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花时没有一朵不是风景
近日,收到鲁院(鲁迅文学院的简称)同学王法艇在北京快递来的诗集《芝麻开花的隐喻》,欣喜异常。拆开包装,一本装帧简洁大方典雅的作品集伴随一股浓郁的翰墨之香扑面而来。诗集出版前就听法艇说过,书名由他76岁的农民老父亲题写,行书,用一毫米中性碳素笔,竖排,细长,笔划质朴、内敛,若皖西北大地上一株缀满花朵的芝麻,素雅、含蓄、羞涩,香而不争,与书名相承相合。
我和法艇相识并相交于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二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他来自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大央企,此时已是国内知名度很高的诗人。而我,只是西北边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连队的一个普通农工,由于酷爱文学,有幸参加此次培训。身份的差异和成就的悬殊,并没有影响我们的交往、交流、交融,我们很快就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我便知道了他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故乡在安徽临泉一个叫王新的乡村,父母靠种几亩农田外加收破烂和卖豆芽把五兄弟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其含辛茹苦不言自明。法艇笃实、善良、热情、近人,没有一点大牌名校、大牌单位高材生的架子。这点,很受本届学员称赞。
《芝麻开花的隐喻》是法艇作品的精选,多是政治抒情诗,立意恢宏、意象纷纭,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魂、为人民立传。其中有些篇目如《春天,万物在阳光下纯粹》《爱和光明根植中国》《七月,从闪电中淬炼出更璀璨的光芒》《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史诗,每个汉字都倾注着对祖国的深情》《梦想的唱针转动中国》《所有的春天比不上祖国的美》《一朵花打开的中国》等等,看题目就能感受到其间的诗性与美妙,而其诗心、诗眼、诗意、诗趣,更让诗作变得通透、明净、湿润、饱满、光洁、贵气。
《芝麻开花的隐喻》一诗,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借“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体,隐喻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辉煌成就。“芝麻开花,芝麻开花/母亲和大地一起,默念真经”。这里的“母亲”自然指祖国母亲,“真经”自然是党的关于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四十而不惑,四十年,改革的方向更明确,改革的目的更明晰,改革的意志更坚定,改革的成效更凸显。改革,给国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给国家带来了空前未有的强盛。“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改革的弄潮儿,以大无畏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向着浪潮更加汹涌的海域前进;“母亲在村口迎接芝麻花开的歌声/这蓄满银色的歌喉,从不停歇/她用手掌,轻轻托着闪光的种子/像托住,黎明背后婴儿的笑声”。改革开放后,许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为了谋生,也为了享受更加有意义的人生,选择外出打工。“村口”是游子归家的必经之地,是近乡情怯的原点,是炊烟和乡愁升起的地方。年迈苍苍的母亲踱到村口,迎接归家的儿女,眼里蓄满牵挂和欣喜。寸草春晖,难报万一,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村口,不大,古树石桥、红墙绿舍,燕语莺声、牛哞羊咩,是乡村风景最盛的所在,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巨变的见证者。
《春天,万物在阳光下纯粹》是组诗的标题,发在《光明日报》副刊头条,有十几家国家网站和地方网站争相转载。盛世之春,阳光明丽的纯粹、清澈的纯粹、温暖的纯粹,像母亲的手、父亲的脸、妻子的发。沐浴在这样的阳光里,最适合心潮澎湃,最适合诗意迸发,不抒情几句,不朗诵几句,作为诗人的法艇怎能心甘。“鸭蹼撑碎薄冰,春风殷勤/暖洋洋的土地喧哗。大河上下/生动是唯一的主题词”。春江水暖鸭先知,世事炎凉人自知。春风的手是有魔力的,她抚过冰,冰消;她抚过水,水暖;她抚过柳,柳绿;她抚过冻土层,冻土苏醒,挣扎着翻身;她抚过农人的面颊,农人心里春潮涌动,赶趟儿似的在家门和田地间奔走。经过整整一冬心情煎熬的人们啊,对于春天的如期而至,皆怀有迎迓、感激之情,似久违的亲人,似重逢的挚友。这时,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迎春、接春的双手如林如樯,春的序曲一浪高过一浪。祖国啊,又迎来了一个莺歌燕舞、百花争艳的春天。“秕谷绵延血脉,金黄延绵深远/五谷丰登的期待,总和沧桑结伴/我也开始判阅麦田之外的试卷”。春华秋实,有耕耘就有收获。收获是充满激情和快乐的。然而收获背后隐藏的艰辛只有那些稼穑的农人才有切身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是光着膀子在空调下大快朵颐之人所能领悟的,他们可能也会流汗,也会偶尔张大嘴巴喘几口粗气,但他们的汗只能滴在木制或瓷制地板上,成为腥臊空气的蒸汽。而农人们的汗滴在了土地上,庄稼的根部,很快就会和雨水一起,成为促苗壮苗的养分。难道,你没觉出细米白面里汗香的味道?也许你忽略了,也许你离一棵庄稼很远,远到贵族到平民的距离。然而,法艇离庄稼很近,他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每年的长假短假他都要回那个叫王新的村庄探望父母,脱下皮鞋袜子,换上父亲的“解放”球鞋,在菜园里挥锄头,在花生田里抡镢头。无论他喝过多少墨水,无论他写过多少丽句华章,他灵魂深处仍然留存着乡土基因——他的根在王新,即使勉强把根拔走,须子还留在那片落草的土地上。
《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是法艇写的一篇“我与新中国”征文,也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头条上。为写好这首诗,他颇费了一番心思。怎样巧妙地找到一个喻体,以此为灵魂贯穿整首诗呢?熟悉农村生活的他在记忆的键盘上搜索。终于,一种植物以最佳选择的身份跳入他的脑际——向日葵——既追随太阳又粒粒团结,象征性很明显。于是,一种很幸运的植物便走进诗人的内心,被其神性的思维和精妙的刻画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十月,介于崭新和光芒之间/一株向日葵,此时/正乘着金光与河山并肩眺望/饱满稠密的蜜汁啊/满溢大地”。感谢先贤圣哲,为我们创造了“金秋”这个闪光的词汇;感谢辛勤的农人,为这个世界种出了一片谦恭且不屈的向日葵;感谢季节苦心的锻造。万事俱备,志得意满的十月,借一双蜜蜂的翅膀,与一株向日葵的精魂一起,眺望祖国的壮美山河,内心溢满自豪和信心。“啊,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一草一木是我的祖国/同根同脉是我的祖国/世间所能呈现的吉祥/是我祖国的盈多晨光”。实现了和一株向日葵一起眺望祖国河山的美好愿望后,生发出良多感慨:向日葵缺少一颗籽粒便不称为圆满,祖国大家庭缺少一位成员便不称为团聚。愿大好河山早日一统,中华民族复兴早日梦圆!
《七月》是法艇特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的一首数百行长诗,发在2021年7月的《人民文学》诗歌头条上。整首诗大气磅礴、气势如虹,既铺陈中国共产党百年前赴后继、愈挫愈奋的艰辛路程,又颂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的奋斗历程。“陡然,七月居高临下/在闪电和霹雳炸开之前/我已有足够的光明书写你/写你在陡峭的路上,栽培路标/写你在无边的暗夜,高擎灯盏/最硬的骨骼,最热的血,捐献大地”。共产党人的骨头最硬,铁窗镣铐、酷刑杀戮没有吓到他们,他们昂首挺胸,踏着烈士的来路,勇往直前地走了下去;共产党人的血最热,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凭着这满腔沸腾的热血,他们义无反顾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不惜流血牺牲。昏黄的油灯下,他们举起拳头,在镰刀和铁锤的旗帜下庄严宣誓。他们要用铁锤砸碎锁链,还国人以民主和自由;他们要用镰刀披荆斩棘,辟出一条新路,引领国人走向幸福和美好。一滴鲜血就是一粒火星、一颗种子,就是纪念碑上的一个汉字。当血沃中原,星火燎原,革命的种子遍地发芽,“一个名词的内涵宽过故土/旧岁河山,在红色的景深里漫延/洒落的血和火星,最终成为碑文”……
收到诗集后,法艇嘱我写一篇评论,确也让我诚惶诚恐。以我一个普通农工的学识和阅历,的确没有资格也确实没有能力对他的诗集指指点点。却之不恭,只有撰写一篇读后感来应付,权作对朋友的一个交代。
为红诗的原声独唱打样——王法艇诗集《芝麻开花的隐喻
一口气读完一本诗集,之于我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芝麻开花的隐喻》却成了例外,不仅仅因为我予诗人一直以“法艇兄”相称。在读这本诗集的时候,我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