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沉郁中的怆然与深意

发布时间:2023-02-0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飞走的鼓楼》

内容摘要:引起我阅读兴致的是作品焦聚的人群,大多是从农村到城里谋生的“特别的那个你”。问题摆出来了,造成这样“特别”的缘由是什么,作者用“狡黠”或者是“看不透”,欲言又止。因此,一个人只有在不知自己活着的目的时,才会无奈甚至困惑;即使目标明确,缺乏奋斗的韧性,也会软弱、失落。失去责任和担当,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关键词:《飞走的鼓楼》 人生观 价值观 温暖现实主义

被一份学生的作业感动到热泪盈眶,在我45年的教学生涯中极为少见。2003年,《艺术概论》课的试卷中,我被电脑美术专业一个小组的成绩感动了:他们不仅懂概念、懂例据、懂知识系统、懂核心价值观,而且非常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与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明确老师对他们做人一定要“真诚、进取”的殷殷期望……这份作业的执笔者,就是鲍磊。

本科毕业,他考上了我的研究生;后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再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北漂”15年的“老男孩”,出版了长篇小说《夜照亮了夜》《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短篇小说集《飞走的鼓楼》,以及最近又完成了一部小长篇书稿,还有等待出版的一部图文兼备的散文集。痴迷文学创作的程度无以复加,这使我对他从熟悉到陌生,从陌生到费解,尤其是对他丢掉收入不菲的艺术设计专业,宁肯贫困也要成为“坐冷板凳”的职业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其实,答案,就在他的作品中。他要倾诉、要呐喊、要哭泣、要求理解,却并不只是为了自己。

2022年,就在大家被新冠疫情纠缠难耐的时候,《飞走的鼓楼》面世了。当我这个性格急躁的老师,迫不及待翻开自己学生的作品集时,心率立刻平缓了下来。不仅那一篇篇小说的题目非常吸引人:《一棵桑葚树》《凡墙都是门》《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烦恼会解决烦恼》《白娘子的铜镜》《那年夏天悸动的心》《鼹鼠与她》等等,充满哲理的“语词”还会让人想到一些著名的杂文,带有抒情意味的“笔墨”会让读者联想到婉约派的诗词,而充满疑问的“设句”又会让人猜测会不会读到悬疑叠生的故事。

更加引起我阅读兴致的是他聚焦的人群,大多都是我非常陌生的生存在大都市底层的青年人:他们是从农村到城里谋生的,有街边卖煎饼的、各种产品的推销员、洗浴中心的搓澡工、商场里的导购、记者(包括娱记)、影视剧片场“扛重活”的场工、男扮女装的“网红”、甚至精神病院里的患者,这样的审美聚焦,绝不是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而是对生活不易的人们产生了一种浓郁的关切,体现出不由自主为他们发声的“人文情怀”。因此,我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鲍磊离开母校后,在门户网站做旅游编辑直至做到主编、周游了世界上近20个国家与地区外,到底经历了什么?!

2008年始,我一直专注于中国电视剧研究,很少做文学评论。即便如此,通过同类题材的对比,我还是可以肯定地说,《飞走的鼓楼》是具有鲍磊鲜明的个人风格的——语言运用有张力,结构设定有特色,故事讲述别具一格,而且他只是“因为热爱而写作”,不只是因热爱“钱”而写作,便自然而然从内心流淌出了难得的真诚、挚诚甚至虔诚,让读者深入领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写作境界。尽管,他踏踏实实创作的对象很多并不能拥有踏踏实实的生活,他信手拈来的惬意情境并没有塑造出惬意于现实的典型人物,但看得出来,他还是非常享受自己的写作过程的。对他执着坚韧追求文学创作的态度,我赞赏、钦佩、倡导,但一想到他情感和生活几乎完全“脱俗”的孤独——很少有人完全理解的心灵孤独——我还是不免忧虑,甚至有些困惑。

你看,人物、景物和场景描写,他的文字格外细腻、简洁而流畅,不下大功夫,不耗大块时间,是完成不了的。那一个个从心里细腻而温婉流淌出来的文字,有些散文的味道,但不是散文。作品里,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而且还有故事,有悬念,有尖锐的冲突。他是在用造型艺术家的眼睛通过嘈杂而繁忙的人群在“格物”吗?最终洞察出了什么?这不禁让我想到,哲学家王阳明幼时曾坚持昼夜“格竹”,尚且无果,鲍磊的“格物”,又能参透什么呢?

眼下,人们都喜欢看节奏紧凑的侦探作品,而鲍磊的小说,结构却是舒缓的,做了许多铺垫之后,尖锐的“戏剧冲突”才会出现;当然,也有的是在绵软的文字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刀尖”,扎得人心生疼,却始料不及。这是作者性格使然?是不急于裸露核心矛盾的情绪节奏?还是把人物命运的悬念深埋于柔和文笔中的创作技巧?无论怎样,他的文风,就是以一贯之的带着真挚情感,认真描写、刻画、还原各种生存压力很大的“城市里特别的你”(见《飞走的鼓楼》扉页)。如美容美发室、煎饼摊、沙滩边、写字楼、城门下、马路上等等,都是大都市里平凡的人几乎天天经过却并不在意的场所,但是,他却仔仔细细地看了再看、想了再想、写了再写,由此折射出许多景物之外的深意和洞见。

你再看,从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来说,鲍磊对人物的描写是多方面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都是细腻的。最出色的,当属心理描写,而且是事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心声吐露。

人生观,我认为,就是在自身生活的实际感受中去观察人生,最终得出“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的“观点”。在《一棵桑葚树》里,与男友同居七年的似红,也曾想过,一个人“是为自己而活吗?还是为了家人的期望,爱人的要求,子女让你照看下一代的托付,而逐渐没有了自己。”也许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潜意识作祟,她不仅拒绝出去工作,而且活得毫无生气。她理想的人生就是“每天的日子,过得别那么紧张兮兮的。不能说无事一身轻吧,但总归也差不离。”①(第6页)那么,她最终的命运结局又会怎么样呢?《铮铮和唐唐的两扇门》是一个令人无比压抑的作品,精神病、仇恨、强奸、弃儿……令读者喘不过气来。可是当鲍磊刻画了一个从大学时就深爱着名叫铮铮的女生“唐唐”时,唐唐的内心独白对读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是有所启发的:“唐唐想,有人养宠物,小猫小狗什么的,以此来抵抗或治愈心里的伤痛。而养一个孩子却像在弥补自己心头的缺憾。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爱……有人想得到爱,有人却只想借助一个东西将自己的爱投射,以此抚慰自己。” ①(第61至62页)至此,读者的心也像得到了宽慰,毕竟孩子有人抚育了,患精神病、无力养活孩子的铮铮也有了关心她的人。即使她误以为是唐唐把她送进了神经病院,继而每次见到唐唐都会嚷嚷“我不会原谅你!到死也不会!”但那个已经会对着唐唐笑出声的女婴,还是给唐唐和读者带来了一丝欢乐和希望。

现实逻辑告诉我们,生存环境决定生存状况,生存状况决定生活心态,生活心态决定审美的价值取向。为此,我对鲍磊这部小说集的审美深度是一直努力去理解的,因为他不想也许不能把话说透。

在《我是个旅人,受困于这场大雨》中,三德是一个身材健美的高大男人,在一个装修公司当项目经理。他的妻子却是一个没有稳定工作的“半哑巴”。当作者以第一人称听到有人夸赞说三德帅气得可以演电视剧时,妻子比比划划咿咿呀呀地发起火来。当作者仅用几个字就把问题的缘由写清楚时,读者不禁愕然。原来,三德在电视剧组干过活,由于他出色的男性形象得到了诸多夸奖,竟然惹得“性取向”特殊的副导演晚上“要强行上了三德。”于是,坚守做人道德底线的三德愤然离去,即使这里挣钱不少。在《烦恼会解决烦恼》中,女主与徐明明是知心闺蜜。明明以气死母亲为代价嫁给了“高、富、帅”王全喜之后,王全喜竟移情别恋,欲抛弃明明。最终,女主杀死了王全喜,原因很简单,“谁让徐明明天天叽叽歪歪,谁让王全喜长得那么帅!自己得不到,那就干脆毁掉!……似乎,只有我,对明明,是真心实意的爱。” ①(第68页)这就是女主自首被铐上的瞬间,“痛,并快乐着”地畅想,却令读者的心理五味杂陈,甚至模糊了价值观和是非观。

由此,不难看出,这些年轻的人物形象,既没有担负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自觉,也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在作者浸满沉郁伤痛的笔墨中,一个个青春年华的男男女女洋溢出来的大多是惆怅、迷茫、彷徨、甚至厌世。因此,我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不知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时,才会无奈、困惑甚至厌世;当然,即使明确活着的目的,却缺乏奋斗的韧性,也会退缩到无奈、困惑甚至厌世的尘埃里。

阅读中,我一边被缺乏阳光质感的文笔刺痛着、压抑着,一边又思考着是否能挖掘造成各类小人物“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

首先,我看到作者借助《一棵桑葚树》里的似红,面对伯父遗体时的内心活动:人死了,“不需要呼吸,不需要进食,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再为了钱而发愁甚至低三下四,无须与自己反感的人频频周旋……可能在这个残忍得只讲究金钱和利益的现实里,每个人,包括自己,都难免会丧失耐心”。①(第6、8页)继而在《那年夏天悸动的心》里,作者用第一人称似乎不太在意的又写到:“我,一天天长大,上班前,早已出落成一个深谙人情世故的女汉子,并把周围的事都看在眼里:什么隔壁王家儿媳跟老公公有一腿,旧房改造时老陈家顺了不少装修物料,林家的孙子为了一个保送名额给教育局领导送了许多价值不菲的礼品……我不反人类,更不反社会。但昧着良心干尽的坏事恶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可都看得清楚着呢。” ①(第150页)之后,就是作者笔下的两位母亲让我震惊了。一位对女儿说:“不要诅咒别人,即便那是你的敌人。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我们自己喜欢的那种性格的人。”之后却说:“就等着那死犊子外面有了女人,你回来想找我哭,到时都找不着。”①(第64、68页)。另一位母亲对儿子说:“千万别告诉别人你心里到底是咋想的,要做个人心隔肚皮的狠人!” ①(第245页)原生家庭的家教对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影响巨大。无论前一位母亲的自相矛盾,还是后一位母亲的自私不善,都为孩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同时还程度不同地揭示了人物悲剧倾向的潜因。问题摆出来了,造成这样“无奈的现实”的缘由,究竟是什么,作者似用“狡黠”或者真看不透,欲言又止了。

这样的文笔,我越是想借助“通觉联想”,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书上记述或创造的人和故事,脑海中就越是泛起沉郁、失落、无望、脆弱等消极情绪。此刻,我不禁问自己:“70后、80后、90后在都市谋生的青年人,到底是怎样生存的!我曾最优秀的学生遭遇了什么,写出的文字会是这样!”。作为教师,我该担的责任又是什么呢?!

回眸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最有力量。一切文字,无论什么流派,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可生活是多方面的啊!

2021年,梁晓声先生的长篇小说新作面世,名为《我和我的命》。百姓化的题目非常吸引人,其中更吸引人的是一个“金句”:“做一个好人,也是成功人生。” 是的,现实中圣人、伟人离绝大多数人太远,这样的价值引导,无疑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理解、鼓励,让我们产生生存的自信,进而努力建构“好人文化”。

2017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好人”的第一个解释即“品行好的人”;品行,是“有关道德的行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诚实、善良、有担当,就是好人。由此,我特别想与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如似红与有庆(《一个桑葚树》)、茉莉与友庆(《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答案》)、虹和铮铮(《等你来入席》),问题只有一个,即“你认为自己是好人吗?”

一般地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聚焦革命斗争时,是“革命现实主义”;聚焦社会制度的黑暗时,是“批判现实主义”;而聚焦生活中温暖人心的事实,则是梁晓声先生主张的“温暖现实主义”。当然,还有诗意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超级现实主义等等。《飞走的鼓楼》无疑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的,即便也有魔幻式的关于“蛇足族”的故事(《白娘子的铜镜》)我还是用思维惯性对其做出“属于现实主义创作”的判断,即使这些现实有些“特别”。

当我要评价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时,一再翻阅的目的,是寻找希望:为我自己挣脱因阅读而灰暗的情绪,为所有阅读这部书的朋友能够“跳出文字看文字”去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也为书中一个个遭遇不幸的人物能拥有“阳光照耀的明天”,当然,更是为了我钟爱的学生鲍磊能够在写作中获得身心的健康。

所以,我们与作者一同看到了城市里许多失去性别优势而生活窘迫的“特别”的“那一个”,也是要有前瞻性的胸怀和充满希望的眼光的。即使感受到了难解的现实问题,揭示甚至暴露,只是第一步;反思和批评,是第二步;希望和奋斗,是第三步。若没有第三步,犹如挖了地基没盖房子,会让人不知不觉陷入“深坑”的。

于是,我从题目上细心揣摩,试图看到更多积极乐观的文字和人物。还好,还好,从《别怕,你还拥有阳光照耀的夏日》《等你来入席》到《斯德哥尔摩之眠》,作为主导性思想倾向,试图给予人们自信、顽强、勇敢的一些文字,我还是找到了!

似红,为拯救把自己养大且病入膏肓的伯父,要重新站立起来去寻找职业,是担当和责任;唐唐要把情感和财力与精力无私地“投射”到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儿”身上,也是担当和责任。当“我”在夏威夷发现,一直向其倾心倾诉的“知心姐姐”竟然和自己是同性时,就想:“我还是好好的生活吧,人生苦短,不该沉浸在自造的悲伤之中!” ①(第78至79页)则是对自己,也是对父母的担当和责任!

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作家,我是非常尊重的。而自己(包括鲍磊)的家人,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因而,梁晓声先生在《我和我的命》中写到:“在此,我郑重向亲人们保证,正因为有你们这样的亲人,我将无怨无悔地做一个好人,将在平凡中自尊地生活,将在普通中恪守做好人的原则,将为十几亿人口这一庞大的分母加上平凡、普通而又善良的那个‘一’。”②余秋雨则在《借我一生》中指出:“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③至此,我想让鲍磊和他笔下的人物都理解,人生的选择和意义在于“责任和担当”,丢掉责任和担当,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和方向,作者如此,作者书中的人物亦如此,这是无可质疑的。

期盼鲍磊的新作,能像20年前那份很长的作业,把老师感动得再度热泪盈眶……

注释:

①鲍磊:《飞走的鼓楼》,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

②梁晓声:《我和我的命》,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③余秋雨:《借我一生》,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

【作者简介:李树榕,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大学教学名师。第十、十一、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当代电影》《中国戏剧》《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电视》《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60多篇,其中60余篇见于C刊。出版《文化资源学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智慧》《艺术识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二卷等。2015年获内蒙古文艺评论奖特等奖,两次“萨日纳”艺术评论奖,“索龙嘎”文学评论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获华北地区文艺理论奖一等奖,2014年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9年获内蒙古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