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家:熊正良
江西南昌人。198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赴南昌县冈上乡插队。后历任南昌市郊电影院美工,南昌县文联干部,南昌市文学院专业作家、创作室主任、副院长,《星火》杂志副主编、主编。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隐约白日》、《闰年》、《别看我的脸》,小说集《红锈》、《乐声》、《谁在为我们祝福》、《我们卑微的灵魂》等。
小说集《红锈》获江西省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中篇小说《红河》、长篇小说《闰年》分获第一、二届江西《谷雨》文学奖,中篇小说《苍蝇苍蝇真美丽》获第三届《谷雨》文学特别奖,中篇小说《我们卑微的灵魂》获《人民文学》茅台杯优秀作品奖。获1995年庄重文文学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他就以长篇小说《闰年》以及中篇小说《无边红地》、《红河》、《乐声》、《红薯地》、《红锈》、《匪风》等为代表的“红土地系列”向文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然而,熊正良却没有如大家期望的那样“火”起来,用评论家们的话说,“这么多年来,文坛一直忽略这个人的存在,至少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他的实力和实际成果是很不相称的”。评论家李敬泽甚至在他的文章中惋惜地说:“熊正良是个寂寞的、不走运的作家。”可是熊正良自己并不这么看,他觉得自己的创作其实一直非常顺,1983年开始写作,1984年就在《攀枝花》、《青春》等刊物上发作品,1985年,他的中篇就在《芙蓉》上发了头题……他说:“那么多人在文学这条小路上挤,我算是幸运的。”我常常会惊讶于熊正良的淡定、从容。他说,写作能够给自己带来乐趣,能够让自己愉悦,其他的,他不在意。或许正是这种淡定和从容,使得他能够如此执拗、如此顽强地经营着自己的那块圣地,能够心平气和、不紧不慢、扎扎实实地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远离文坛中心的小说。
在熊正良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中国文坛的各种流行色变幻不定,但他似乎从没被左右过。在熊正良看来,好小说应该是长了骨头的。“文学像人一样,应该有自己的骨头。营养可以借鉴,但血肉应该长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骨肉是不可分离的。近年来有些小说似乎总与读者有一道“隔”,熊正良认为,造成这道“隔”的原因就是作品的血肉没有长在自己的骨头上。作家的体验不是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下的体验,而是从书本上看过来的体验;作家的思考也不是自己的思考,而是在别人思考的基础上的思考。不追逐流行,而是潜心打造自己的一副骨头,这或许是熊正良的创作追求?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