独生子女、都市白领、“新移民”女性,都具有一定前瞻性。面对生活,写作者“自己说”比“照着说”,虽有难度却更有意义。近年小说已清晰标示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变化,但作品稳定的思想主线依然是为自己写作的文学观。

新作《车库房》接续了周洁茹的语言实验,她在1997年发表的小说《旅途愉快》里初次尝试语言流的写作方式,《车库房》则完全由“对话式独白”推进。马兵《“说来话长,长话短说”》一文提出周洁茹从与生活建立的纵深关系中体察女性生命,文章通过剖析对话的作用,阐释其写作的调性,作者精准提炼周洁茹作品的重要特色是以对话凝定人物,保持作者与人物的“共情”。戴瑶琴《听她说》指出周洁茹埋设后设叙事视角——“我说”,正由作者与人物的两重“我说”,形成其创作的语言辨识度。《车库房》中一场租客之间的闲谈,将语言构筑的虚构世界和人物经历的现实世界并置,作者引领读者以个人经验和此时阅读获悉生存的真相。

文学创作不需要以“代际”来宣告作家归属,视角却可以选择性投射其最熟悉的某一特定群体。周洁茹说她与笔下人物站在一起:“我在里面,我在写我们,我不写你们”。

(戴瑶琴,文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