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桥墩不是桥》:怪相背后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2-08-0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71次
关键词:《桥墩不是桥》 乡村治理

《桥墩不是桥》直面当下乡村治理的现实问题,是很有想法也很有力度的一部作品。有人谈到这部作品的写作跟作家简平《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的关系。从阅读作品的感觉看,直接关联不多,或者说作品是经由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另一角度呼吁要实行“三十六条”,告诉人们实行“三十六条”对于农村而言是多么重要、多么不易。这个作品正如书名所示,以一句看上去的“废话”揭示了一种怪相:为什么一个桥总是只有桥墩,开工以后完不成?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都围绕着自己的一己之私不断制造纠葛,致使造桥的事一误再误。

通过“桥墩”事件,作品写出了当下农村的另外一种现实:在表面平稳之下的暗流涌动,以及利益博弈中的人心浮动。作品中所写的几届村长,乃至镇上的、县上的方案都实行不了,盖因人们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利益,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在冲突和博弈中达不成共识。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因为各种利益的关系,大家各有自己的角度,不退让不妥协,达不成共识,这是一些农村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桥墩不是桥》把把这一点揭示得非常深刻、形象。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自然环境、政策制度的方面,也有着眼于人以及人心的方面,这恐怕是更重要的问题。所以,作品里写到县文化局下派到村子里挂职并担任第一书记的单单,就发现了症结所在:“要搞好工作,必须得人心聚齐了。”第一书记找到了问题的根本,选择把凝聚人心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得一直僵持的局面开始逐渐朝着好的方向转化。桥墩是外在的,内在的则是人心,桥墩要成为桥,需要建立在“心通”的基础上,这是《桥墩不是桥》所要表达的一个要义。

作品也有意无意地构成了某种反讽。比如薛家丽这个人物从事法律工作,但她却游走在法与情之间,对道德秩序和家庭伦理构成了挑战。薛敏号称社科院的专家,但是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一点不了解,专家两个字对于他来说名不符实。这些无形的反讽,使故事更为意味深长。

《桥墩不是桥》中也提出一些很有意味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人治背后有人性,人性背后有人欲,这些关联揭示出来时,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叫私情、私利或者是私欲小集团。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由少数人主导的小圈子在主导着桃花庄的日常工作运行。当下一些农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依旧在某些方面存在“新瓶装旧酒”式的桎梏,其内在是包括裙带关系等在内的各种复杂勾连,这是我们需要去认识、去破解的。看起来桃花庄的故事多是桃色故事,但是桃色故事背后有内容,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的意蕴。

比较而言,这个作品在当下的乡土题材中显得比较另类。近期的许多乡土题材作品,大多关切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扶贫攻坚,那样的作品是现实,《桥墩不是桥》这样的作品也是现实。这样的作品反倒提醒我们认识到一些农村实际存在的特殊问题,意在引发思考,进而形成切实解决的办法。所以,这个作品确实有它的特点,在直面当下的乡村现实生活中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涵。

(《桥墩不是桥》浦子/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