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以文学的方式,重新发现故乡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学报 | 刘汀 2020年09 点击数:
每个读者都能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的故乡”,那就是以自己生活的现实为地基,以所有中国文学所建构的人物、环境、故事为砖瓦、钢筋、水泥,搭建一个既属于全体中国人,又属于个体读者的想象所在。

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图书编辑,曾设想过做一套中国文学地理丛书,就是邀请每个作家把自己有关故乡的最好的文字整理结集。这个计划十分庞大,大概考虑收入近五十个作家,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整个地理版图。后来随着出版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生活的变动,计划不了了之,但这个念想一直在心里头清云淡雾般环绕。所以,一看到《文学的故乡》纪录片,免不了生出熟悉之感。图书和纪录片,形式、立意自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根底都是作家和故乡、文学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论如何天马行空的想象,都能找到一条通往作家童年故土的草蛇灰线,而这若隐若现或清晰明朗的线索,常常又是他们文学品格的脊骨,支撑着其他的全部修辞和风格。

《文学的故乡》播出时,朋友圈里一片刷屏,褒贬讨论十分热闹。人们所关注的,既是这一批中国作家的文学原乡,更是文学与大地的关系,这其中也不乏对当下文学状况的应激反应。毫无疑问,从中国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大部分作品,都根植于乡土中国,以北方的“乡土”或南方的“乡水”为基本语境;只是到了近些年,有关城市的书写才渐成潮流,文学空间正逐渐从乡土社会转向城市,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差不多可以说是对一个文学时期的某种小小总结。

作为一个在这个行当里谋生的人,我对这六位作家的作品很熟悉,对他们个人的写作史和出生地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陌生感和新鲜触动。我感兴趣的是六个作家、六块故土结合到一起所构成的版图,或者说是这部片子所提供的“结构性”的力量:莫言的东北高密乡、贾平凹的陕西商州、刘震云的延津县、迟子建的北极村、毕飞宇的苏北兴化、阿来的四川阿坝马尔康,选择和编排上能看出编导选择上的用心。这几位作家基本囊括了中国文学地理的东西南北中诸方位,犹如中国当代文学肌理的一幅简要拼图,血肉虽不丰满,而骨架已然呈现。再从写作风格上来看,莫言的汪洋恣肆、大河涛涛,刘震云的中国式幽默和生存智慧,贾平凹的细腻白描与人性挖掘,迟子建的自然静谧、如雪之美,毕飞宇的轻盈灵动和妥帖之现实感,阿来的空灵梦幻与边地诗意,也几乎把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格特征勾勒了个大概。当然,跟这六位作家同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倘若真要把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拼完整,这部纪录片就应该继续拍下去直到形成一部立体的、影像版的当代文学史。

如今已是影像的时代,甚至已是短视频的时代,但文学仍然固守着人类最原始和基本的想象功能。这些作家的很多作品都拍过影视剧,许多观众对他们的接受是从影视剧开始的,《红高粱》《推拿》《手机》《尘埃落定》等等,但是这一次镜头聚焦作家本人,回到了他们的生身之地——他们的作品最直接和根本的土壤,你会发现,影视剧带给你的那些画面一瞬间就会被贾平凹工作室中的坛坛罐罐、莫言老宅的土坯墙、迟子建家里的花瓶和冰雪、刘震云家的果树、毕飞宇老家街上的烧饼炉子、阿来那张写《尘埃落定》的小桌子所取代。原来一切曲折绚丽的故事,无不诞生于最日常的生活中。有心的读者,再重新去翻阅那些作品,自会在字里行间看出再完整的影像和光线也无法呈现的幽微和隐秘之处,那才是文学的立身之本。

在纪录片中,几乎所有作家都谈到了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缘由,从中人们亦可以感觉到,写作几乎都是他们命运的既定安排。不得不写,不管是为了吃上一顿饺子,还是为了考学进城,他们的写作史也代表着一代中国人的生活史,只不过他们选择了以文字为生,而与他们同时代的人们选择当兵、务工、考大学、下海、出国,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文学的故乡,也折射着一代人的日常生活史。

相比于纪录片中所展现的风景和人物,我更喜欢听到作家和他们故乡人的声音,那些方言,那些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在复活着我阅读小说时的诸多微妙感受。文学不只是文字的艺术,同样是声音的艺术,试想一下,作家们当年写作的时候脑海中的语调和声音,一定是莫言的高密腔、贾平凹的陕西腔、刘震云的河南腔、迟子建的东北腔、阿来的四川和藏语腔、毕飞宇的苏北腔,他们的小说语言中本就自带如许腔调,每个阅读者在阅读时,则又有了自己的腔调,南腔北调的摩擦之间,文学的声音迸发出无数细小的火花,让同样的文字有了无数种鲜活可能。借由这些语音,我们终于理解了余占鳌的呐喊是怎样的气势,也明白了庄之蝶的感叹是如何的低回,弄懂了牛爱国的孤独是多深的孤独。所以说,不只是故乡的土地、风物、人群、传说,故乡的声音也是文学故乡的一部分。

或许,热爱文学的人亦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乡,以文学的方式而不只是生活的方式,去回望生身之地。又或许,每个读者都能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的故乡”,那就是以自己生活的现实为地基,以所有中国文学所建构的人物、环境、故事为砖瓦、钢筋、水泥,搭建一个既属于全体中国人,又属于个体读者的想象所在。时间一去不返的特性,会让我们每一刻的生活都转瞬即逝,好在有文学在,不论你走到哪里,即便现实中的故乡早已沧海桑田,文学的故乡能永葆根基,且与时俱进。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