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伟:闲说林希和他的《天津闲人》
虎年岁末,收到天津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伍绍东先生寄来的新书《天津闲人》,我的嘴角忍不住悄悄上扬,上海萧瑟的初冬顿时变得温暖起来,这份年末的惦记和问候把兔年新春的蓬勃气息都捎来了。
感激我这位在天津出版业奋战了二十二年的湖北老乡,虽尚未有机缘见面,他却那么懂我,知道我对作者林希老爷子的那份敬意、爱意,知道“林希兄”是我心里的一道光。
一
林希先生是享誉中国文坛几十年的津味小说大家,1935年出生于天津的大家世族,祖父南开大学毕业,后开办洋行;父亲懂英、日两门外语,在美孚洋行供职。简言之,祖辈都是吃洋饭的。他十几岁就热爱写诗,被《新港》早期同仁称为神童、才子。历经多年磨难,55岁转型开始写小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陆续发表了《蛐蛐四爷》《丑末寅初》《高买》《相士无非子》《圈儿酒》《红黑阵》《天津闲人》《买办之家》等几十部数百万字的中长篇小说,部分作品被翻译到英、法等国。他的小说中,上至总统、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深入,无所不涉及,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小的儿”》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因其无与伦比的文风,文学界把他与冯骥才并称为津味小说双帜。评论家们都说,莫言写出了高密,贾平凹写出了商州,迟子建写出了额尔古纳河,林希则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天津卫。
评论家冯景元说:“林希是一个把过往生活给他的铁链最终制成艺术金链的人。”小说家、出版家、编辑家野莽撰文“一直认为林希和他的《“小的儿”》正好比汪曾祺和他的《受戒》”,还“把他认作是中国当代排名前十位的优秀小说家”。
这样的一个大人物,我哪有可能认识呢?他发表著名长诗《无名河》那年,我才出生;他以津味小说声名鹊起红遍大江南北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刚开始学着认识汉字。
无巧不成书,嗨,我就真认识了,你说妙不妙!
二
认识林希先生,源于去年夏天,我主编的文学公众号“三槐堂上海书简”策划的《野莽印象记》专栏诞生不久,便迎来他的大作《拼命三郎》。即便短短一篇人物漫谈,其语言之诙谐风趣,文风之张弛自如,布局之浑然天成,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人物的立体形象,令吾辈后生惊叹,如同看了一场天津专场相声,可真是见识了这位文坛大家的非凡功力,受益匪浅。当时想,虽尚未结识,也算间接地与先生结了缘。
谁知过了春节,来了虎运,得“拼命三郎”牵线,竟然添加了他的微信。先生微信上一开腔,便要赠我一套天津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12卷“林希自选集”,让我心里暗自猛一惊:真是豪气的天津人!
很快,收到绍东兄受先生所托快递来的《林希自选集》,12册,装了满满一箱。这是世上第一次有人送我一整箱书!从未去过天津,这一箱子沉甸甸的情谊让我对天津这个城市尤为感怀。
首篇便捧读了《小的儿》,好小说真是无法让人停止的,一口气读到凌晨一点半才读完,激动得半宿未睡。次日便与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林希先生正式提议,把此篇作为专栏的开山之作,获得各方的一致认可。鉴于公号上单篇5万字的上限,只好分为上、下两篇推出了。
随后,《天津闲人》《圈儿酒》《醉月婶娘》等精彩绝伦的林氏经典陆续在三槐堂公号上推出,引得一大片读者们和我一样如痴如醉......
每一篇正式发布前,我都会恭恭敬敬地先私发先生,请“老师”提修改的意见,他的回复总是“很好很好,你辛苦了”“感谢感谢”“很好了”,不挑一个刺儿。我当然明白,并非我们的制作完美得挑不出刺儿,是先生宽厚、仁爱、大度,不忍我们多费劳。我有些费解,这样大的名家怎么这么随和!
就这样温良恭俭让地称呼了半年“老师”,先生也始终没反对,我就擅自当他是默认了这份从天而降的师生缘分吧。
事情发生变化,是虎年十月的一天,先生突然在微信上叫我:“成伟兄,你和我的老朋友老六有联系吗,还有风流才子东东枪......”
先被惊到的是称呼,先生瞬间要把过去一年多的师生关系提升到兄弟层面了,我一个文坛无名小辈,我的文学造诣成就更是和他差了十万八千里,何德何能与一个笑傲江湖多年的文坛大师称兄道弟呢?
没多会儿,我就自我安慰起来,这大概便是世人所说的“忘年交”吧。我亲爱的野莽叔比老爷子小二十多岁,口口声声叫他“老爷子”,老爷子照样在《拼命三郎》一文和日常生活里激情四溢地喊他“野莽兄”;我虽然小四十多岁,有什么不能被称“兄”道弟呢?在豁达洒脱如林希这般的人物,人间哪里有什么界限,年龄不过是俗世的身外之物。
说来也是神奇,也许是那声“成伟兄”的激励和感召,生平没和文化界鼎鼎大名的《读库》主编“老六”、天津籍畅销书作家东东枪有任何交集的我,刚回复老爷子“抱歉,不认识”,不到十分钟的功夫便辗转找到了,把他们的联系方式交给了我的“林希兄”,圆满完成了这项江湖捞人任务。
我这位同龄作家东东枪还特别托我转告:“请先代我向林希老师问好,我从十几岁就读他的作品,很喜欢。祝他健康、快乐!”老爷子收到这份新的祝福,也诚恳、礼貌地请我传话:“转告东东枪小弟,若蒙不弃,盼建立联系。”
在他们的言辞间,我感受到这一对天津老乡跨越大洋彼岸惺惺相惜的浓浓乡情。尤其是老爷子对后生新友发自内心的平等、尊重和低调,让我看多了某些所谓名家大师的虚情假意倚老卖老后,对他的那份敬意和喜欢又涨了好大一截。
对了,我留意到老爷子对我的同龄新朋、他心目中的“风流才子”东东枪称呼“小弟”,我更是开始心安理得地接受“成伟兄”这个称呼了......看来,文坛真是不分辈分,只要情投意合气味相同,爷孙几代都可互称兄弟。
这才是有趣的文坛!
三
拿到这本新鲜出炉的《天津闲人》,手掌大小,雅致精巧,淡泊质朴,顿生欢喜。哪怕我之前已经在“林希自选集”12卷里阅读过了,依然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开始重读经典。
全书遴选了《天津闲人》《蛐蛐四爷》《相士无非子》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林氏津味中篇小说,十五万字,三百多页的书,托在掌上,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像一块温润的玉石,可以随身便携,也值得珍藏。米黄的封面封底上,简约地描绘着明末清初的天津老电车,勾着人迫不及待地登上那辆充满奇异光芒的时空之车,穿越到林希笔下那个如梦如幻的天津卫大世界......
此书既然取名为《天津闲人》,那么我就只聊聊《天津闲人》这篇,其他两篇择日单说。
如果说上次从“林希自选集”里初读这几篇是靠在客厅沙发上舒服地享受林氏津味小说的话,这次从《天津闲人》新书里重读,就得端坐在书房,认真仔细地揣摩字里行间了。
说起创意此书的本心,绍东兄介绍说,“林希自选集”规模庞大,更适合收藏,《天津闲人》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三篇代表作,更是一个精选集,每部都拍过电影或改编过话剧,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对喜欢旅行期望口袋书的新读者来说,是非常棒的选择。
绍东与老爷子认识七八年了,出版了很多老爷子的著作,对老爷子的作品如数家珍,那里面充满了满满的情怀与敬意。一位作家遇到这样知音级的出版编辑,真真是很幸福的。
这样,我便更得睁大眼睛精读了。
《天津闲人》讲述了一群人在卢沟桥事变前夕国运衰退的时代,因为一具浮尸案引发的坑蒙拐骗恩怨情仇,既原汁原味展现了悠然自得的浓郁津味风情,又鞭辟入里地剖析了庸碌的国民劣根,幽默风趣辛辣感慨又发人深省。
小说清晰交代了故事的时间点是“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五年,民国二十四年”,社会背景是:“南京政府正在和日本军方磋商,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正在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进行秘密谈判,有可能华北五省宣布‘自治’,到那时平津一带不战而降,日本军队就要以占领军的身份开进天津城了。”
尤其是小说结尾,落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华北发动卢沟桥事变。未及几日,日本占领天津,从此天津百万民众沦陷于军国主义占领军的铁蹄之下。同年九月,天津建立为特别市”,更是让人对那个动荡的时代思绪万千。
核心人物有五人:花甲之年的天津首富、第一闲人、狡诈慈善家四六爷侯伯泰,日不裹腹的末等闲人苏二爷苏鸿达,肥头大耳勾结日寇的大律师袁渊圆,精于算计最终被沉海的《晨报》主笔苏而信,“放鹰”红尘女子俞秋娘,财比命重的隆兴颜料局掌柜陆文宗。
在这篇小说中,撇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首先感受到的是独具风情的天津方言:嘛、闷儿、河漂子、扛刀、窜、哏......若作者不是地道的天津人,若不是在这篇津味小说的语境中,读者是没法理解这些地方俚语的精妙的。
其次,小说语言充满了强烈的天津评书和相声语言,让人拍案叫绝,比如:
“天津卫这地方,大马路上种不出五谷杂粮,小胡同里长不出瓜果梨桃,满城几十万人口,几十万张嘴巴睁开眼睛就要吃要喝,就算天津卫有九条河流横穿而过,即使这九条大河里游满了鱼虾螃蟹,连河岸边的青蛙一起捉来下锅,恐怕也喂不饱这几十万张肚皮。”
“天津混混有帮有派,打起架来不要命,最能耐的叫‘叠’了,一双胳膊抱住脑袋,屈膝弓背侧躺在地上,任你乱棍齐下,血肉横飞,打烂了这边,再翻过身来让你打那边,不许喊叫,不许出声,不许咬牙,不许皱眉头。为什么要这样打人?为什么要这样挨打?说不清缘由,这叫天津气派,后来时兴新潮词汇,叫作‘天津情结’。”
……
这样直接、形象、幽默、夸张、口语化的语言,如果让郭德纲和他德云社的一众弟子们来,直接把小说文本拿到舞台上念,恐怕也无妨,观众也会被这嘎嘣脆的语言所吸引。古人的诗作都是可以当歌唱的,林希的小说当相声段子听有什么不可以呢。
还有,小说里充满了时代性、地域性的群体精神和心理白描,也比比皆是,比如——
旧时的天津人看待状元:“天津爷们儿从来没把状元看得有什么
了不起,好汉子讲的是独霸一方,状元郎不就是给皇帝老子做驸马吗?没劲儿,认皇后作丈母娘,这姑爷准不好当。”
这样的天津人是不是让人一下子想起李白那句“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迈和不羁了?当然,若解读为作者作为天津人对自己地域族群骨子里阿Q精神的解析、调侃、嘲讽和会心一笑,似乎也无不可。无论哪种,都渗透着天津人的可爱和风骨。
“天津闲人”为何普遍存在?背后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小说写道:
“天津人历来尊敬‘大了’这类人物,因为凡事只要有这类人物出面,就一定能迎刃而解,‘了’者,了结之意也。大了,便是包揽调解万般纠纷的民间和事佬。”
天津市井的人文生态有多复杂?小说这样描述:“天津卫这地方就是邪,有人说是天津的水好, 只要一喝上天津的水,多愚顽的人也会变得聪明,于是谁都想玩人、耍人、涮人、算计人,个个觉得自己最高明,也不知最后谁倒霉。”
尤其不得不惊叹的是,小说描绘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天津画卷。主人公侯伯泰一直到第7页才出场,前6页约五六千字全是对天津进行详细的铺陈和描述,单拎出来就是一篇介绍老天津风味的优美散文。在小说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电影般鲜活流动的影像:
1.市井生活:“天津卫百业兴旺,商号一家毗邻着一家。不知哪家商号一时失于检点,夜半三更来了帮无赖将门脸粉刷一新。你当他是用油漆为你粉刷门面?那多破费呀!他用大粪,从公厕里掏来一桶大粪,连屎带尿,横一扫帚竖一扫帚刷得满墙污秽。第二天太阳出来晒得臭气熏天,倒霉去吧,闹得你三天不开张。”
2.豪门首富:“侯姓人家有多大财势?侯姓人家自己都不知道。若是买房产,侯姓人家虽然未必能买半个天津卫,但买条租界地没问题。四六爷二十岁过生日,正巧府上买了一条胡同,二十套大宅院,给胡同起名字,用得就是侯四六爷的大名,叫伯泰里。”
3.交通工具:“天津卫市面上跑的胶皮车有两种,一种小轱辘矮座短车把,这种车在华界的只能在华界跑,在租界地的不能出租界。高轱辘胶皮车,车身背后挂着六国的捐牌,在华界和六国租界地通行无阻,而且拉这种车的车夫有权利穿黄号坎,穿上这件黄号坎就证明他注射了法租界的防疫针,打了英租界的免疫苗,种了日租界的牛痘,这么说吧,这类车夫无论进哪国租界都不会带进去传染病。”
4.下马小吃:“今日摆上来的两品小吃,第一品是冰糖槟榔薄荷,镂花雕刻的银盘,一层冰块,一层冰糖,中间放着一枚槟榔,四周镶着薄荷瓣,说是一盘小吃,明明是一朵鲜花,看着就令人心旷神怡。第二品是每人一盏几乎透明的薄瓷盅,里面碧绿的茶水中泡着两枚雪白的鹌鹑蛋,这叫龙井玉圆,一股山香水香花香草香冉冉飘升,立时满屋里都变得幽香怡人。捏着象牙牙签吃了一片薄荷,啜了一口龙井茶,用小银勺捞起一只鹌鹑蛋,两品小吃尝过,侯伯泰早把万国老铁桥下边那具河漂子忘到了九霄云外......”
5.报童:“‘买报瞧,买报瞧,种棵葫芦长出个瓢,吃包子咬破了后脑勺,开洼地里的蛤蟆长了一身毛!’天津卫的买报童子,清一色身高一米五,骨瘦如柴,面带饥色,只要大布袋里还有一张报没卖出去,他就不停地扯着嗓子喊叫。”
6.哭丧:“哭丧,在天津卫算得上是一门艺术,哭丧的人既要有鼻涕有泪有真情实感,还要有泣有诉有清醒头脑有来龙去脉有故事情节;会哭的能一句连一句地哭上四个小时,即兴表演的哇哇两声也要使举座震惊;声调要有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有腔有调有韵味,神态要有悲有痛有水袖身段,有捶胸顿足手拍地,到了关键处还要撞墙碰碑有招有势。哭丧,那是一宗学问。”
7.门店经营之道:“天津卫老字号的规矩,敬客如宾,顾客走进门来,无论冠盖、布衣,一律先让座、后敬茶,掌柜的要陪过来嘘寒问暖,道过辛苦,小力巴儿在一旁垂手恭立,听候吩咐......身高七尺,又是胡须又是眉毛的大老爷们儿,怎么能白吃人家一碗茶扑拉扑拉屁股抬腿就走呢?”近百年前后的商家服务品质可有一番比较和回味。
还有一类场景不得不提到——餐厅,这是中国人一个不能缺少的重要社交场。《天津闲人》详细描述了五个各具风格特点的场景:
前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宴请侯四六爷是在富丽堂皇的三层大楼玉川居饭庄,下马小吃是极为精致的冰糖槟榔薄荷、龙井玉圆,餐具是小银勺、象牙牙签,堪比皇室;侯伯泰在家里宴请大律师袁渊圆,则是2只胜芳大螃蟹,全天津仅12只,连前大总统和六国租界也只能各分1只,极尽奢靡;吝啬鬼财阀陆文宗请末等闲人苏鸿达时,是普通的鸿顺居,下酒菜是水爆肚、羊杂碎、花生米、菜心这样普通的四样凉菜;袁渊圆大律师是新派人物,宴请苏鸿达时选择在欧式的美丽美餐厅,吃的是俄式牛排、鱼子酱、酸黄瓜、柠檬泡菜、红油葱头,喝的是威士忌 《晨报》主笔严而信的生前最后一餐,是他从侯伯泰手里索得五万大洋后,在南下香港的日本客轮八木丸号头等舱里,喝的是法国白兰地,吃了烤龙虾、法式烤牡蛎,抽了名贵的吕松烟……
让我特别留意的是,《天津闲人》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五年,民国二十四年”,即作者林希出生的年份。不知其中是否另有特殊深意,鄙人擅自猜测,会不会是作者暗藏的一个纪念呢,择日得去验证一番。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林老爷子的《天津闲人》及他的一系列津味小说,说它们是一座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秘史,也是没错的。这样一部精彩的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获得多个奖项,也是必然。
2022年12月9日于上海浦东
作者简介:王成伟,湖北人,现居上海浦东。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品牌策划人。著有散文集《陪你走山河万里》,主编《指鼻书》《亲爱的柴桑》《梅洁这四十年》等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