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网络小说

2020年度网络文学理论观察

发布时间:2021-04-26 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 作者: 周志雄 吴长青 点击数:

06  网络文学研究专业化   为理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经典化意识的增强,网络文学教育的开展和专业机构的成立,均为网络文学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活力。

  一是网络文学经典意识持续增强。网络文学经典化何以成为问题?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质疑并没有因为网络文学所创造的巨量成就而消停。刘奎基于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史《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和《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邵燕君主编的《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之“典文集”和“好文集”,以及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学名家名作导读”系列、吉林大学刘帅池刚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网络小说经典化》等成果之上进行研判,认为网络文学从诞生之始,就有自身的批评机制和经典化方式——“网络文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封闭,或不足轻重,似乎只是圈子化的文化现象,而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结构密切相连的,是这个时代的有机组成。因而,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问题,不仅仅在于纯文学视域的新的美学形式,还在于它所带来的新的生产、评价机制,它对文学功能的拓展,它回应时代问题的能力等方面”。[40]当然,在自我经典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时间、艺术创新以及如何以独特的形式回应我们的时代问题。因此,“网络文学既是网络社群衍生出的文化形式,也是维系网络社群的文化结构,其经典性应该部分地基于它与社会的内在关联性及其内含的文化实践性,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学史视域中的审美创新性”[40]。从某种意义上,网络文学新经典的产生还与网络文学自身的生产和评价机制息息相关。

  二是网络文学教材出版助力理论建设。2020年8月,《网络文学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ZDA283)前期成果,由“网络文学本体论”“网络文学传播论”“网络文学价值论”三部分组成。该书直面网络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占据学术前沿,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翔实,多维度对我国网络文学展开理论分析。诚如本书主编周志雄在总结网络文学的兴起所说的那样,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成就的表征:“中国有特殊的历史语境,改革开放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大批通俗化、消遣性的文学作品通过互联网获得了读者;改革开放为人们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人有大量的消遣娱乐时间来阅读小说;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使网络文学广泛吸收、借鉴中外文化与文学资源;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文化自信,带来了网络文学积极、开朗、乐观的格调。”[4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象征之一。正因如此,网络文学教材出版和网络文学教育的推进必将促进我国网络文学理论建设和网络文学事业更趋良性发展。

  三是网络文学专题研究与整体研究的深入。2020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42],作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张江主编)网络文学分册,是我国第一部网络文学批评史,该成果确立了网络文学研究的主体地位,探索了一种从网络文学历史史料出发进行理论建构的研究范式。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欧阳婷评价该著作时说:“面对元典传承与观念新变形成的批评语境选择,作者提出从个案研究中找出元典传承与功能新变的新型关系,选择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网民在线批评这三大批评阵营的丰富实践,从史实中凝练史识,审视网络批评中的理性沉淀,让元典传承的学理逻辑与观念新变的批评实践构成网络文学批评史的‘理论河床’。这部30余万字的理论著作,在一个之前没有人涉猎的新领域中,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路径,探析了赛博空间文学的丰盈与无限可能。”[43]张慧伦的《网络文学想象力的变奏——耽美“异托邦”建构探究》[44]从耽美文化生成背景、女性主义文化立场、叙事主题、审美特色等多个维度切入,将网络耽美小说放置在文学史的视域下进行思索,分析其流行的深层原因。李灵灵的《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45]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海外传播,文学生产机制,网络类型文学作品,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作者认为,网络文学是考察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样本,对其进行社会征候式解读是理解当下人精神生活和心理情感认同的有效途径。

  四是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术期刊的专栏及专业文学机构的成立推动了网络文学研究的深入。

  网络文学学科建设有新进展。10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网络文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研讨会,此次会议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此举适应当下文学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启了网络文学学科建设史上的新篇章。12月14日,安徽大学发布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明确将网络文学列为博士生研究方向。

  2020年度重要的网络文学理论工作会议有:8月6日“‘文艺·网络·现实性与未来性’——长三角文艺评论联盟发展论坛”在杭州召开;8月19—24日在内蒙古赤峰举行“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11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在杭州举办“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12月10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承办的“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主单元——网络文学IP影视剧改编研讨会”在海南举行。

  2020年度《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中州学刊》《中国文学批评》《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文学研究》等报刊刊发了大量网络文学研究文章。《光明日报》开设“网络文艺”专栏,《文艺报》有“网络文学专刊”“网文史与新观察”专栏,《中国文学批评》设立“网络文学研究”专栏。这些学术报刊为我国网络文学理论建设提供了学术阵地,推动了网络文学研究的深入。

注释:

  [1]白烨.网络文学的人民性特质[N].文艺报,2020-10-26(7).

  [2]周志雄.网络文学是新型的人民文艺[N].文艺报,2020-10-26(7).

  [3]邵燕君.以媒介变革为契机的“爱欲生产力”的解放——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动因的再认识[J].文艺研究,2020(10).

  [4]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N].光明日报,2020-1-8(16).

  [5]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N].光明日报,2020-3-18(16).

  [6]刘奎.《雪中悍刀行》的魏晋风流——兼议网络文学与传统的关系[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1).

  [7]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9)[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

  [8]邵燕君,肖映萱.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9]邵燕君,吉云飞.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N].文艺报,2020-11-6(2).

  [10]吉云飞.为什么大神共推《风姿物语》为网文开山作[N].文艺报,2020-11-30(3).

  [11]李强.为什么网文界认为黄易是网络小说的鼻祖[N].文艺报,2020-11-30(3).

  [12]欧阳友权,曾照智.网络文学之“交互性”辨识[J].东岳论坛,2020(6).

  [13]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价值的三个维度[J].江海学刊,2020(3).

  [1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三大迷局及其打开方式[J].文艺争鸣,2020(7).

  [15]周根红.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途径[N].社会科学报,2020-10-26(4).

  [16]黎杨全,梁靖羚.从实体论到间性论:网络时代文学活动范式的转型[J].中州学刊,2020(3).

  [17]张文东,张政.跃动的时光碎片:网络“传奇”的叙事时间[J].文艺争鸣,2020(10).

  [18]秦兰珺.游戏+时尚:虚拟时尚何以成立[J].文艺研究,2020(3).

  [19]欧阳友权.也谈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以《网络英雄传Ⅱ:引力场》为例[J].南方文坛,2020(4).

  [20]禹建湘.网络文学虚拟美学的现实情怀[J].江海学刊,2020(3).

  [21]黎杨全.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N].光明日报,2020-2-5(16).

  [22]许苗苗.网络文学:再次面对现实[J].中国文艺评论,2020(3).

  [23]房伟.中国网络文学之现实主义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7-20(3).

  [24]何弘.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探析[J].人民论坛,2020(7下).

  [25]周志雄,王婉波.网络文学主流化倾向[J].江海学刊,2020(3).

  [26]王峰.后人类状况与文学理论新变[J].文艺争鸣,2020(9).

  [27]李强.作为数字人文思维的“网文算法”——以“明穿”小说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8).

  [28]高寒凝.网络文学研究中的数字人文视野——以晋江文学城积分榜单及“清穿文”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8).

  [29]廖声武,谈海亮.走向计算主义:数据化与网络文学业态的裂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30]黎杨全.网络文学、本土经验与新媒介文论中国话语的建构[J].文学评论,2020(6).

  [31]程海威,欧阳友权.“网生文学批评”的话语权生成及其功能承载[J].中州学刊,2020(4).

  [32]王小英.超级符号的建构:网络文学IP跨界生长的机制[J].中州学刊,2020(7).

  [33]李敏锐.消费文化语境与网络文学生产的新变——基于注意力经济视角的分析[J].学习与实践,2020(3).

  [34]王汝蕙.网络文学IP电影改编的海外传播与后现代美学景观的呈现[J].文艺争鸣,2020(7).

  [35]林俊敏.网络小说生产——一本书破解网络小说密码[M].广州:花城出版社,2020.

  [36]丛新强.文化走出去的新载体——“网络文学共同体”如何构建[J].人民论坛,2020(7下).

  [37]周志强.制度的更新与精品创生[N].文艺报,2020-10-26(8).

  [38]许道军.网络文学地理空间的想象边界[N].文艺报,2020-6-19(8).

  [39]桫椤.构建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伦理生态[N].中国艺术报,2020-10-12(3).

  [40]刘奎.网络文学经典化问题[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6).

  [41]周志雄.网络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8.

  [42]欧阳友权.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3]欧阳婷.基于“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的理念——关于《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N].光明日报,2020-8-5(16).

  [44]张慧伦.网络文学想象力的变奏——耽美“异托邦”建构探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

  [45]李灵灵.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1年02期)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18ZDA283)阶段性成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