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风范 山高水长
近日,河北作家袁学骏撰写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探讨了贾大山小说的语言、结构、叙述方式等文体特征,阐释了他忠于生活的创作路径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英年早逝的小说家贾大山,走过的人生之路不算长,留下的小说作品也很有限,却以自己的本色为人和本性为文,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给读者留下咀嚼不尽的力作。古人常用“山高水长”来比喻先贤的人品高洁、垂范久远。以“大山”给自己取名的贾大山,在新时期的当代文坛,以高尚的人品、高雅的文品,引动人们无尽怀念和深深敬仰。
贾大山是中国作家协会恢复文学讲习所后于1980年举办的第一届作家班学员,蒋子龙、陈世旭、韩石山等都是他的同班同学。他们几位的回忆文章谈到了贾大山的不少往事与趣事,而且不约而同都与他的低调和幽默有关。蒋子龙说贾大山,“无疑是文坛中人,又似乎从未进入过文坛。文坛无论是热闹的时候,还是冷清的时候,都没有他的份儿”。韩石山回忆作家班上有的学员不甘寂寞,为自己的作品到处奔走,贾大山看不惯这种现象。陈世旭也谈到贾大山对此流露出愤激之语,透露出他对喧嚣都市的不适应,对喧闹文坛的不认同。
贾大山的为文写作与他的为人做事,是相协调的。他在小说写作上严谨而审慎,认真而细致,不赶热潮,不追新潮,甚至常常反其道而行之。陈世旭的回忆文章里谈到,贾大山曾经罢了笔,因为他知道新潮蜂起,自己的小说没有人看了。最近又写开了,因为又听说新潮小说、旧潮小说都没有人看了。话语看似调侃,实为真情流露。崔道怡、康志刚的文章,都谈到了贾大山的小说写作在内心里执着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在我熟悉的土地上,寻找一点天籁之声、自然之趣,以愉悦读者,充实自己。”正是这种笃定的理念与执着的追求,使他不到时机不下笔,不到火候不揭锅。铁凝、韩石山、康志刚等人都谈到贾大山写作小说时的一些特有习惯:他反复地打腹稿,成形后还要一字不落地背给朋友们听,虚心听取意见后才肯落于笔端。即使这样,还要把稿子压在褥子底下,是在对稿子进行冷处理,什么时候想起来再拿来修改。铁凝由此生发开来说道:“在贾大山看来,似乎隔着褥子比面对稿纸更能引发他的思路。隔着褥子好像他的生活能沉淀得更久远,更凝练,更明晰,隔着褥子去思想还能使小说越改越短。”贾大山的小说写作,何以能够做到“少而精”,这里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写得深入细致,不仅弥补了长久以来有关贾大山研究的不足,而且开启了贾大山小说艺术研究的先河。
作者袁学骏以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见长,熟识贾大山,又是河北人,这种冀中乡党的身份和熟谙本土文化的造诣,使得他阅读和理解贾大山的小说作品别具自家优势,自有独到见解,因此也使《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这部著述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价值与优点。
其一,对于贾大山小说艺术的总体特色把握准确。
《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正文分六章,分别就贾大山小说艺术的语言与修辞、结构与叙述、体式与意境、形象与典型、现实主义手法等,进行了具体而微的解析与评说,又在前边的“绪论”和后边的“结语”部分,就贾大山小说艺术的主要特色和文学精神进行了总体性的概要式评说。“绪论”里就其小说艺术的美学特色作了“今中涵古,平中见奇,喜中隐忧,柔中有刚,俗中生雅,精中有趣”的精要描述;“结语”里又就其文学精神作了“处世为人的君子精神”“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严苛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强烈的文化精神”的精到概述。这些对于贾大山小说艺术美学特征的感性捕捉与理性提炼,可谓深中肯綮,形神兼备。这种总体性的认识与根本性的理念,贯穿于整部著述的各个章节,使看似分散的论述有了一条内在的主线,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作出了解说和提供了例证。
其二,对于贾大山小说语言风格的评析到位。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小说家尤其注意语言的苦心经营,并尽力彰显自己特有的辨识度。《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的第一章,主要论述贾大山在小说语言方面的运用与特点。作者首先注意到贾大山“行文从来吝啬”背后的“遣词造句的求真葆真意识、节俭意识”。因为“求真葆真”,所以节俭、简约,又因而惯用白描。由此沿波讨源,步步深入,对贾大山在小说语言上的花样翻新进行了细致探寻,如粗细白描的交替使用,俗语与乡音的运用,新老民间谣谚的妙用,各种方言与惯常用语的活用,文言雅词的巧用等,都结合作品文本与具体句式,进行了信而有征的论说,让人们看到了贾大山的“语词交响乐与修辞大观园”的旖旎风景。其实,在这种语言积累与语词运用的背后,作者还隐含了没有明言的意思,那就是贾大山对人民生活熟稔,对民众语言如数家珍,这使得他能信手拈来,驾轻就熟。
其三,对于贾大山小说精神蕴涵的解读深刻。
《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的第二、三、四章,主要论述贾大山小说的结构与叙述方式、体式与审美意境、人物描写与形象塑造,在这些文体艺术的分析与解读中,透露着作者对贾大山及其生活观相连通的艺术取向的深层探悉。而第五章“贾大山对现实主义的坚守”,第六章“贾大山小说的地域风情与文化意蕴”,更是相对集中地研讨了贾大山小说的文化气韵与精神内涵。有关给老百姓个乐头、切近乡土写民俗风情、严苛的精益求精精神等主要论点,深入揭示了贾大山小说写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打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的执着追求。
撰写《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作者做足了功课,下足了功夫,这也包括在研究方法上的博采众长和锐意出新。显而易见,这部著述在研究贾大山小说艺术方面,采用了以传统的美学方法为主,吸收和借鉴结构主义、叙事学、文体学、语言学、修辞学等现代批评方法的某些元素,在文体解剖和文本细读方面体现出细致而深入的鲜明特点。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长有短,一些贾大山作品所独有的文学气象与艺术气质,如小说艺术营造上所具有的浑朴状、氤氲性以及短中含厚、轻中有重、淡中见浓、小中见大的精深蕴含与精妙意境等,可能还需要运用更为适当的方式方法才能予以有力且有效揭示。
作家活在作品中,作品活在阅读中。贾大山的小说有人阅读,有人解读,在这样一个赏鉴与对话过程中,似乎贾大山依然活着,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作家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本文为该书序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