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说家:阿葛叶
阿葛叶,真名萨吉达南德·希拉南德·瓦茨雅因(1911—1987),是印度用印地语写作的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于1911 年3月7 日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政府高级官员。他从4 岁起就在家受到严格的教育,短短10 年里学习了梵语、印地语、英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阅读了大量印度和欧洲的文学名著。
1925 年他进入马德拉斯的一个学院,攻读理工科,同时潜心于文学,与人合作建立泰戈尔文学研究会。1927 年进拉合尔的一个学院,接触政治,同年发表第一篇诗作。
从1929 年至1936 年,一直积极参加民族独立活动,主要从事军火生产。
1930 年被殖民当局逮捕,1934 年释放。在监禁期间,一方面潜心研读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诗集有《悲哀的使者》(1933)带育幻影主义的影响,小说创作有《香卡儿一生》(1941 年发表第一部,1944 年发表第二部)开了现代印地语心理小说创作的先河。
1936 年为了谋主,他出任《战士》杂志编辑,同年还参加农民运动。1937 年在加尔各答编辑《大印度》报刊,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孟加拉语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他在德里电台工作。1940年第一次结婚,不久分居,1946 年离婚。
1943—1946 年他参加盟军在缅甸战场调查部工作。1948 年父亲病故,他辞去军队工作,专心于文学事业。这时期,他建立印地文学研究会(1942),编著《现代印地文学》;1943 年编选《七星》诗集,使现代印地诗歌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形成“新诗派”。在创作方面,除了《香卡儿一生》外,有诗集《思考》(1942) 《道路》(1946),短篇小说集有《误入歧路的人》(1967 年再版)、《传统》(1944)、《小屋之事》(1945)《色彩缤纷》(1946)等,这些富有个性的著作,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地位,1946—1965 年的创作生活充满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给他文学创作带来了绚丽的色彩。
1947 年他创办文学杂志《象征》,这个杂志一直办到1952 年,它给印度现代文学创作和评论带来了现代意识,并扶植了一批新文学家。他为了维持“象征”杂志的出版,1950 年被迫去德里电台工作,所负的经济债务直到1963 年才还清。
1952—1955 年他周游了印度各地,用新的视角观察印度传统文化艺术并爱上了摄影艺术。1956 年与卡比拉·默莉卡结婚。从1955 年起受联合国教科文的邀请,访问了欧洲,结识了许多著名人士,开阔了眼界。1957 年访问日本、菲律宾和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对日本的访问促使他对祖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思、日本技术科学高度发展,而传统文化价值仍保存着。因此,现代化过程与优秀传统是并行不悖的。从此,他重新估价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1960 年又第二次出访欧洲,对基督教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并结识亚斯贝斯。作了东西宗教思想的比较之后,他更倾向于印度教,不满萨特的存在主义,因为池无法摆脱虚无的恐惧,而印度教的虚无包含着绝对真理。他倾向纯朴的乡间生活,厌恶城市的做作和喧哗,认为机械文明无法鼓励自由个性的发展,在文学上他接受中世纪诗人格比尔、米尔、苏尔达斯的影响,思想倾向上强调奉献,艺术上采用新的象征和意象。1961—1964 年他波美国加洲大学聘请,讲授印度文学。良期侨居国外时,他内心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沮丧感,因为他始终在东西两大文化传统的夹缝中间困窘着、彷徨着。这期间是他创作的黄金阶段,诗集有《青草上的瞬间》(1949)、《疯狂的猎人》(1954)、《蹂躏的彩虹》1957、《光辉的怜悯》(1959)、《庭院的门槛》(1961,1964 年获印度文学院奖);短篇小说集有《流亡者》(1948)、《胜利的摇篮》(1951)、《你的偶像》
(1961)、《常青的蔓藤》(1954)、《链环》(1957)、《不可接触的花》
(1960)等,长篇小说有《河上岛屿》(1952)、《各自陌生者》(1961)、评论集有《行迹》(1960)等。这些著作主要是他内心冲突即新与旧或东与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产物。1965 年他主编《咎日》
周刊,这是一本颇有影响的新闻社会综合杂志。他接受主编之职的原因是,他想使自己民族语言的报刊与英文报刊相抗衡,他还认为非职业政治家也应通过周刊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1966 年担任第五次全印作家大会主席,同年出访苏联和东欧国家,加深了印度与东欧国家的文学联系。这时期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在国内外许多学术讨论会作了《语言和自我尊严》(1967)、《语言和自我》(1969)等报告。1968—1969 年又访问欧美诸国,考察世界文化与文学的新发展。1969 年9 月辞去《咎日》主编工作,又到加州大学研究文学理论,并讲授印度文学和潜文化的传播。1970 年回国,接受国内一所大学邀请,任比较文学系教授,1972 年辞职,定居德里。
1977—1979 年担任《新印度斯坦报》主编。1978 年因诗集《摆渡几多回》获印度最高文学最高奖“知慧讲座奖”,用这笔奖金建立了“慈爱宝藏”文化机构,每年召开作家座谈会,评论文学,探讨文学理论,形成一股刮目相看的评论力量。1983 年获南斯拉夫“金环奖”。1984 年访问中国,写下五首充满对中国人民情谊的诗歌。1986 年,印度文坛为他举行诞辰75 周年庆祝活动,我大使前往祝贺。这时期的主要诗作有:《金色的水草》(1965)、《摆渡几多回》(1967)、《我为什么了解》(1969)、《大海的姿态》(1970)、《我编织宁静之网》(1973)、《圣树底下》(1977),短篇小说有《好奇》
(1965)、《弃绝的道路》和《回归的小径》(1975,短篇小说全集》;评论著作有《印地文学的一个现代俯瞰》(1967)、《五光十色》(1969)、《乌云》(1971)、《洁白的纸》(1972)、《贞操》(1972)、《内部》
(1975)、《今日》(1977)、《时间的顶峰》(1978)等,它们主要是对人生的探讨,对印度新的精神文明因素的开掘,评论上他似平要确立个新的美学价值,探讨作家创作机因和文学传播。
1987 年4 月4 日,阿葛叶因心脏病突发而死,印度文坛惊呼:一颗巨星陨落,称他为“甘世纪印度尊严历史的缔造者。”
(编辑:moyuzhai)达拉巽格尔·邦多帕代《群神》
这部小说是全景式的小说,它把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画面,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注重情节,只注重主题的平行展示或对立法的揭示。这里,既有农民与地主的阶级...[详细]
达拉巽格尔·邦多帕代
达拉巽格尔·邦多帕代(1898—1971),于1898 年7 月25日生在西孟加拉邦比尔普姆县拉波普尔村的一个日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他父亲赫利达斯·邦多...[详细]
阿葛叶代表作《香卡儿一生》阿葛叶代表作
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三十年印度时代的风貌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与心理特征。因而,印度文学史家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