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谋杀案》把秘密藏在俄罗斯套娃里
2018年的夏天,午夜文库的编辑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是畅销书《丝之屋》作者的新作《喜鹊谋杀案》,并发给我内容简介及英文版试读章节。我之前并没有读过《丝之屋》,也对这位“有史以来唯一被柯南•道尔产权会认证的续写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家”一无所知。不过,小说“书中书”的结构,还有女主角苏珊文学编辑的身份,却吸引了我的目光。恰巧,我也是一名文学编辑。
夜里,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这部“大部头”。严谨的英国作者给书中书亲自配好了作者简介和媒体推荐,煞有介事的样子莫名有些可爱(而直到看完全书,我才发现,自己才是真的天真)。
文前的引子是女主人公苏珊第一视角的自述,文风轻快自由、捉摸不定,而随着行文进入书中书的部分,文风陡然变得沉稳凝练,更加流畅自如,一如小说中穿行于维多利亚时期乡村林间幽谷的风。
上帝视角下,各怀鬼胎的人物逐一登场,在葬礼神秘压抑的氛围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而等到死者的同胞姐姐(实际上却一直以为自己是妹妹)克拉丽莎·派伊出场,我已经完全沉浸于“密室杀人案”的情节设定中。
手指不由自主地翻动书页,我一口气读完了前半本,这才发现已经是凌晨三点,而原以为终于迎来了谜底揭晓的时刻,书中书的部分却戛然而止,转入现实叙述。我几度忍不住翻到倒数几页,想先把解密部分一睹为快,终于还是克制了自己。而事实证明,按顺序阅读是明智的选择。
书中书部分的谋杀案是典型的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风格,相信喜欢福尔摩斯的读者会很享受这次阅读体验,嫌疑人轮番的自白甚至有几分布朗神父心证推理的影子——“对人心细微的洞察同样是破案的利器”。
作者对出场的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转瞬间就会逃出你视线的红鲱鱼,抵消了漫长的家访带来的乏味感。小心不要被作者骗过(友情提示,自备纸笔,尝试记录一下时间线吧)。此外,记得细细品味那些命运捉弄下小人物内心的剖白,我相信,你一定会深受触动。
“恐怖童谣”也是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元素。书中《喜鹊谋杀案》的整体结构,以古老的童谣划分章节,有向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意味。为了使童谣朗朗上口,更加符合中式表达,在翻译的时候我刻意没有采用通俗版本的翻译,而是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一只喜鹊,现悲伤,
两只喜鹊,欢乐扬,
三只喜鹊,女儿笑,
四只喜鹊,男儿闹,
五只喜鹊,银闪闪,
六只喜鹊,金灿灿,
七只喜鹊,藏秘密。
永远不会告诉你!
而回到现实部分后,我毫不意外地发现,苏珊陷入了和我同样的苦恼中——心心念念惦记着缺失的章节。而这也是翻译真正开始变得有挑战的部分,当然,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后半本用“俄罗斯套娃”式的阅读体验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没读到最后,你永远猜不到作者究竟在书中嵌入了多少各具特色的文本。无论是艾伦·康威实验性的、晦涩难懂的《滑梯》,侦探小说历史上众多耳熟能详的作品的“客串”,还是阿提库斯·庞德系列自成一派的体系,艾伦·康威口碑之作与他剽窃的作品之间文本的对比,都不断宣示了作者对结构创新的野心,而巧妙宏大的“书中书”架构也足以证明:作者的才华足以匹配他的野心。
《喜鹊谋杀案》缺失的最后一章,牵出了苏珊多年合作的那位不讨喜的作者艾伦·康威的谋杀案,也就是现实中的案件。而这一部分诸多细节与之前埋下的线索相互交织,互为镜像。例如,之前出场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果然都有一一对应的原型,从略显眼熟又不尽相同的名字不难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而有趣的是,这些故事里的人物都或多或少与鸟的名字有关,也暗合了恐怖童谣中喜鹊的意象,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名字也是作为引出谜底的重要一环。再比如,《喜鹊谋杀案》中派伊爵士死亡后书桌上留下了一封信,手写信封里是一封打印信件;而现实的案子中艾伦·康威留下的“遗书”上的字体是打印的,里面的信件却是手写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些纷繁复杂的线头一早就被作者巧妙地埋进了精巧的结构中,但与其说作者是在欲盖弥彰,在我看来,致敬的另一层面其实是在毫不留情地解构——一次对侦探小说创作颠覆性地解构。而这一解构也暗示了故事中当世最著名的侦探作家艾伦·康威对“侦探小说”创作的厌弃,也揭示了大多数成名作家在创作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写作瓶颈。而这一主旨,触及了文学创作的内核,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而由此不难理解,编辑作为侦探角色的设定也不是临时起意,就像苏珊在书中的感叹:“我自称是编辑,可当事实就摆在眼前,我却视而不见。” 这是一场隔着文本秘而不宣的文字博弈,而最后我们都不是赢家。
无论是作为手不释书的读者、“戴着镣铐跳舞”的译者,还是有些文字洁癖的编辑,我都想把这本名副其实的好书推荐给你~
梁清新
2019年6月于北京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