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春《纸上低语是故乡》:追梦人生皆是真,回首故乡总关情
之后不久,蒙毛晓春先生亲笔签名惠赠著作,自在谈笑间,他让我写篇读后感,自知专业方向并非一道,只当是他客气之语,也便随口答应。谁料想,他对此事竟是认真的,也便认真对待,既然是应允之事,便当认真完成,虽不懂文学,但真切感受还是有的,通读全书后,想必也能写下一些真实言语。
说来简单,但在这个该立未立,将不惑却仍深惑的尴尬年纪,竟然没法抽出专门的数天时间将此书读完,并无他故,只因一天里,茫茫然四处奔波,难得有个乐于诗书的情致。时间零碎,睡前,飞机上,高铁上,一篇一篇地读,也幸亏此书文章都是短文,方才免去断章取义之嫌,终于读完后记,合上此书,乃敢略言几句,时间已然过去数月。
同是乡音,都有乡愁,虽然相较毛晓春先生,我年龄略小,但是在甘肃,三十年前左右的时间段,农村的差别实在不大,也就是哪里比哪里更穷更偏远而已。一方面是文化的共性,同处甘肃陇东这篇黄土地上,喝的都是渭河水。另一方面则是同有的贫穷,一样的物质匮乏。因此,边读他的回忆,竟然勾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而且好多是那种本来埋在记忆深处,都不曾记起有过经历的回忆,一读他的文章,竟然一幕幕一帧帧的涌现出来,感觉那么亲切那么悠远,才发现,儿时的记忆竟然有许多会被不经意的遗忘在记忆的某一个角落,就好像未曾发生过一般,但也只是深埋,并未曾忘记,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冒出头来,冷不丁的让你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刹那失神,手足无措。实在应该感谢毛晓春先生的一篇篇文章,让我在了解和感受他的故乡情时,让自己又过了一把童年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回忆,每个人都有心中独有的故乡。同为离乡,才发现对故乡的爱,我远不及毛晓春先生。倒是通过他的文章,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许多尘封记忆,那么有趣,那么美好,真是得感谢他,让我首次读到了能够产生如此多共鸣和回忆的记忆。
相同的物件,相同的场景,只因为回忆者不同的境遇和当时的心境差异,这回忆的滋味就有着千差万别。小时皆穷,但我的童年满是快乐与无忧无虑,全无苦难可言,因而对于毛晓春先生的一些痛苦和愤懑,根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让你不由自主的带入到当时的那一个个场景,如同看电影般,虽是观者,却又感觉触手可及,放映完毕,掩卷深思,一声长叹,感叹世事难料,感叹有心不负。
见字如面,读书如交友。从来想不到,在他那淡然从容的背后,是从小就经历过的数不清的不为现在年轻人所了解的苦难。人虽初相识,却因文而知人,深感相识甚晚,可以语生平,可以把酒言欢。
读书如阅人,读文如品酒,有浓烈,有淡雅,有醇厚,有回味悠远。毛老师其文淡而悠远,甘中透浓,总是经历过大苦大难,见识过世事沧桑,尝尽了人间百态,遭受过百般磨难。在灯火阑珊处,独登高楼,杯酒品百味,洒脱面对。他的淡然与超脱,来源于对生活的了悟与轻拂衣袖的洒脱。
追梦之人自多情,文学浪漫多情,际遇苦难痛苦,理想与现实,梦想与拼搏。实在了自我,没有丢失本心。他是一个追梦人。执拗而不弃,执着而不懈。他多情而深爱,皆因这片黄土地是他的根系所在,他是一位地道的西北农家孩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和秉承的自我提升与修养最主要途径,毛晓春先生做到了,也成功了。人生就如画圆,从哪里开始的,还得回到那里来,也算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规律。当毛晓春先生坐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农家庭院中,凤凰山的微风吹来,品一杯香茗,赏一轮夜月,大山苍茫,还有他母亲大人挂在院墙上循环播放的佛音。他仍然每晚笔耕不辍,泼墨不止,真真让人心生羡慕和敬佩。
这是最好的现在,也是最好的结果。我一直相信,善恶自有报,好人有好报。希望毛晓春先生在文学和艺术的道路上更加精纯,继续保持那颗真实的赤子之心。
凤凰山下酿杏酒,渭水河畔画鸟禽,悠然自在,好不惬意,自是人生快事,此等岁月静好,我又何年何月方能得偿所愿?
看见真,看见情,看见人,看见自己。是为记!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