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青
刘雅华。笔名:觅青,居大连。2016年夏开始习诗。曾在《诗潮》《海燕》《辽河》《山东诗歌》《中国诗人》等纸媒发表。
觅青:初到陕北
暮秋时节,我们一行三人来到陕北榆林佳县,完成一次拍摄任务。
一下飞机,就感受到榆林新鲜的空气,晴朗的天空。而走出候机大厅,我们受到了剧组热烈的欢迎。让我们感受到榆林人的热情。
我们的拍摄基地在佳县曹家坬,坐在接站车上,浏览沿途的风景,秋日的榆林,层林尽染,视野开阔。这让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我们,立即有一种新奇感。
毛屋素沙漠的植被,随着山路的起伏,一闪而过。很多美丽的树木突兀地生长,绿色的灌木倒像这个城市的留白。
开车接我们的制片人曹先生,热情地为我们介绍榆林,介绍这些年治理沙漠的成果,介绍佳县的风土人情。现在荒山已经变成良田,沙漠也成为绿洲了。
我们在飞机上就向往看到黄河,当问起黄河有多远时,曹先生笑了,他说一会沿途就是黄河了,这让我们不禁激动起来,我们甚至在心底欢呼:我们能见到黄河了!太棒了!
不一会儿,我们到了兰花花镇,曹先生介绍说,这里离黄河最近,我们可以下车看看。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的心都快蹦出来了……
高速桥和低速桥横跨黄河,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两岸的民居掩映在翠绿的山坡上。
凭栏而望,黄河似乎风平浪静。也是天气特别好的原因。而蜿蜒曲折的母亲河就这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就像曹先生说的,远离黄河的枣树,是不接枣子的,因为听不到黄河的呼啸声,他们对黄河是敬畏的。
了却了观看黄河的心愿,我们倒像归程的游子,有了回家的感觉。
岸上的绿色一层一层,而点缀其中的,是那些红叶,就像给绿荫带披上了红围巾。
我们来之前就听说了这里的山路陡峭,司机都是高手,果然名不虚传,通往曹家坬的路曲折迂回,好在曹先生轻车熟路,这里的枣子是有名的,枣树早已成为各个村庄的一景。他们脱掉了夏季浓密的叶子,在深秋,带着熟透的果子,像母亲,像老乡,像朋友,像童年的伙伴,在列队欢迎我们回家。
它们在窑洞上起舞,在沟壑旁散步,在平原上招手,遍地的枣子啊,都是无家可归的孩子,任时光把它们染上浓重的色彩,任岁月让他们一点一点变红,然后脱落,无人理睬。
脚下,车轮下,我们见证了一凛一凛的红枣,让我们这些异乡人,不免觉得实在可惜。
山里人,最不屑的就是枣子,他们都在讲自己家乡的枣儿好吃,但却无法往外运输,很多时候,枣都是自生自灭,用他们的话说羊都吃够了……
我们的第一顿饭,都是陕西特色,佳县的节节,蒸釉面,芋头粉,烙发糕……各种好吃的及地方特色的菜肴不胜枚举。
导演和编剧等剧组人员,都在老区生活一年多了,他们熟悉乡亲们的生活,就像熟悉自己穿过的一件衣服的质地。
我们听到陕北方言,听到陕北每个人都能哼出带着家乡味儿的调子,想起了《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中的某些桥段,觉得我们何尝不是这儿的一株树呢。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这里的居民,都在说自己的家乡好,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不同风格,不同点地赞美自己的故乡,他们尽量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他们的世界,不再闭塞,再远的山路,也有汽车奔跑,再偏僻的窑洞,也有WiFi信号,山区是可以和这个时代接轨的。
无论是木头裕还是曹家坬,都吸引了我们的编剧,作家,这里从来就不缺书写者,而80后,90后,他们都励志扎根农村,为家乡修路,建学校和养老院。
杀青的晚上,大家一起去K歌,气氛活跃而热烈。当地人竟然都是天生的歌手。他们都不忘炫船夫曲,秀兰花花。
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心地善良,热情……
我们拍摄时,得到了当地人无偿的支援和配合。
我们是远方的客人,也成为这里的知音。
一周之后,我们完成了拍摄任务。在返程的飞机上,我仿佛看到了黄河的全貌,并惊奇地发现,飞机又迂回到我们参观黄河时的地段,那些白色的楼房,满山遍野的枣树,景区的我们倚着拍照的栏杆……我仿佛又一次和黄河亲密相拥,恋恋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