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奔跑在轨道上的“前生今世”
在中国小说中,以人物命运书写铁路发展的小说并不多见。袁姣素描写中国铁路建设的长篇小说《白驹过隙》,给我们当下的高铁时代带来一章由慢到快的进行曲,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我们仿佛看到奔跑在时光轨道上的列车如一条贴地飞行的巨龙,又似一匹从天而降的飞马,在天地之间纵横而过,写下它的“前生今世”。
《白驹过隙》的人物命运主要体现在人物面对苦难与危险,仍然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也体现在人物面对坎坷命运,依然顽强抗争的心灵之美。在个人命运与时代使命彼此交融中,小说文本灌注着崇高的悲剧意识,书写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征程,深情讴歌他们用血肉铸造起来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成为横贯繁华都市与广袤山乡的神奇网脉。
中国铁路建设本身是一首激越奋进的主旋律进行曲,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的交融点成了小说叙事的视点。小说力求在写出集体意识的同时,更凸显出小人物的个体意识。“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群像的简笔素描,亦有个体肖像的精雕细琢。特别是写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这一意识觉醒的过程。小说主人公柳汀跟随父亲柳胜利投身铁路建设工作,作为家属本来有一个正式工指标,但父亲把指标给了恩人之子柳采蓝,以致柳汀为躲避清查跟随秦多安去了焦枝线铁路勘测,这一被动的选择客观上也造成了柳汀的爱情悲剧,她离开后,男友黄昌明和张亚亚在一起了。柳汀命运的真正改变,是在铁路勘测工作中遇到了工程师秦多安。秦多安与柳汀在铁路勘测过程中经历生死后萌生爱情,而当柳汀在等待中接到秦多安牺牲在异国他乡的骨灰,她毅然剪下自己的秀辫与之同葬,并当众宣布终生不嫁……尽管黄昌明有心忏悔,渴望与她再续前缘,但柳汀丝毫不动摇,坚定而执着。这种主动选择是柳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说塑造的黄昌明这一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黄昌明是抗美援朝铁道兵英雄的后代,有理想,有信仰,却对柳汀从既爱又恨到爱而不得,那种复杂的情愫令他走向了一条难以回头的路。而张亚亚的闯入,给了他选择撤退的时机,让这段常人眼中看似坚贞的爱情在利益面前终于崩塌。小说对黄昌明自我救赎的心理描写着墨较多,让人物形象更显立体丰满。而柳汀、柳采蓝的成长经历和精神蜕变则呈现了那个年代铁路人的精神风貌。柳汀在秦多安的信仰与精神的熏陶下,其坚贞与大义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可见,《白驹过隙》的主要人物皆有来路、亦有归处。小说突破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更彰显出真实与想象联盟的文学力量,为读者构建了在中国铁路建设中燃烧青春、献出生命的一群铁路人复杂、淳朴、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那种在爱情、亲情、友情的交织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与幽暗,在作者笔下均成为一道光,指引着读者穿越中国铁路的“前世今生”。他们的面容坚定,在沉默的轨道上顽强奔跑,有着中国神话中“夸父逐日”的精神,正是这群先行者,用他们火热的激情点燃了那个年代的火炬。
在时空与气流的交相辉映下,小说中的死亡总与“永生”息息相关,汇聚成一组组蒙太奇画面。柳胜利、柳采蓝、老曹、秦多安、黄昌明等,他们的故事和身影伴随着铁路的延展而“永生”,不论是战争时期的民族大义,还是和平年代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牺牲与离去都是中国铁路人精神的彰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就连序章中,那只被唤作“点点”的狗似离弦之箭奔向汽车,与迎面而来的汽车相撞,那种颇具视觉冲击的悲壮画面,都令人震撼不已,使整篇序章弥漫着忠诚与信仰的光芒。
小说对死亡与救赎意识的书写充满了浓郁的哲思色彩。柳采蓝与青梅的恋情夭折于青梅之父刘八的固执与狭隘。他逼女儿远嫁他乡且遭受了非人折磨,最终使青梅跳河自尽。刘八死后手中攥着的竟是柳采蓝送给他的香烟,他一根都没舍得抽,可见他内心的忏悔与歉疚。而黄昌明的心灵救赎更是一条漫漫长路,他的选择同时伤害了两个女人,无论是对张亚亚还是柳汀,他都无法原谅自己。后来他主动申请加入援藏工作,直到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这种选择更多体现的是个体的赎罪意识。他的软弱、妥协的人格与柳汀坚定、崇高的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小说将个体的情爱得失与铁路的绵延深广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戏剧张力。
小说往往因为有了历史感、自然感,才显得厚重。《白驹过隙》用朴实又不乏诗意的语言,既表达作者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叹,也写出了作者对神秘宇宙的探索精神。从高空俯瞰中国广袤无垠的大地,铁路就像无数条无限延伸的曲折网线,将山川河流连缀在一起,焦枝线、湘黔线、大沙线、京九线、青藏线……四通八达的铁路线打通了偏远山村与繁华城市的命脉。正是因为成千上万的铁路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有了今日高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从闷罐绿皮火车到快车,到特快,到动车,最后到高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白驹过隙》就像一部时代的摄像机,尽揽山川河流,在美景之外,又勾勒出一幅荡气回肠的勤劳睿智、甘于奉献的中国铁路人群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