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2008),苏联——吉尔吉斯斯坦籍作家,全名钦吉斯·托瑞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1928年12月12日,生于苏联吉尔吉斯地区塔拉斯山区。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查密莉雅》、《一日长于百年》、《白轮船》等,曾获列宁奖金和苏联国家奖金。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读者。
童年时祖母讲述的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哺育了未来的作家。从小与俄罗斯邻居相处,在俄罗斯学校读书使艾特玛托夫熟练掌握俄语。父亲早年在江布尔市做工,后来成了尔分吉斯第一代苏共党员,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
1937 年父亲惨遭镇压。故乡舍克尔村以古老的传统接待了蒙受不白之冤的寡妇孤儿,给他们多方面的照顾,卫国战争爆发艾特玛托夫被迫辍学,年仅14 岁就担起村苏维埃秘书的重担。多年工作以后又继续学习,1953 年毕业于吉尔吉斯农学院。
1952 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不少短篇、中篇小说和特写,如《阿希姆》(1953)、《面对面》(1957)等。1958 年发表描写吉尔吉斯大草原生活的中篇小说《查密利推》。这部优美的爱的赞歌使他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连同《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1961)、《骆驼眼》(1962)、《第一应教师》(1962)等中篇小说,组成了一部歌颂爱情、友谊和献身精神的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于1963 年获列宁奖金。此后陆续发丧《母亲—大地》(1963)、《别了,古里萨雷!》(1966)。1970 年发表中篇小说《白轮船》后,在创作手法上有显著更新。
短篇小说《花狗崖》(1977)、长篇小说《一日长千百年》(1980)、《断头台》(1986)等采用神话、传说、科幻与现实交融的手法,加深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同时提出尖锐的现实问题,引起广大读者关注。作品译成90 多种文学。艾特玛托夫的创作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浪漫主义的激清、严峻的哲理思考赢得读者,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使他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