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冰炭置我肠——紫旗小说印象
紫旗的短篇小说《今虞》和《小园》写了两个孩子的生活,同时也是以孩子的眼去看父辈的故事。名为向小园和向今虞的两个人,命运互相关联,内外交织。《今虞》写母亲,《小园》则写父亲,《小园》可以看作是《今虞》的前篇。这两篇既是孩子和父母、也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隔空对话。
两个故事都不是发生在一个温暖的家庭,字里行间充斥着孩子的不安、忧惧和恐慌。《小园》讲述了向小园幼年的故事。父亲的暴力、母亲的忽视、群体的冷漠间接造成了弟弟的死亡,向小园对此念念不忘,弟弟之死也成了她再未解开的心结。向小园是在不安中长大的女孩,作为长女,她时时刻刻遭受着父母的暴力和冷漠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和恐惧。这种创伤影响到了之后向小园的成长。长大成人的向小园会无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并将这份伤害延续下去,在数十年后再一次施加给自己的女儿。《今虞》写的是向今虞幼年的成长故事,也是作为母亲的向小园的故事,抱着近乎执念的“女孩一定要比男孩更强”想法,严苛地要求女儿向今虞。我们不难发现,在未被讲述的故事留白处,向小园幼年的创伤并未在她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得到治愈,可以说,她童年时代遭遇的不幸和她此后在婚姻里遭遇的不幸都是紧密相连的。弟弟之死勾连起了两个故事,向小园一直坚信是自己的过错,才没能让自己的父母满意。向小园父辈造成的这份伤害跨过时间和空间,延续到了下一代的向今虞身上,向今虞在成长过程中更是充满了惶惑和创痛。
然而这两个故事不是单纯的关于原生家庭创伤的书写,而是对两代人关系的一种思考,是受过伤害的两代人之间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可以说,紫旗的写作不是纯粹的伤痛性写作,她的写作真实而饱有力量,质感粗粝又带有温度。她的写作也是一次寻本溯源,是根植于现实和生命的写作: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生活在中国式家庭里的孩子到底是如何形成自我,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到底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从《今虞》的写作可以看出来,紫旗非常擅长氛围的塑造。她使用了许多精准的比喻来塑造环境的压抑,尤其对孩子的情绪,处处书写得惟妙惟肖。幼年在心理上寄人篱下的小孩子,早早地开始面对成人世界,而孩子心中的秘密是最为沉重的,生活细节在孩子心中不断被放大,留下阴影。比如说她写母亲说话的样子,小孩子在面对不可撼动的权威时战战兢兢的形象一下就跃然而出:“她愤怒时,眉头聚成层叠的山峦,窗外吹进的热风不能把它拂平,我更不能。屋里的光线很暗,我必须更加仔细地分辨母亲的表情,才能揣摩她是什么样的心情。”“每次母亲升高了语调说话,我都感觉像是铜炉里烧开了水,再多一秒就要迸裂。”母亲对孩子严苛的镇压,则通过刻画孩子的动作来体现。向今虞的静默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她经常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从小在和母亲共同居住的生活里,她一直在学习说什么话才能让母亲好过一些,她尝试理解母亲的痛苦,无法拒绝母亲的请求,于是迫使自己习惯性地压抑自我需求。虽然今虞和母亲血脉相连,但母亲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今虞的头顶挥之不去,令她时刻活在胆战心惊的环境中,哪怕是在景色描写中,都能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母亲和隐隐的威胁——“我好像总让母亲生气。”母亲也不是一个单薄的角色,她有着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无坚不摧的强硬下,隐藏的是她与生活的对抗。贫穷是母亲的枷锁,她必须以凶悍和坚强才能为自己和女儿撑起一个家。正因如此,她无暇顾及女儿的心情,只能一次次逼迫女儿去向她的父亲要钱,以此维系摇摇欲坠的生活。法庭一场,更是显示出母女二人各自的重负。文中的父亲则是一个懦弱的形象,吝啬刻薄,还经常逃避为人父的责任,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他以受害者自居,却在面对女儿时,试图显露自己早已不复存在的威严。母亲和女儿只有表面上的对话,很少有实质性的深入内心的对话。明明二人是最亲密的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却显得十足陌生,唯一一次向今虞得以窥见母亲的脆弱,是母亲给尚未长大成人就早早夭折的弟弟烧纸,请求弟弟亡灵的保佑。弟弟之死始终是母亲的心结,她认为“如果你舅舅还在,我们是不会这么被人欺负”。不禁让人想要去探寻,母亲的童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于是故事来到了《小园》中。
在《小园》中,紫旗换了一种书写方式,她不作判断,只是摹写父亲的动作和父亲的神态,寥寥几笔,写出父亲作为父权制大家长的时刻紧绷和严苛。向小园的父亲是一个色厉内荏的角色,他生气的时候是“一只受惊的金鱼”,会“扯起嗓子吼叫”制造一种大家长的威严感,对孩子们没有真正的关心。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顺从且听话,以维持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在这样的家庭里,危险时时刻刻都会降临,父亲会动手打孩子,比如扬起高高的手打向小园,让她谨记自己的错误。向小园也因为贫穷和长姐的身份,不得不在这个家庭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即便弟弟想要帮助姐姐,但在悍然无匹的父亲面前,姐弟二人的反抗只是屡次证明了暴力的无可撼动。母亲以养大儿子作为目标,和小园的父亲不同,母亲总想表现出一种毫不费力的感觉以维系自己的体面。如果说向小园的父亲给孩子带来的是实质性伤害,是粗暴的吼叫和肉体上的暴力,那么向小园的母亲带给孩子们的则是精神上的漠视:“父亲的拳脚虽然有力,像火焰一样伤害我们的身体,但母亲压根儿不需要拳脚,她用冰凉的目光和言语。”母亲的做法是一种更深层的伤害,无时无刻地否定侵入孩子内心的情绪,便是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消磨掉了孩子对母亲的信任,“它是不易察觉的”,且“因为毫无防备,所以出奇地烫人”。弟弟的意外死亡给家庭带来了巨大冲击,年幼的向小园尝试安慰父母,但在父母的质问下,她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她无意间说出的“妈,你为啥子不带弟弟拜保保”是第一次表达出对母亲的指责,但父母没有接纳她的情绪。“你晓不晓得你在说啥子话,你还想把责任推给你妈?”父母的控诉让向小园恍惚是自己杀死了弟弟,即便弟弟的死亡并不是向小园造成,却给她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愧疚。
读完两则故事,可以看出生活始终没有给向小园伸出援手,不断地给予她苦难,却没有给予她应得的爱护,她只能拼命维护自己和女儿的生活,无力去管姿态好不好看,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之下,不断地进攻和防御。上一代人不可承受的生命重量,延续到了下一代。没有人教会上一代人如何正确地去表达以及如何去爱,所以他们也没有办法教育自己的后代,在面对生活时,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样家庭之下成长的孩子,她们的人生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或者说浪费在了什么地方?紫旗在这里写得很明晰,即和父辈的斗争上。两代人之间始终无法真正地对话,从来都是或隐或显的斗争。偶有片刻的温情,但也稍纵即逝,孩子无法改变偏执的父母,只能尽力去改变自己。但矛盾的地方也在于,她们不是不能理解父母。她们理解父母身为家庭支柱的压力,理解她们面对生活琐屑难以控制的情绪,但她们也难以忘怀,自己也不过是个孩子,却承受了父辈的沉重,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压抑自己,将问题归结在自我身上,变得越发敏感脆弱,用外壳伪装起自己。难以原谅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又始终无法理直气壮地指责,随着积怨,随着她们越发了解父母,这种自我矛盾感愈深,最终不可避免地深陷生活和心理双重的水深火热。
紫旗的写作或许会给同样遭遇的孩子提供一种共情和理解,她真实地看见了那群面对伤害却无力反抗的少年们。父母和孩子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二者之间埋下的矛盾是否会得到解决,彼此之间是否能够得到和解,这些文中未曾解答的困惑,使人更加期待紫旗之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