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中国科幻文学的机遇和挑战

发布时间:2010-07-28 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面对未来的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是面对未来的文学,它将人的目光牵向未来,激发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为科学献身。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它又能刺激他们的思维及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科幻文学具有儿童文学等其他体裁所不具有的功能。将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曾为中国的科幻发展大声呼吁和身体力行,梁启超、鲁迅、茅盾、老舍、杨振宁……都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做出过贡献。邓小平同志还接见了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莱恩·奥尔迪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商品经济繁荣……这一切都使人们感到科幻文学不可或缺,读者对科幻文学特别是科幻小说再次产生了强烈的要求。

  科幻小说发端于19世纪的欧洲,从西方社会工业化到人类进入太空是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科幻电影还是一种比较边缘化的艺术,科幻类影视作品所占比例并不大,有影响的也只有《地球停转之日》等为数不多的几部。但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特技水平的提高,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即使拿到现在也不算太落伍的科幻影片,比如《星球大战》系列、《超人》系列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卖座影片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科幻或者魔幻电影,比如《蜘蛛侠》系列、《黑客帝国》系列、《变形金刚》系列、《哈利波特》系列。以科幻电影为主导,科幻艺术逐渐在文学、电影、电视、动画、漫画、游戏等领域中形成一大潮流,科幻艺术形式在国外也成为了一种主流艺术,现实类的东西反而被边缘化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所谓的主流作家、主流画家、主流艺术家,虽然还叫主流,但事实上已经边缘化了;而被视为边缘艺术的科幻小说、动漫,在消费群里却是占主流的。

  在诸多科幻艺术门类中,科幻文学提供了最基础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并实现了科幻在影视、动漫诸领域的全面开花。然而,在中国,不仅科幻影视、动漫远未成型,甚至作为其基础的科幻文学尚在初步发展之中。

科幻文学在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缺乏科幻思维,需要国外作品来引导,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我们文化史的一种忽视,中国古典文学的科幻系统还是很发达的。我们有《山海经》《西游记》等,这些作品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丝毫不比《魔戒》《哈利波特》逊色。中国的笔记小说和文献里,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有很多对飞碟、电脑、望远镜、木鸟、机器人等的想象。另外,中国各民族的史诗也很伟大,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比如《格萨尔王传》。中国本土并不缺乏科幻资源,现在许多网游和网络小说都以中国古代人的想象为素材进行创造,开拓了一条很有前景的道路。

  但现在的中国科幻文学为什么落后于世界?因为我们的科幻传统曾出现过两次大断裂。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提倡“子不语怪力乱神”,西汉司马迁写《史记》也去掉了神话传说的想象成分。因此,汉族史诗没能完整保留下来,我们所知道的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都很零散,不成系统。不过,虽然在主流的士大夫阶层,科幻被认为是很不正经的东西,但在民间保留得还相对比较完整。到了20世纪上半叶,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文学思潮,中国的科幻传统出现了第二次断裂,造成将近100年的断层。晚清时期,出现了很大一批虽然质量不是很高、但是想象力丰富的科幻小说,比如吴趼人的《新石头记》,写宝玉在1900年复活,穿越时空游览未来世界的故事,里面写到了天气预报、潜水艇等现代科技。鲁迅、梁启超等也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科幻小说进中国,比如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作品。不过,主流文学对科幻作品是非常歧视的,科幻文学整体被边缘化。比如老舍,写了一部《猫城记》,他却为此“检讨”了多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科幻小说曾经繁荣一时,出现了郑文光、叶永烈等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和《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等优秀作品。郑文光是新中国科幻小说的重要开拓者,发表了《鲨鱼侦察兵》《太平洋人》《仙鹤和人》《古庙奇人》等传颂一时的科幻佳作。他的科幻小说善于将科学与文学结合,不故设悬念,也不刻意追求惊险,而是善于提炼情节,着力写人,清新隽永,给人抒情诗般的艺术感受。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等科幻小说。其作品取材广泛、手法多样,充满浓郁、朴实的生活气息。著名科幻作家金涛塑造的“马小哈”形象及“马小哈”系列儿童科幻小说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这一时期科幻小说创作成绩突出的作家还有: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享、鄂华、王晓达、尤异、宗介华、宋宜昌、冷兆和、吴岩、嵇鸿、嵇伟、吴伯泽、迟方、达世新等等。他们风格各异,创作思想不同,共同构成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五彩斑斓的景观。到了80年代初,科幻作家开始走出模仿前苏联科幻小说的影子。这一切,都为90年代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科幻小说最重要的变化是摆脱了科普论、社会现实论,企图寻求科幻文学本身的独立存在价值,向科幻本体回归,呈现了一个比较开放的状态:中国90年代以前的科幻作品,西方化的倾向比较严重,故事发生的背景大都在国外,甚至连主人公也都是外国人。90年代后的科幻作品虽然还保留着这一倾向,但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不少作家开始探索科幻的民族特色。而80年代常用的“M”国、“S”国间谍潜入、以美苏超级大国为假想敌的那种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中国科幻小说中已基本消失。在写作理念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种将“科幻”与“科普”相等同的写作观被新一代作者摒弃。科幻创作摆脱了旧有模式,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状态。作家也不再拘泥于科幻究竟姓“科”姓“文”,埋头写作——虽然小圈子里的争论依然存在。另外,作品高科技成分大大增加。一些作家的作品,出现了过去的作家所没有的品质,如有的作品将哲理性、思辨性与科幻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深邃,如韩松的《宇宙墓碑》;有的作品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融入幻想写作之中,如星河的《网络游戏联军》;有的努力将科幻构思与当下少年的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具有卡通作品的特点,如杨鹏的《校园三剑客》系列,等等。这一现象意味着中国科幻文学既在寻找着与世界科幻文学的接轨方式,也在探索着自己的民族化道路。90年代中国科幻观念的认识变化是对科幻本体的回归,是未来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变化,就没有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科幻文学——站在微妙时间点,酝酿新生长

    对于中国科幻文学来说,2021年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阅读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日渐清晰,“科幻”越发成为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标签。此前隐藏在故事情节和瑰丽想象背后,许...[详细]

  •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 元宇宙与科幻文学

    2021年,随着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字从Facebook改为Meta(取自英文单词Metaverse,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译法是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风靡了世界,影响最深刻的领域是互联网...[详细]

  •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主编:宝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9月一这本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某一天,编者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旧书店里,邂逅了一套残缺不...[详细]

  • 科幻研究和重写文学史

    关键词:科幻研究 科幻文学 文学史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幻小说异军突起,这是当代中国文坛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在短短十年间,科幻从“寂寞的伏兵”,变...[详细]

  • 现代的作家、当代的作家、未来的作家

    关键词:潘耀明 一 无论是用社会学还是心理学的眼光来观察一群人——作家,他们都是神秘而独特的!因为他们对社会、历史尤其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充满好...[详细]

  • 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部作品秉承了凡尔纳小说的一贯特点,情节离奇曲折,语言风趣幽默,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感受到...[详细]

  • 惊奇•忧思•法自然:论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观

    关键词:科幻小说 王晋康 科技观 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演小说”,基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对未来(有时是或然历史)进行假设、推演、论证,由此探索人类的...[详细]

  • 神我很乖:借歌颂英雄传达文化自信,未来专注军警题材

    Q:您选择踏入网络文学创作行列的初心是什么?笔名背后有什么小故事可以分享吗?神我很乖:我大概是思维活跃的那种人,脑中经常有故事跳出来。恰逢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就成...[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