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琅琊榜》 网络文学走过20年
网络文学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网络文学的发轫期,这一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的最初几年,网络文学开始建立自身的类型属性,已经出现了诸如今何在的《悟空传》这样的重要作品。也有了诸如青春怀旧,奇幻玄幻等等重要类型。一些网络小说的所谓“大神”开始出现,网络小说也有了自己的稳定的、以青年为中心的相对较小的阅读群体。后来涉入传统写作的安妮宝贝、李寻欢、邢育森等也都是那个时期出现的网络作家。第二个阶段是大概从2004年左右到2010年,这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网络文学的发展更加迅猛,读者迅速扩大,一些后来成为影视剧改编源头的超级IP很多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类型层出不穷,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如穿越、职场、盗墓等类型都有很迅速的发展。第三个阶段大概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开始,这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一面是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和纸质文学“双峰并置”的时期,可以说网络文学已经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的体系,也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的来源。现在看来,很多重要的影视作品都来自网络文学的作品,这些超级IP对影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像《甄嬛传》《芈月传》《花千骨》《琅琊榜》等等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的作品。而像一些依赖微博等新的媒介形式的小说,如张嘉佳的现实题材短篇作品也开始受到读者欢迎。网络文学已经突破了原有局限,变成了文学未来发展的关键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年轻的作者和读者很多都是在网络的文学空间中写作和阅读的。
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网上阅读文学作品已经和纸上阅读并驾齐驱,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文学阅读的新的形态。今天,网络文学一面依托专业的文学网站,这些网站发表的作品已经有相当的数量,其中不少网站的读者群相对稳定,读者在其中不断发现不少好的作品,引起流行的风潮,如阅文集团在当下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面则是许多重要网站也在发表文学作品,也吸引了不少读者。当年一些理论家设想的大家共同在网上创作的实践并没有取得备受瞩目的成绩,写作仍然是一种个体性的创作活动。但网络写作和网络阅读已经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引人注目、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这种文学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在本土的,也是值得世界关注的。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成果也为人们所瞩目。在一些和中国临近的新兴国家如越南,中国网络文学的流行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的现象。
这些年来,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写作的新的商业模式也开始日趋成熟,现在网络文学也不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了,它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一种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巨大的现实方向。网络所具有的公众参与的特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大众的媒介。随着网民数字不断的爆炸性增长,网络文学的空间的扩大也极为迅速,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几乎从开始自己的阅读时起就依赖网络生存。网络当然也是他们阅读的一种主要的来源。像盛大文学和阅文集团这样的网络文学出版供应商也应运而生,成为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支撑力量。而年轻白领和青少年读者的新的阅读习惯的生成则是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网络文学既是一个拥有非常广阔读者群的文学现象,也是不少以写作为志业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网络文学现在已经形成了和纸质文学不同的文学特性:
首先,网络写作为中国正在方兴未艾的“类型”化的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园地,网络中诸如玄幻、穿越、盗墓等“架空”类型的小说,给了许多青少年读者新的想象力展现的可能,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忠实的读者。与此同时,如表现年轻读者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个人问题和挑战的小说如感情、职场等小说也受到了欢迎。这些小说“类型”在传统的文学评价系统中地位不高,处于边缘。而网络的崛起其实正是和中国的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步,这就为这样一些小说类型在传统的纸面出版业尚未意识到其新的趋势的空间中有了重要的作为。
网络文学形成了以超大型作品和短小的故事分立为特性的写作路径。网络文学的大作品普遍都是几百万字,而小作品一般都短小而精彩,如“睡前故事”等都在千字左右甚至更短小,或抒情或幽默。可以说,手机时代,移动屏幕上的阅读,正在向两极变化,长的越长,短的越短,要么阅读上百万几百万字的大部头,要么阅读段子。
网络文学和青少年读者之间的紧密的联系,其实会对未来文学的发展形态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新的形态是和网络文学的读者的构成紧密联系的。网络阅读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读者,他们的阅读趣味实际上支配着网络文学的走向。于是网络文学就天然地具有“80后”和“90后”的文化烙印。他们没有历史重负,更注重表现自我的想象力和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也从自身的角度理解和关注社会和全球问题。
网络文学也创造出了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收入模式和良性运营的路径。读者和作者的关系也远较传统纸面文学紧密,双方在网络上互动频繁,作者对读者的需求非常熟悉,读者对于作者的影响也是即时性的。作者每天在网上要贴出自己作品的当日的部分,而读者每天的追捧阅读和品评也非常及时。这样的一种通过网络互动创造了一种新的读者和作者的关系,这是传统的纸面文学不能比拟的。
网络文学既是一个拥有非常广阔读者群的文学现象,也是不少以写作为志业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从全球看,以中文写作的网络文学的活跃程度、读者数量、影响力和鲜明的特色都是其他语言的网络文学难以匹敌的。中文网络里通过早期的借鉴和模仿,已经形成了独到的模式。这和阿里巴巴、微信等一起组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网络文化的创新的一部分。许多网络文学作品也为后来的影视改编等提供了素材和原本,不少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都来自网络文学的改编。当然网络文学的作品也还良莠不齐,有些作品显然已经具有了独到的文学价值,也有不少粗制滥造之作。但社会和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已经需要对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也需要对它的未来发展有持续的关注。这既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文化想象力的涌现,也是中国文化中经过年轻人创造的文化形式,它尚不成熟,但其生命力旺盛,也具有对于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关注其未来发展,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应该是社会所关切的。
(编辑:moyuzhai)网络文学历史题材书写的新高度
历史题材创作历来占据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位置,而蒋胜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创作的《芈月传》《燕云台》等广获好评,与此同时,人们也对她报以更高的期待。最近,由其...[详细]
网络文学20年:从“杂牌军”变身“国家队”
1998年,各大中文网站上都在转载一篇名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小说,书中的两位主人公“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故事一时流传甚广。这篇小说被很多人视为网络...[详细]
网络文学20年:如何在规范有序中保持新鲜活力
“网络文学已步入发力前行的新拐点。”在6月2日举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文...[详细]
回眸中国网络文学20年:渊源有自 流变创新
1998年3月,蔡智恒于一个春雨夜在键盘上敲出了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第一句话,然后花了两个月零八天的时间在网络上完成了长达34集的连载。这被认为是中国网...[详细]
网络文学研究中的数字人文视野
摘要:论文以“清穿文”这一网络文学类型及其主要发表平台晋江文学城为例,讨论了从数字人文的理论视野出发开展网络文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了包括文学网站积...[详细]
网络文学:一树新花枝上来
网络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去年大约也是这个季节,当我将孩子创作的一篇网络文学作品拿给一位作家看时,他一脸严肃地对我说:要想让孩子搞文学...[详细]
欧阳友权、贺予飞:网络文学研究的几个学术热点
摘要: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日渐升温,理论批评界集中探讨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网络文学社会效益与法制监管、网络文学的文化传承、网络文学产业问题、网络文学的文类...[详细]
拓展网络文学研究领域
网络文学的发展改变了当代文学格局,也影响了我国民族文学的发展。近年来,民族题材的网络文学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当下网络时代文学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推进民族题材...[详细]
渊源有自 流变创新——回眸中国网络文学20年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及网络文学20周年之际,上海市作家协会评选了 “中国网络文学 20年 20部作品”,猫腻的《间客》、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今何在的...[详细]
橙瓜专访|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是朝阳文学,网络文学研究是
欧阳友权,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主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