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该“降速”了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自8月6日第一轮投票公布81部入围作品名单开始,最近十天仿佛强行提速的高铁动车,一路狂奔:8月10日投票选出42部作品,8月13日投票公布30部作品,8月14日公布20部提名作品,8月17日又公布了前10部作品……短短十天,评委会对178部长篇小说进行了5轮投票,公布了五次榜单。难怪有人说,媒体的印刷速度已远远赶不上茅奖榜单的曝光速度,其评奖的超速推进,堪比刘志军时代“疯狂提速”的高铁动车。然而,正如高铁速度有可能以生命为代价,茅奖的“提速”,也正在断送着文学奖的公信力,其代价是悖离文学规律,牺牲文学的神圣和尊严。我认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应仿照高铁立即“降速”,切莫用赶三关式的“高速”快评,躲避舆论监督、更不能等待文学奖公信力彻底崩盘,甚至出现文学界的“动车追尾事故”再来反思。
其一,文学奖“提速”悖离文学规律,“过山车”式投票结果令监督成空谈。
已经公布的五轮榜单,被媒体戏称为“超女选秀”和“过山车”, “每榜状元都不同,各居榜首仅一回。”有网友评论指出:五轮榜单瞬息万变,若不是中国作协和舆论监督“躲猫猫”,就是评委们的投票不稳定。据中国作协公示,本届茅盾文学奖初评作品包括178部长篇小说,据媒体统计总数达7800万字。如此海量的参评作品,评委们用多少时间阅读呢?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在8月2日茅奖全体会议讲话中介绍:“按照评奖办公室的安排,此次集中前,评委们已有一个半月的时间阅读作品。”
一个半月短短45天,粗算可知,评委每人每天至少需阅读4部长篇小说,近200万字。即便加上短短几天评审中的两次补读,评委们不眠不休不吃不动,这个阅读量也是天文数字。与诗歌散文不同,长篇小说是“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如此“超光速”阅读,浮光掠影尚且难得,更不用说精读细评了。
值得追问的是:究竟有多少评委读了全部178部作品?对每部作品又作了多少审阅笔记?如果没有阅读,无论设置了多少轮投票,其实都是“无效票”。与其公布评委实名投票结果,不如公布评委的阅读笔记和评奖摘要。因为公众监督的是评奖全程,而不仅仅是投票结果。
其二,文学奖利益链巨大,“千万大奖”内幕值得追问
近年来,文学奖巨大的利益链广受关注。2010年,因“羊羔体”倍受质疑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尚未尘埃落地,其获奖者的天价重奖再引围观:“据圈内人士透露,四川诗人傅天琳获得了一套价值百万元的房子,广东打工作家王十月最叫人羡慕,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三地并奖,奖励总数高达60万元。”(《太原日报》2010年11月15日)
而2008年颁布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更曝出“千万巨奖”。据2008年11月4日《钱江晚报》(《杭州重奖麦家:新房1套工作室1间奖金几十万》)报道:“昨天,杭州市文联透露,杭州市为刚获茅盾文学奖的麦家送上一份大礼——分配青园小区三期130平方米新房一套,在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麦家提供别墅一套创办工作室,并将以茅盾文学奖奖金的6至10倍给予麦家重奖。据悉,茅盾文学奖的奖金是5万元,这意味着麦家还将获得30万元至50万元的奖金。”另据“杭州市文联主席陈一辉介绍:奖给麦家的住房位于西湖文化广场背后,景观很好。”而在西溪看到“一幢建筑面积约380多平方米的别墅时,麦家满意地当即敲定。”(《麦家信步西溪选别墅》《今日早报》2008年11月4日)按杭州房价,西湖文化广场黄金地段的三居室,再加上380平米西溪别墅和数十万奖金,一个茅盾文学奖的含金量早已突破千万元,是货真价实的“千万大奖”。
政府重奖作家,说到底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既未经纳税人同意,又未向社会公示,“千万大奖”内幕,难免要画个大大的问号。
短短十几天内,一个作家就能透过文学奖平台,成为千万富豪。如此巨大的利益,如此超速的评奖,无异于一场赌注巨大的文学赌博。
不仅如此,获得文学奖还意味着登上主席台、获得作协主席的级别和待遇。正如本届茅奖副主任李敬泽所言;“文学奖带给作家的利益是什么呢?我们有一个文学体制,在这个体制内我开玩笑说,评奖就是文学GDP……在文学体制内,作家得到‘鲁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位列仙班’”。其实,“位列仙班”替换成“坐上主席台”更准确。近年来,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成为担任中国作协和省市作协主席的重要砝码。这就形成一个颇具魔力的利益“圈”:作家获文学奖成为作协主席;身为主席再获奖;因再获奖成为权力更大、级别更高的主席……如此循环往复,中国文学因此欲火燃烧,陷入“文学奖+主席台”的欲望怪圈。
当下,读者普遍报怨文学奖质量大大滑坡,而巨大的文学奖利益链却在不断攀升,这不仅刺激著作家的功利性,也刺激着社会情绪,很容易引发公众对分配不公、官民对立的联想。因此,公众对文学奖内幕的追问,对“主席获奖”的质疑,对权钱交易、买奖跑奖的猜测,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三,网络文学出局拟增设奖项,茅盾文学奖应更名“中国作协书记处奖”。
首次吸纳“网络文学”参评曾是本届茅奖的改革亮点,但7部网络文学全部出局却引起强烈反弹。手握重权的茅奖评委会近日回应,将增设茅盾文学奖“大众奖”。轻而易举地增设奖项,足见茅奖委员会的位高权重、财大气粗。无论“大众奖”能否平息网络文学的不满,但这恰好证明了茅盾文学奖的随意性。既然中国作协书记处可随意增添奖项,茅盾文学奖成了其手中揉搓的面团,那么,茅奖的严肃性何在?
阅读《茅盾文学奖条例》(2011年2月修订),我发现中国作协书记处是该文学奖的唯一执法者——评委会主任由“中国作协书记处聘请”、评奖细则由“中国作协书记处制定”、评奖条例由“中国作协书记处解释”、获奖篇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审核”……一句话,中国作协书记处既是茅奖评奖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全部评奖过程的组织者,同时还是该文学奖的监督者,三种身份集于一身,权力寻租的风险几乎为零。而在整个条例中,看不到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长篇小说读者更被忽略了最起码的话语权。这种体制化弊端,必然导致文学奖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中国作协书记处只有七名成员,其中两位书记——高洪波、李敬泽被书记处聘为茅奖副主任,另一位书记处书记张健任茅奖监督组组长;评委会主任则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这个由中国作协“主席台”拼出的“清一色”评奖班子,必然导致茅盾文学奖“圈子化”严重。面对公众质疑“前十部作品八位主席”,评委会副主任高洪波近日回应:“他有创作实力才能担任作协主席”,“作协主席入围顺理成章”,“可以说,这是一个伪命题。”(人民网8月17日)这种王勇平式漠视民意的傲慢回答,不仅不能挽回茅盾文学奖的公信力,反而会激化大众对文学奖的不满,以致有网络评论指责“茅盾文学奖成为作协主席的内部分配大会”。
既然是文学小圈子的内部狂欢,既然由中国作协书记处全权包揽,笔者认为,茅盾文学奖似应取消“国家文学奖”称谓,更名为“中国作协书记处奖”。
其四,“评委获奖”第一人担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主任,文学奖公信力大打折扣
最近鲁迅文学奖的“评委获奖”广受诟病,但正如201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面对质疑,评委会没有对这一事件作出任何回应或采取任何‘修复’措施,包括收回奖项,又难免让读者与网友更觉其中‘有猫腻’。”
不仅没有顺应民意予以修正,鲁迅文学奖的“评委获奖者”还成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第八届茅奖主任铁凝,2001年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委会主任,其作品《永远有多远》获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首开“评委获奖”先河。由“评委获奖”第一人担任评委会主任,这无疑使漩涡中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雪上加霜,其公信力更将大打折扣。
(编辑:moyuzhai)古代言情网络小说的“反言情”主题
古代言情网络小说虽有“言情”之名,却始终存在着“反言情”的主题与 书写络脉。从历史同人到清穿、宫斗、宅斗,这一类型演变过程也是“反言情”趋势越 来越突显的过...[详细]
2024青年学人看网文:若是月亮还没来
2024年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又是风云诡谲的一年,于激荡中站稳脚跟,于危机中促发新生。短剧冲击,AI裹挟,文旅伸出橄榄枝,网络文学一面不忘来时路,与读者们的心灵同行,一面勇敢...[详细]
网络文学出圈更出彩
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网络文学扬帆远航,风光正好,继2022年大英图书馆首次收录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后,2024年11月,包括《诡秘之主》《全职高手》《庆...[详细]
网络作家 PK DeepSeek,谁赢了?
DeepSeek可以说是送到面前的选题。要做,也必须做,而且相当适合网络文艺的版面。如果说AI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冲击,那么首当其冲的便是网络文学。与其他的文学类别相比,网...[详细]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专家分析中国网络文学新年新走向
在走向多元化、类型化的同时,中国网络文学在政府引导和商业投资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身不由己地经历了持续高速发展,从草创到辉煌,从草根到主流,如同四面八方的河流汇入...[详细]
李玮:跳出“严肃/通俗”的框架,在媒介变革的视野中审度
【编者按】新技术的应用、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以及创作方式的创新,让网络文学的形态与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网络文学从传统模式向更广泛的文化领域迈进,从单一的阅...[详细]
向网络文学评论取什么经?
1月8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发布典礼在京举行,共评选出优秀评论作品52件、优秀组织6家。每两年举办一届的...[详细]
工业题材的网络文学表达
作为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文艺类型,网络文学诞生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有责任紧跟时代、记录时代,以新形式新内容开辟文学新境界。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前期,通过玄幻、穿...[详细]
2024网络文学:类型创新多样 新兴题材频出
2024年,网络文学创作进一步贴近时代生活,包括“老年人”“新职场人”等在内的新群体加入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队伍中。类型创新更加多样,题材表达更贴近现实,无论是类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