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技术与灵魂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更诞生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可当代文学60年了,我们却没有诞生伟大的作家作品。为什么呢?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作家没有灵魂了,他们只认金钱,只认名利。我们的文学作品也就没有灵魂了。如果我们在文学里把道德、理想、希望、文化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放逐了,那么最初留下的就是一个“文本”,大家还可以炫耀一下自己的技巧,到最后,写作就成了一种纯粹的技术活!文学于是成了“器”,作家是匠人,关心的只是如何把“文学”这个“工具”收拾得更光鲜,以争取更多的读者,换来更多的人民币而已。
现代文学继承了近代文学的灾难、痛苦与紧张,在那亡国亡种的关键时刻,作家站出来了,用自己的心灵唱出了最强的时代音。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能感觉到灵魂的焦虑与撕扯,甚至能听到那种撼人的撕裂声。而当代文学却几乎没有了,我们听到的是集体的声音,市场的声音,甚至金钱的歌唱与焦虑。
我曾经认为是当代中国与西方的张力小了,近现代那种撕裂变弱了。可是一位从事海德格尔研究的学者却认为,不是撕裂弱了,而是我们的感觉麻木了。我觉得他说的很对,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人类、中国面临的焦虑、紧张日甚一日,可是我们的知识分子满足于市场狂欢下的身体呐喊,而放逐了自己的灵魂。
21世纪是人类面临最大挑战的时刻,现代性、全球化像利维坦,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压迫。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其实感受应该是最强烈的,可是我们作家的作品里,最多就是一点现象的描述,而很少深入地钻探、思考。文学界、思想界的崇拜胡适,肆意鞭笞鲁迅,就是一个明证。其实,就对人类未来的顾虑,对现代性的体验来说,胡适根本没有鲁迅的深度,而就现代性与中国,及中国文化未来之发展,鲁迅那里的思考更是人所罕及。绝大多数学人只看见了鲁迅的一面,或者说表面,而对鲁迅的另一面,他们并没看见,或者没有能力看见。
对尼采、克尔凯郭尔、舍斯托夫、毕加索等现代大师有深入研究与体悟的鲁迅先生,他在广博的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思考,不仅深入而且痛苦至巨。他听到了那个顽固而诱惑的声音,人性、人、人类将走向何方?他很清楚,并不是像胡适说的,好人政府会给中国一条光明之路;他也不相信,英美政治制度会给中国未来一个康庄大道。他看得更远,他在《过客》《死火》等文章里早就表述了自己的幽(忧)思。韦伯1904年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把整个“现代经济秩序的庞大宇宙”视为“一个铁笼”,“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一切降生于这种机制中的个人生活”,它必然“决定着人的命运,直到烧光最后一吨化石形态的煤炭”。
韦伯认为,他的同代人只不过是些“没有灵魂的专门家、没有心肝的纵欲者;而这种无效的结果却让人误以为,它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在“现代性”的铁笼的规训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铁栏的塑造,没有灵魂,没有心肝,没有性别,没有个人性别,几乎可以说没有存在。马尔库塞在《单面人》里说大众既没有了自我,也没有本我,他们的灵魂没有了内在的紧张或活力。他们只有在他们的商品中认识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音响、住房、厨房设备中找见自己的灵魂。现代性让现代的男女变成了他们的机械复制品而已。
我的一位朋友说,形式就是“世界”的结构,生命的韵律,而形式感即结构“世界”的能力。形式感对作家非常关键,因为它是一种生命感,一种生理的体验。联想到音乐,此言十分精辟。很多作品语言华美,为什么却没有灵魂,没有艺术感染力?苏联文学理论家维诺格多夫认为,绝大多数人把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混淆甚至等同起来了,这就是“作为艺术材料的语言和作为经过审美改造的形式、作为诗歌创作意识载体的语言”。我个人认为这是说到了要害处。维诺格多夫说,文学作品从来总是要透露出作者形象的信息,从字里行间,从描写手法,能感觉到他的面貌。只有“作者”的伟大,才有作品的伟大,才有伟大的作者形象。一个灵魂猥琐的人,无论如何都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他无法给艺术材料的语言以灵光,使它成为艺术的语言。他那里就只剩下技术而已,这是当代中国作家的宿命和悲哀。列夫·托尔斯泰也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对读者来说最为重要、最为珍贵、最有说服力的东西,便是作者自己对生活所取的态度,以及作品中所有写这一态度的地方。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有首尾贯通的构思,不在于人物的刻画等,而在于贯穿全书始终的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清楚而明确的。”
文学艺术也是需要技术的,但技术并不是艺术,庄子说“进乎技”,就是艺术必须要超越技术。那么如何超越?这里就有一个艺术人格在。徐梵澄说:“诚是传世的伟大艺术家,皆是此艺术人格发到前方,降入世俗,留下了伟大作品。凡其创作,只可说是其整个艺术人格之投入,不单是所谓‘感情移入’,借中介而发出之表现。”因此,技术需要的仅是知识,与一点智慧,而艺术不可缺少的更是心灵。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认识、了解、表达另一个伟大的人格,同样,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
(编辑:moyuzhai)古代言情网络小说的“反言情”主题
古代言情网络小说虽有“言情”之名,却始终存在着“反言情”的主题与 书写络脉。从历史同人到清穿、宫斗、宅斗,这一类型演变过程也是“反言情”趋势越 来越突显的过...[详细]
2024青年学人看网文:若是月亮还没来
2024年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又是风云诡谲的一年,于激荡中站稳脚跟,于危机中促发新生。短剧冲击,AI裹挟,文旅伸出橄榄枝,网络文学一面不忘来时路,与读者们的心灵同行,一面勇敢...[详细]
天马行空的奇妙碰撞——羽轩W访谈
羽轩W,1997年生,晋江文学城签约作家。著有《女神成长手册[快穿]》《女配她一心向道[快穿]》《星际第一造梦师》《我靠美食征服娱乐圈》《赛博封神志》《路人,但能看...[详细]
网络文学出圈更出彩
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网络文学扬帆远航,风光正好,继2022年大英图书馆首次收录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后,2024年11月,包括《诡秘之主》《全职高手》《庆...[详细]
网络作家 PK DeepSeek,谁赢了?
DeepSeek可以说是送到面前的选题。要做,也必须做,而且相当适合网络文艺的版面。如果说AI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冲击,那么首当其冲的便是网络文学。与其他的文学类别相比,网...[详细]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专家分析中国网络文学新年新走向
在走向多元化、类型化的同时,中国网络文学在政府引导和商业投资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身不由己地经历了持续高速发展,从草创到辉煌,从草根到主流,如同四面八方的河流汇入...[详细]
钱锺书研究的新成果——读《钱锺书的“三维”文学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降,钱锺书在文坛和学界受到极大关注。不仅《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等幽默风趣、博征广譬、妙语连珠的作品惊艳了...[详细]
城乡互动激发文学新活力
如果不对城市做限定,不对城市文学的内涵做限定,城市文学不仅历史悠久,也包罗广泛。但一般而言,城市文学作为一个所指相对明确的概念,是在新时期才首...[详细]
一个人的文学史——读陈引驰《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
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提到朱东润先生的意见特别有意思:“有的地方如果讲不通,可能就是无法讲通的,上千年前传下来的东西,倘若句句都讲得通,肯定就是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