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关:吐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
在传统文学班蹲班学习,前两天老师出了个题目,关于文学的困境与突围。
有些发言很空,你听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耳朵里交织的是守望本心、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左诺夫右诺夫、上斯基下斯基、先锋作用、心灵禁忌等等词汇组成的官样文章,不涉及具体的东西,人家“无招胜有招”了,你无从接招。
另外一些好些,承认现状,很是感慨悲壮,似乎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怀抱崇高理想的人被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抛弃了,知音少,弦断没人听了。远大的文学抱负,深邃的文学眼光,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与欣赏了。
一时按捺不住,说了几句我的看法。于是被赶鸭子上架,让我参与全班研讨,于是被轮了……,悲惨呐,不过早在意料之中。我既然要说,就不能敷衍了事,也不想故弄高深,讲些玄之又玄漫无边际的东西,仅就我的认知,说说我的看法而已。
先秦有诗经,汉代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明清小说、民国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之间各有不同。
以上说明,文学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次在不同的阶段,引领风骚的主要文体也不同。而主要文体自身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它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没有生产力提高的影响?
最初,人们在鼎上铸字、在龟甲上刻字,其艰难可想而知,那就务求简单,一个字要具备很多意思,而且只写一些当时人认为的最重要的大事,比如祭祀、占卜,军国大事。
这时还谈不到文学,文学那时只是口口相传的歌谣和故事,它那时的载体主要是人们的记忆和交流的语言。
到后来出现了竹简,诗歌和文章开始出现,比起铸在鼎上刻在龟甲上的东西的晦涩,它开始通俗易懂了,诗三百里有些古代字词我们不查字典难得明白它的意思,那大多是因为当时和现代对一些事物的称呼不同,其基本内容我们能看明白,而且分的出好坏。
等到纸张出现,印刷术出现,较之竹简时代又有不同。文章的篇幅在扩大,文学的种类在增加。
汉代出现了赋,唐代流行的是诗,此外小说的萌芽唐传奇开始出现。宋朝的主流是词,这时有了话本儿。元朝是元曲,戏剧开始流行。到了明朝时期,真正的小说出现了。
其中以历代传说、民间故事、戏曲等方式不断丰富的西游记的故事、梁山好汉的故事、三国的故事,被三位作者综合先人的创作,进行再度加工,出现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
这些种文体,每种风骚了几百年,民国之后,出现了白话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原因很复杂,可是其中有没有印刷成书的技术提高、成本降低的缘故?如果在这方面有困难,简练的文言文能被白话文取代吗?
白话文运动初起时,阻力重重,胡适认为大概需要十年讨论,到达成功则需要20年,陈独秀更悲观,认为在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白话文普及了。实际上,仅仅四年,白话文运动就成功了。
又是一百多年过去了,世界科技比之进步节奏缓慢的古代快了无数倍,现在出现了电子网络这种更先进的载体和平台。于是乎,几百万、上千万字的小说也出现了。
其中一本书要印刷出来,能装一格书架,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树木来制成纸张,纸张成本、印刷成本、环境成本都极高,可是在电脑上,它只占几M空间,还不及我们拍摄的一张照片大。
因为参与创作的方便,发行成本的低廉,发布方式的快捷,更多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读者也便利地进行接触。庞大的创作基数使得泥沙俱下,乍一看次品废品多了,可是正由于它的基数太过废大,比传统发行方式一年里可发布的小说多几百上千倍,精品也多了。
《悟空传》《亵渎》《第一次亲密接触》《裸婚时代》《山楂树之恋》,《杜拉拉升职记》《蜗居》等等作品广为人知,互联网入侵的不仅仅是金融,也不仅是电影电视市场。
从龟壳铜鼎到竹简,从竹简到纸张,从纸张到网络。白话文运动遭受的来自传统的阻力我知道,至于此前载体的变化、文体的变化是否有如许之多的争议,我也就不清楚了,我不知道当纸张出现的时候,拿着刀子在竹简上刻字的人,会不会一边刻字一边嘲笑在纸上写字的人,说你们永远出不了精品。
但我知道网络文学是有的。
前年参加南方一个研讨会,会上一位地方作协主席一口断言网络创作永远出不了精品,事前大会安排我发言,我拒绝了的,我说我在这里陪坐就好,不发言。听了他的话,我告诉主持人,请下一个安排我。
那是我唯一一次面对来自传统的批评和质疑提出反驳,之前我不讲之后我也不讲,因为没有意义。我们直接面对的是读者,评定我们的存在价值的不是评论家、不是编辑,所以我们信奉的是,说的再多,不如做的更好。
但那次我讲了,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台下那些听众,因为那是一个文学网站邀请他来的,台下的都是年青的网络作家。我看得到他们的神情,他们没有发言权,心里再不认同也只能听着。我在主席台上,我不能不讲话。
我问他,你看过几部网络文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文学有没有垃圾?有,那些垃圾,我们一样认为它是垃圾,你不要专门挑垃圾来说事儿。
传统文学中有没有垃圾?尽管传统文学要发表需要层层把关,出版形式不如网络自由,出版量也不如网络之大,次品率因之低些,可里边有没有糟粕?
我讲了网文的发展,我讲了读者在成熟,从小白读者一步步发展成需要有深度的作品,反过来激励网文作者也在提高成熟的过程。最后我说,你不妨现场说出几部网络小说来,咱们当场辩论一下。
王顾左右而言它,这位一本都没说出来,他根本就没看过。
吃饭的时候,另一位传统界的来宾在酒席上高谈阔论,高深莫测的术语张口就来,深刻的思想与人性发掘的淋漓尽致。这个斯基那个诺夫,其中还有几次提到白烨老师。
我问:“我有十多个年头没怎么看传统文学了,请问白烨老师有什么作品吗,告诉我一个书名,我回头拜读一下。”
他眨眨眼睛,说:“白烨啊?他是写小说的。”
我说:“我是说小说的名字。”
他眨眼、眨眼、继续眨眼。
我不想让人下不来台,赶紧岔开话题。
在这次准备这个稿子的时候,我特意上网搜了一个白烨老师的资料,结果惭愧地发现,人家其实是评论家。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连他赞美的书都没看过就来信口雌黄的,可他真的了解他批评的作品吗?这里边没有立场问题、屁股问题、利益问题、圈子问题,态度很端正?
我现在四十出头,从小一直是看传统文学的,直到05年我还对网络小说嗤之以鼻,然后从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到接触、喜欢,并最终参与,两种文学我都看过,都了解,我认为各有优点。
我认为传统文学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继承,如果网络文学再多吸纳些传统文学的东西,它的质量将更上层楼。
可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文学没有缺点?或者说不适应时代的一些特点?我同相熟的几位同学交流时,提到过一点,比如情节的平缓,文风的平缓,明明写三千字就可以把画面感给读者,把高潮给读者,为什么要拖成几万字的问题?
他们说:“对的!那就是我们的风格,我们要的就是那个味道!”
“我想问,这种风格是不是读者想要的风格?这种风格或许曾经有过它独特的魅力,可它是不是永远不需要进步?京剧咿咿呀呀半个小时也唱不完一个情节,曾经风靡九洲、无数人陶醉于它的唱腔。今时今日,你听过几场京剧,你买过几回票去捧场?
它现在成了国粹,被供起来了,因为它有它的独特艺术价值。可是诗歌、散文、小说作家们,如果你的东西被读者所冷遇,它可能有这个待遇吗?新形式的诗歌、散文、小说将取而代之。你有成为国粹的资格吗?
原味的、正宗的就一定是好的?那么自认为是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形式,是自古一直就这样的吗?它才形成多少年?你们还不是抛弃了旧的诗歌、散文、小说形式?
几千年来,有哪种文学形式没有变化过?为什么你就得一招鲜,吃遍天?当你永远是这一招,而且它也不鲜了的时候,你还能吃遍天?
当读者说不喜欢一种东西的时候,是创作者应该改变,还是让读者迁就你的品味?
再一个,你对新兴文体作出评价的时候,你有多大的权威性?你说它是废品它就是废品了?如果别人说你写的才是废品,那么由谁来做裁判?是几个专家学者还是广大读者?
网络文学从98年左右诞生,02年左右成长,06.07年成形,一直是不被关注的,不大有人理会,从09年开始,它不得不被注意了,开始有人把它贬的一文不值了。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提?因为在此之前还没动了他的蛋糕。
我见过某地作协的两位领导,两人看法截然不同,一个坚持认为传统无需改变,网文全是垃圾,读者抛弃我,我就做屈原。
另一个沏上茶,关上房门,唉声叹气地对我说:“愁人呐,我们的一些作家,自恋呐,不肯进步,一写就是农村,一写就是三十年前的农村,再不然就是城乡结合部,内容文风不肯改变,写出东西来自己陶醉的一塌糊涂,可读者根本不买账。”
好的很,这个阵营已经出现不同的声音了,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过程,很艰难。07年青创会的时候大会就提议要发展网络会员,09年首批网络作家寥寥数人入会。
09年提出成立网络作协,一片人认为不可能。今年它成立了。由传统评论家参与的网文研讨会、网络诗歌、散文,小说等大赛开始频频举行。12年开始,网络文学的处境开始好转,现在比12年还要强上许多。再过几年又会如何?
一直以来,面对攻击,我们几乎没有发出过任何声音,从未挑衅,只是在默默地创作,你看到有哪个网文作者撰文长篇大论地反驳过?
如果不是今天要研讨,而且我不喜欢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我还是不会说,哪怕你当着我的面把它贬的一文不值,为什么?因为,辩论对我们而言没有意义。
在传统领域,或许你占据了评论阵地,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把对方打翻在地了,但是在我们这里,它的作用几等于无,就像当年老师收缴琼瑶和金庸,说那是闲书,但是阻碍不了我们阅读。
对我们来说,喜不喜欢,读者说了算。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不会在乎你的评价。
因为我们的一切取决于读者,所以也不存在什么评奖过程中的“水很深”,我们越过了所有这些中间环节,直接面对读者,一切取决于读者。
可我觉得,这种形式并不是创新啊,它只是反朴归真。以前的小说不就是这样子的吗?国外很多国家的创作也是这样的啊。
四大名著、三言两拍、聊斋志异、或者国外名著的地位形成,都是因为读者喜欢,而不是读者群体大小无所谓,全靠中间环节来推动,并最终把它推上神坛。
名著的地位是后来确立的,在此之前如果它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能推得上去?
这些名著拥有了庞大的读者基数后,反过来才有人去研究,评价,并推波助澜。如果读者们一开始就不买账,中间环节再如何努力吆喝也没有用。所以我们不会反驳或辩论,你说你的话,我走我的路。
我这么说,不是在鼓吹网络文学,我觉得传统文学自有其优点,网络文学应该继承和学习,可这并不表示传统文学完美无暇到了毫无缺点的地步,而且它可以永远适应时代,不需要改进。
传统文学的历史有多久?再远些不说了,明清时代、民国时代、现代当代,都是截然不同的,它才传统了多少年?就敢自以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了?”
正如唐诗翻新于诗经,汉赋翻新于楚辞,这世上可曾有过永远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说传统的就是永远不需要变的,就是完美无暇的,那么我们现在应该还在写诗经和楚辞。
有些东西要变,载体和形式、文风和内容要变。但有些东西却又永远不能变,这个东西就是文学的本质。这个东西,自文学产生就一直没有变过。它是感染力,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美。
三国、水浒、西游记,就是当时的市井文学,就是当时的通俗文学,是人民大众所喜欢的,大学士们的这个集、那个注,除了在图书馆里束之高阁,你还在哪里看得到,它的生命力在哪里?
当然,这里说的是小说,如果是学术文章,那种价值不是以读者多寡来决定的,另当别论。小说就是小说,它是给人欣赏给人看的。
一些传统文学创作者,恰恰是坚持了旧的形式,却抛弃了文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从文学以政治挂帅开始就被一些人抛弃了,到现在都没捡回来。
时至今日,春秋时期的“蒹葭(家)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两千多年前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千多年前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几百年前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十几年前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年代不同、文风不同、体裁不同,共同的是美,让我们一直传颂至今。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即便翻译成了汉语,流失部分原韵,它依旧很美。这就是生命力,这就是美。哪怕时隔千年,又或者是用不同的文字创造,你一听就是美的,就能撼到你的心灵,这就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可是现在一些人写着干巴巴的文学八股。还有一部分求新求变的,中西结合、剑走偏锋,以创造晦涩、怪异的东西为美。
以前的诗,是歌出来的,接着地气,有声有情有景有画,谁都能唱。而现在的诗,没有了旋律相佐,成了文青们的奢侈品,与生活与音乐渐行渐远,于是诗歌离开了一般人的生活。
更有甚者,把一些词汇进行怪异的组合,甚至上一句和下句思维跳跃的八杆子都打不着了,以此为诗歌,玩弄玄之又玄。如果他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玩击鼓传花,互相吹捧、自娱自乐那也无所谓,但是又要拿出来希望读者认同。
读者看不懂,不明白,不喜欢,他就跳出来说读者没品味,需要进步和提高,这种做法,你真的确定你不是那个忽悠皇帝穿上“新装”的裁缝?
当然,我说的不仅是诗歌,仅因为诗歌的篇幅举例方便。几千年前的诗我们一听就懂,而且喜欢;不是本民族的语言翻译过来,我们一样品味得出它的美。到了你这里我听不懂了,我觉得难听了,觉得它不叫诗了,你却说它莫测高深。
难道它比先秦汉晋唐宋明清以来的诸位大家都莫测高深?它比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翻译过来依旧优美的东西还要莫测高深?
曹植《洛神赋》里对美女的描述,和今时今日的美女要求没什么大的区别,如果说有,仅仅是锥子脸还是圆下巴更受欢迎,丰腴性感和窈窕纤细谁更喜欢的争议,其本质没有变,削肩细腰、丰胸长腿、明眸善睐、贝齿洁白。
你就是讲出个天花乱坠来,也不可能让大家把五官错位、满脸麻子的长相,认同为美女,文学也是一样。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其中的欣赏者要素,指的就是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还是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这个不能跟读者见面,可以是发行环节的问题,也可以是发行后读者不买账的问题。
我们在鲁院上的第一课是白烨老师讲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提到一直以来的一个错误:即文学以政治挂帅。莫言在领诺贝尔奖的时候也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与政治无关。
我并非认为名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我是说我有人和我有同一看法,我当然不能拿你们都不认识的邻居王二来举例了,对不对?
我们从一九四几年开始,文学创作就一直是政治挂帅,现在国家没有这种要求了,可它已经深入一些人的骨髓了。我在2013赴京参加全国青创会的时候,在火车上同一些传统作家聊天。
对话如下:
月关,听说你是写小说的?
是的。
哦,你的故事揭示了什么深刻的思想?暴露了多么深刻的人性?
我大吃一惊,机灵灵打个冷战,赶紧掏出电子书,先看几章小说压压惊再说。
我和来自星星的你,实在没有共同语言。
他都没问你写的是什么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好不好看。张嘴问的就是深刻的思想、深刻的人性。吴承恩写了本《西游记》,蒲松龄写了本《聊斋》,告诉朋友说我刚写了本小说,对方如果马上给他来这么一句的话,这种思维正不正常?
吴承恩也好,蒲松龄也罢,提笔之初谁不是想写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先立下一个宏大的主题,然后再去拼凑故事给这个主题?
吴承恩的西游记,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民间故事了,他是把历代不断完善增加的传说综合在一起加工创造的;三国演义也是、水浒传同样如是。蒲松龄的聊斋就是采访老百姓知道的民间故事加工而成。
那些口口相传,靠人民大众集体加工不断完善出来的故事,你说这一代代人他们在传播创作的时候想的是要赋予作品什么深刻的主题?它得以流传难道靠的这个?
这些主题都是后人赋予的,创作者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写出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物,只要不是三观不正的,自然而然就具备了这些你想赋予的东西。
《飘》是一部精彩的爱情故事,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是附着于这个故事的背景,为这个故事服务的。
那些深刻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后世的评论家们总结出来的,作者本人在创作的时候考虑的绝不是这些东西。
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是创作一个精彩的故事,他把他的家族的兴衰史融合进去是来源于生源,高于生活的再创作。
什么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扯淡,都是后人附加之上的意义。
我前些年看过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说一些红学专家研究红楼都走火入魔了,有人把红楼梦里的一首谜语研究多年,研究出一百多个谜底。书中人物出于情节需要说的一个谜语,都能被闲的蛋痛的专家考据出这么多的谜底,现在红楼梦被挖的到处是坑,这些坑真的都是曹雪芹先生当年埋下的吗?
任谁的小说、散文、诗词拿出来,写的精彩绝伦也罢,写的狗屁不通也罢,如果有人抱着这个劲儿去里边一字一句地琢磨,他一样可以琢磨出无数的暗示、无数的联想,机关重重、环环相套。
而现在有些所谓的好东西,就是这么琢磨出来的。可惜的是,红楼梦的评价高,世人的认可度一样高。而有些东西,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评价高,世人并不认可,它还是真的高吗?
我认为,首要的是把故事写好,哪怕他仅仅符合普世价值观,写的就是简单的亲情、友情、爱情,或者孝顺,或者忠诚,这就足够了,什么深刻思想深刻人性,你的故事人物写活了,写的有血有肉,自然会有人去为你分析你揭示了多么深刻的人性,你创作了多么深刻的主题。
你写的作品只要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融合在当代背景下,几百年后自然有评论家说从你作品中发现你反映了多么重大的历史变迁,你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你写的东西要感人,真的感动别人,而不是你自己觉得很沉重,很深刻,把你自己陶醉的一塌糊涂,别人却不买账,然后来一句他不买账是他水平低来自欺欺人。
谁规定文学就得曲高和寡,就得甘于清贫?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永远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后人总结的这些那些是后人的事,作者创作它是唯一任务是写出一部好看的小说,后人传播它的唯一原因也是因为它好看!
关汉卿的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在当时,关汉卿是元大都的文化名人,是元朝贵族们的座上客。他创作时想的是这个剧大家喜不喜欢看,剧院会不会演出,观众会不会为之喜为之悲,会不会被我的故事调动他们的情绪。
什么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啊一类的东西,那只是他作品中的客观体现,是他在创作一个好看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带出的时代印记,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他在创作之初,一提笔就主观想到了这些,他就是为了抨击封建社会,就是想要揭露社会不公,他想表达什么深刻的思想与人性。
有的人为了证明他是这样的一个斗士,他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还用关汉卿说过的一句话来证明,说关汉卿自喻:“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神展开啊,这位伟大的戏剧家就此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革命斗士。
可关汉卿这句话的全文是什么?他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后面还有一句: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铜豌豆是什么呢,不是自喻为不屈服的革命斗士,而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词儿,就如现在用鸭子比喻男妓,铜豌豆意思是老嫖客。人家老关在自诩风流,你非让人家当革命斗士,这不是断章取义么?这不就是为政治服务么?
一部好作品,第一任务是故事要好看。可现在好看在一些人眼中成了贬义词,发行量大、挣的钱多,也成了贬义词。好看就是YY,YY就是不好的。什么是YY?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我看来就有YY,在那个时代,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爱上一个挖煤的,往现在的年代靠,不就是白富美爱上穷吊丝的故事么?往以前的年代靠,不就是相国千金爱上穷书生的故事么?基督山伯爵就是YY,灰姑娘的故事就是YY,三个火枪手就是YY,千年白蛇爱上许仙就是YY,女驸马就是YY,你如果说有些小说YY的过头了,只剩下俗缺少雅,可以。你说有些文学低俗平庸,可以,那你就写出雅俗共赏、为社会大众所喜爱的作品来。
可雅的YY,在他而言依旧是一种污辱,他是自诩为阳春白雪的,虽然他创作出来的东西,要么是暮气沉沉的老货,要么是怪异莫名的抽象画,跟我们心目中的阳春白雪完全不搭界。
在先秦时期,大部分人不识字,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你还可以自诩为阳春白雪,说人家只懂得下里巴人。今时今日,有多少人不识字?各行各业那么多的人才,无论是学识的深厚还是思想的深度,有多少人比你更高,他们需要你去教育么?需要你做他人生的指路明灯吗?
如果故事不像故事,而是成了一本思想品德课的标准教材,如果你写小说不是为了写小说,而是先拟定一个深刻主题,再为了这个主题往里灌故事,本末倒置,人家能买账么?
郭德纲说相声时,他说:我在台上这一段相声三四十分钟,我让你笑了,我就尽了我的职业道德,我得让您笑,然后才是其它的。你买票不是为了上我这受教育来了,我站在这儿得吧得吧讲半小时,您也不可能思想立即升华了,出门全拦惊马去了,这不现实。
南派三叔说“写小说不以好看为目的,就是耍流氓”。我觉得这句话稍显武断,你不以好看为目的,就为了感动自己,就喜欢树立深刻宏大的主题写出来自己欣赏行不行?当然行。
可你写出来了,读者不买账,你就说这些读者品味低,他们就喜欢低俗的,我的是高雅的,你不喜欢看我的是你有问题,你喜欢的那些作品就是垃圾,这就是不折不扣地耍流氓!
清贫和无人欣赏不应该是文学的正常现象,越是无人问津就显出自己的文学性?这和以前越穷越光荣,祖宗八辈是贫农的思维有什么两样,区别只是一个体现在政治上,一个体现在文学上,而这种文学,恰恰是长期以来政治挂帅的文学,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有些人中毒太深了,现在一写东西就沉浸在过去,写出的情节永远那么套路,而且是很俗的套路,永远是用那么厚重悲怆的语调、或者把粗野、粗俗当质朴、当成乡土气去描述一个故事。
为什么有些人平时很风趣,我们只要不聊文学,他也很正常,各种社会现象、生活中一个个有趣的小段子他张口就来,一提笔就老气横秋了?是我们身边没有可写的东西还是一直以来他们受了什么思想的影响,以至于惯性地在乡土文学,而且是缺乏时代气息的旧乡土文学呢?
哪怕是一些作品渗入了一些现代要素,里边有电脑,有网络,有农民工这些有时代特征的名词,但我一看其中的情节,人物,描述和风格,犹如我少年时代看的《绿洲》《芒种》《人民文学》上所载的文章,那时我十多岁,现在我四十多了,那股子味道三十多年一直没变。
没有画面感,没有剧情的冲突和张力,永远都是娓娓道来,节奏一定要缓慢,气氛一定要压抑,文字一定要拙朴,作者一定要置身事外,用冷静、旁观的语调去平静地描述,既不能让你身临其境,也不能让你融入其中,你能说它是好小说吗?
先拟一个崇高伟大的主题,然后破题、承题、起讲……,八股而已。
我们要做的是小说家,是诗人、是词人、是散文家,而不是抢过政治宣传员和品德老师的饭碗。态度谦卑些吧,不要总想着当读者的指路明灯,如今这个时代,不从事文学这个行业,而文学造诣、思想深度比你高的人比比皆是。
一部作品,有几个人不喜欢,你不用理会,这世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如果是绝大部分人不喜欢,那就不要自怨自艾,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了,你要做的是改变你自己。
守旧不是文学的本质,绝望地守护本该随时代一同过去的东西,不如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学的困境是个伪命题。文学没有遭遇困境,遭遇困境的是文学之中一种不肯与时俱进的东西。
不管曾经创造过多大的辉煌,没有人有资格说我就代表文学,我走入困境就是文学进入困境,你想把文学和自己绑在一起。文学还不想和你共存亡呢,你若抱残守缺,自有别人去趟新路。
我不相信曹植、司马相如的的赋,李白、王维的诗,柳永、苏东词的词,罗贯中、王小波的小说,要通过专家点评、同行吹捧,才能赢得读者的喜欢。
在我而言,文学就是文学,不是一道数学公式。你可以在自我陶醉中说你坚持不变的东西永远是完美的,我还是要说:“看,皇帝身上明明什么都没穿!”
--------月关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thread-1025456-1-1.html
(编辑:moyuzhai)提炼“江南诗学”的民间意蕴
继《江南风度:21世纪杭嘉湖诗选》出版之后,浙江传媒学院赵思运教授编著的《江南风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新诗群的审美嬗变》,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北回...[详细]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2021网络好小说
2021年,诸多网络小说新作奏起序曲,也有不少热议奇文走向终章。对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好作品来说,尾声并不是落幕,还意味着新的契机——只有画上圆满句点,才能赢得中国小...[详细]
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外,文学媒介作为文学创作的第五种要素,对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网络媒介的发展赋予文学表达新的形式,传统文学在...[详细]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
《大师的心灵》:文学评论,是一种对话
关键词:《大师的心灵》 一般来说,文学评论可以分为两类:论文体和随笔体。这些年,对于论文体诟病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对于随笔体有了更大的倾向和认可...[详细]
拓展网络小说的新文类、新文体、新形式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小说的超文本实验时至今日,网络小说在中国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成熟的类型化发展阶段。类型化界定以网络小说的叙述方式与主题表达为基本标准,自带一...[详细]
网络文学评论与传统文学的关联
在中国网络文学出现的20余年里,互联网技术与文学艺术比翼双飞。随着海量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网络文学评论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现有...[详细]
中国网络小说的“寻根”与“标准”
中国的网络小说的根脉是中国的传统通俗小说。传统性和民族性是中国网络小说的重要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网络小说的历史观念和美学构成。“认祖归宗”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