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文
陈景文。中国作协、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某杂志社总编。出版诗集、CD光盘40部,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中国作协、《诗刊》多次举办作品研讨会,中央电视台两次举办“陈景文诗歌歌词朗诵演唱会。“时代放歌”授奖词指出:“陈景文创作现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继承意识,描画了世纪风云和历史的前进步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介绍其爱情诗是“男子汉的美学,雄性的风采”;“窥探心灵奥秘,谛听时代足音”……新华社消息称其作品曾是鼓舞教育一代青年的精神食粮。
陈景文诗歌背后的故事
他写过两万多首诗,全国20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8部诗集,中央电视台以他的诗歌为专题制作过11部音乐电视文学专题片,他的一本诗集卖过30余万册……
他创造了很多全国之最,文革以后,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政治抒情诗集就是他的《人生之歌》,紧接着出版的《青春林里相思树》、《与你倾诉》一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爱好者追逐的热点。为此,八十多岁的克家老人在赵堂子胡同自己的住宅中接待了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诗人,藏老说:“他的诗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让人耳目一新。”他这个农村里走出来的“土包子”,竟然在中央电视台的录音棚里“辅导”名震播音界的家喻户晓的夏青、葛兰朗诵他的诗。
他的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驰骋到今天。《星星》诗刊的“空中诗会”,中国作协举办的诗歌专场中朗诵的诗除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就是艾青、田间、臧克家等大文豪的,他的几百行长诗“盛世天韵”由集体朗诵并为压轴之作。他是第一个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协会授予“时代放歌”奖的荣誉,八米小屋,一条板凳,成就了这位叱咤中国政治抒情诗坛的旗帜性的人物。
中国作协领导评价他:“他的抒情不是地域的,每每国家重大事件都有他的讴歌,他是民族精神的财富。”所以,他的诗作收入了中小学教材。
这些年,陈景文的许多著作都成了各个出版单位炙手可热的选题,创造了全国文艺书市发行的当天之首。《北京晚报》副刊中心主任高立林说:“十五年前我们就用整版篇幅报道他,而今他独特的创作还是我们跟踪的对象。”
日历翻到了2007年,点雪成“金”成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特有名片,哈尔滨市著名作家阿成说: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始终感到一种尴尬,我知道,每一个生活在北方的文化人,他们都想写出一篇不朽的,至少是震撼人心的冰雪长诗,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几代人都面对着这种“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尴尬而苦闷,这似乎是一种弱智,一种低能,一种失职,一种脆弱。这所有的一切,对于一个文化人来说,是永远挺不起脊梁的颓废。
2001年第18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时,陈景文写下了《在风雪中放歌》,近日,他的《在风雪中放歌》之二问世,对于此诗阿成的评价是:陈景文先生启动了激情,启动了智慧,启动了对黑土地的一腔热血,才使得我们黑龙江儿女,使得全国人民乃至海外的读者,能够欣赏到跨越地域、跨越语种的瑰丽诗章。但这一刻,我们等待了差不多半个多世纪。
陈景文自己的说法是:“热爱驾驶负责/启动激情运笔/恩情历史向前的动力/有我关东男子的血液———/写红又一场孤单……”
于是,我们的采访,就从责任谈起—————
亲爱的国家
美丽的家乡
岁月枯荣系着我这
曾经老鼠洞里玉米的感激
面对这等的温饱—————
我知道为什么礼赞
“我出身在一个贫农的家庭,认得第一个字的时候便是我家族史上扫盲的开始……”这是对于很多人耳熟能详的陈景文的一句话。他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他之前,他们家没人知道“写字儿”可以写成诗歌,可以名扬天下。对于自己的出身陈景文幽默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谁知祖坟冒了青烟,出了个做诗的人。”
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农村,在土炕上伴着油灯写诗的少年十分幸运。1969年,陈景文参加了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工农兵创作员学习班,那时,他结识了省报副刊编辑陶耶老师。陈景文回忆:“在那个动乱年代,我挎着一个小黄书包,收工后,从几十里的乡村,走到报社,走到陶耶老师家,是他一个错字一个错字地修改着我的最初,一章一节地改变了我的以后……”
由此,诗歌改写了“一个农村中走出来的下里巴人的历史”。
他诗歌的题材所涉及的人物很平凡,平凡到小小的女火化工;他诗歌的题材很广泛,以至写到100名先烈的《党旗下的诉说》、100部红色经典影片的《感动》、全国唯一一部专门歌颂十六大的诗集走入十六大会场的《丰碑》和全国革命圣地旅游景点都有呈现的《不朽的岁月》。
“由于他的政治抒情诗在全国产生的广泛而积极的影响,由于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激昂奋进的精神意蕴,由于他以恢弘的气氛和多彩的笔墨描绘了世纪风云和历史前进的步伐”,所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协会第一个授予他“时代放歌奖”。人们都说他是“红色诗人”,对此,他严肃地说:“政治抒情源于诗人/冰清玉洁的天良/廉价的颂歌/不会来自我的肝胆。”对此,他也调侃地说:“郭德纲创业之初曾经给一个人说过相声,我的作品不是日记,一经发表就会有千万读者,所以社会效益是我的责任。”
陈景文这个从屯子垅沟里走出的少年,十三年前就破格晋级为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世界名人录》等多种辞典收录。立足于中国文坛,得花费多少心血汗水,战胜多少冷嘲热讽,击退几多嫉妒阴险,可想而知。
啊,我割舍不下的情愫
一个农家的后裔
承接着白菜成为酸菜的父爱
又把大黄米粘成豆包
雪伴风送老母的坟前
北方大地上伫立的我呀
扑向心跳频律里的思恋
想你夜夜都在抚摸
自己感动自己———
只要诗人启动灵感
就有精神粮仓再现
他从事过社员、警察、医生、记者、编辑、导演等职业,如今又成为官员,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辽阔的胸怀驾驶天赋才情把他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在省报当编辑时,他的老父以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到了他的工作单位,他这样描写了父亲进城的那次经历:“父亲走进了/我们的办公大楼/左手拎着一副车带/右手提着一双靰鞡/趟子绒上衣/擦着深绿色的墙壁/垄沟里长大的脚/拍打着多彩的石头/是的,这壮观的大厦/和他的身躯不是那么协调/为此,坐在办公大楼里的我们/已思考了许久/还是他老人家那串尽情的笑/冲散了我们思考中的忧愁/啊,人民给我们的不薄/我们给人民的多厚……”
上世纪的1977年,物质生活还很贫乏,他家做了两条鱼,他驮着爱人,捧着其中的一条,顶风骑了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送到住在薛家屯的父母家。后来生活好起来,他可以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了,可是父母就喜欢乡村生活,父亲就喜欢赶着毛驴捡破烂,对于父母的生活选择,他一点都不觉得丢人,还让女儿坐着毛驴车和爷爷一起去体会乡俗民情。他每次回家,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下车,步行到村子里,不让他的父母看到他“做官的样子”。直到母亲去世,在老太太心中,只知道村长是大官,不知儿子是个什么级别。他老母去世,遵循乡俗依然跪地扛幡,他说:“我不怕说我什么,这是我的生身之源,再则祭悼和迷信无关。”单位的同志到了他家,目睹了茅草房里的土炕,都默默无语,满眼含泪……
这,也许就是他时时讴歌时代主旋的原因吧。
多少次停灯向雪
驻足陈情旧怨
总结昨日风雨
预测霞光满天
无声笔墨拂晓了
四野静寂的万壑千岩……
为了写诗,不抽烟、也不饮酒的他,就用茶叶提神,他喝茶的大缸子可以装两公斤水,他的性子很急,喝浓茶太烫每每都是兑上凉水,他说:“这样可以节约时间,让灵感快些产生。”有时,浓茶喝下去,情绪刚刚上来,又不得不去参加婚礼、葬礼或者其它活动。他嘻笑无奈地说:“还得重喝。”写作时浓茶喝得太多,有时甚至呕吐,他就吃一片止痛片挺着。经常半夜三更想起一句话,就赶紧起身记下,又得重睡,常常弄得次日感冒。
他的生活就在这种节奏下进行,朋友和同志找他吃饭是最打怵的事儿,他十分不情愿去饭店,他写诗时,一杯水一个面包就是一天。在创作《党旗下诉说》100名烈士的诗作时,正值春节长假,他竟然连写8天没下楼,他说差点儿没把自己也写成烈士……
已是二十几载冬日
都向时代馈赠我的抒情
坚持成为习惯
心绪激动文友
我便博客天下———
灵魂可以勘探
陈景文连工资条都看不懂,经常是一锅顿菜吃几天,手里拿着钢笔满屋子找,可一旦提起他诗中的每个章节、每个段落,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不论千行长吟还是短歌浅唱。
陈景文对自己作品的严谨达到了令人不解的程度,重复的作品他绝对不写,不能超越自己的东西他坚决不做。
他对自己反复推敲的作品很在意,不容有任何改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公共场合每当有人知道陈景文在现场的时候,就会有人朗诵一段他的诗,由于丢字落句或是前后颠倒,他非但不感谢,还要当场认真纠正朗诵者的错误。
省电视台文艺部的老导演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扬全国的走红歌星,在接到陈景文作词、唐克作曲的《园丁情》时,想改动歌词中的一个字,陈景文认为没道理,歌星坚持如果不改他就不唱。陈景文说:“你可以不唱,但我决不能改!”并且把这位“腕儿”赶下了车。现在想起当年的“霸气”,他说:“那时我们年轻。”
1986年,《解放军歌曲》第六期首页发表了他与生茂合作的歌曲《军人最懂辩证法》,其中“我看人间迎付多,方觉军营情不假”被改动,陈景文误认为是生茂所致,给生茂写了一封措词激烈的信,生茂给陈景文回了一封很长的信,赞誉他对作品的严谨并解释是编辑的改动,还提到了他发表《马儿,你慢些走》歌词时编辑的改动也很大,并宽慰陈景文:“久了,也就唱开了。”从此之后,他和生茂的友谊更深了。
“没有风雪那不是人生”
生活既然把我逼成诗人
还有什么严寒不能面对
冬令营里的孩子
朗诵着二十年前
我就送给他们
“人生之歌”的格言
省检察院副院长、学者张中华回忆起26年前,陈景文在黑龙江大学礼堂为两千多师生所作的“沿着田垅向金秋跋涉”的报告,4个小时竟然激起58次掌声的情景,依然感动得语音哽咽。陈景文深有所思地说:“我这一生得益于诗,受害于诗。”他的人生中有两次大的磨难都和文学有关。一是当年黑龙江大学的诗社社长说是暑假不回家,想找一个地方创作,陈景文便把自己的一个小屋借给了他,没想到这个学生是个变态狂,竟偷女同学的裤叉背心放在屋里,陈景文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窝脏犯”而被停职反省,在这期间他忍着别人不敢和他接近,组织上不让他离哈的巨大痛苦,写出了歌颂张海迪自强不息的千行长诗《人生之歌》,发表在《中国青年》,评论界说,这首诗鼓舞教育了一代人。后来,公安部门追查到陈景文住处的很多东西也被这个小偷偷来放在了这个屋里,还和陈景文一同去报案,啼笑皆非中结了案。为了说明他的无辜,陈景文得到了他平生以来唯一的一次省直机关模范党员的荣誉。可是,他没有接受教训,26年后又有文学爱好者遭难要他帮助,他把刚刚得到的一笔稿费直接转给了人家,要钱时,对方却翻了脸,他忍受了新情旧怨的痛苦,多年的磨难让他悟出一条平和心态的道理,他又一鼓作气写出《在风雪中放歌》,他常常以这样的信条要求自己:“我不计较/别人对我怎么说/只是时刻铭记/我对别人说什么”。他在给老师的信里写道:“老师啊,你最了解我,与人为善,总是拎着童心一颗……”现在,一有大的创作举动,昔日接触过的心地不良的人就打电话借钱,甚至恐吓。他嫣然一笑,“我用天才斗地鬼……”
我的回答感动日月
何必夸大风雨如磐
个人实在是太大的渺小
集体主义的辉煌
还是当今的主旋
所以,来不及峥嵘一点
就去吉祥万千
陈景文写了很多歌词,可他五音不正,他虽有还算匀称的身材,可在各类娱乐场合,你却找不到他的身影,但凡是单位和朋友们的生老病死、婚宴生日、甚至孩子的百天请他,他都光顾,他说:“人家不在乎你拿几个钱,你的出席让大家心里暖和。”
应付各种场合,即使非去不可,也得按他的意思,拐弯抹角地把你领进小饭馆29元可以吃饱4个人,大葱蘸大酱是他最爱的一道菜。
陈景文说:“诗人是以作品和人民说话,我只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和天良的耕耘者,区别于以地位为生的官场和以金钱为目的商场罢了。”
过去,陈景文辅导过很多文学青年,但前半年,在虎林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喜欢诗歌的20岁女青年王珊珊,辗转给陈景文写了许多封信表达对他的崇拜。表示了要一辈子从事诗歌创作的决心。陈景文一直牵挂着王珊珊的诗歌梦,前不久,他有了一个去珍宝岛的机会,他请当地政府的朋友通知王珊珊来和他见面,因为看到过去和自己一起写诗的“相帮相衬的伙伴”虽然众多,成功的却廖廖无几,甚至因为写诗给自己造成风雨人生的这些“曾经的惆怅”,他不想让王珊珊再次经历,为了让她“脱离以往的茫然”,所以,见到王珊珊后,陈景文没有鼓励王珊珊继续写诗,而是跟她讲了许多生活的道理,建议她还是开个小店,脚踏实地地好好生活,不要拥挤在文学小路……
他家的门楣上有著名雕刻家为他雕刻的“聚散随缘,荣辱不惊”的自醒句,写照了他对事业和生活的心态。
多年来,他始终遵循着“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做人信条,他说过多少次不想再写东西了,但面对读者的期待、领导的鼓励以及各个媒体的邀请,这次他却失言了,又写出了《在风雪中放歌》之二。他说,一旦生活鼓舞了他,他便顺航而下乘势扬帆推出力作。
陈景文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他说,塑造风雪人生,严寒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让每天的生活/都有热爱的理由/一旬一月装订成年鉴/昔日,曾经对着祖国许诺/如今,已经到了具体家园的阶段/我们都在生活中实际/豪言已被时代迁移/豪情却落户在/我充满热爱的笔端/那诗歌的籍贯……”
陈景文在诗集《走向金秋》后记中说:“我刻意从上而下捡拾丰收,正是为了扛起责任。人生就是那么几十年,浅显也好,伟岸也罢,活的都是日子。”
这,就是陈景文诗歌告诉我们的故事……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