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深圳发展关键时期浓墨重彩的大手笔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艺报 | 胡经之 2020年1 点击数:
欣逢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曾任深圳市长的老领导李子彬出版了他的新书《我在深圳当市长》。这是一部饱含着子彬同志爱心和深情的心血之作,是一份献给不惑深圳的厚重礼物。

我饶有兴趣地读完全书,不禁心潮起伏。它一下就把我带回了新世纪到来之前5年间的历史境况之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在经历了十几年快速发展之后,“三来一补”“贴牌生产”“加工贸易”等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方式已到了“强弩之末”,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增长。而伴随着国门开放迅速涌入深圳的“黄、赌、毒”却日渐泛滥。社会风气被污染,刑事案件高发。有人往家乡发电报招兵买马:“钱多人傻速来”。电文被披露之后广泛流传,渐渐成为全国人民调侃深圳人的常用语……

我于1984年应张维院士邀请,从北京大学调来深圳大学参与创建深大中文系,是一个“老深圳”。我亲身经历了深圳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上述时期的历史记忆犹新。彼时深圳在全国已经有了名气,旅游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窗的奇观和灯火辉煌;是民俗文化村的歌舞与祥和气氛……只有我们深圳人自己能感受到暗流涌动,危机在不远处蛰伏。形势逼人,时代的大潮推动着深圳必须进行第二次创业。正是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中央把李子彬同志派来深圳。他于1994年11月到任,2000年5月离任,五年半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却是深圳发展的关键时期。值得大书特写。

深圳于1979年建市,至今已41年,经历了12位市长(不包括现任陈市长)。子彬同志是第7位,也是惟一一位从直接接触经济工作和工业生产的国家副部长级岗位调来深圳的市长。看来,那时中央领导对深圳的情况非常了解,否则不会派出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战将。

子彬同志真的不负中央重托。一到深圳,他就先从调查研究入手,用两个月时间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弄清市情,理清思路。

当全局了然于胸之后,他提出深圳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重新编制深圳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清晰地描绘出今后发展的蓝图。

编制总体规划,是对领导者素质的一次大考。规划是纲,纲举目张。面对千头万绪纷乱如麻亟待处理的工作,能够毅然决定把城市规划先排上日程,这必然是一位高屋建瓴头脑冷静思路清晰的智者。深圳在1979至1989年,10年里曾编制过5次城市规划。那一次次的规划都跟不上深圳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

在《我在深圳当市长》一书里, “重新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独立成章。1995至1996年,在子彬市长的主持下,市政府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将规划面积从第五次规划的150平方千米覆盖到全市2020平方千米的每一个村落,描绘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蓝图。(2020平方千米是当时测量的数据,数年后官方发布的深圳面积为1997.47平方千米,一直沿用至今)

那是一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的城市总体规划,把深圳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性”,对1996-2010年的市政建设做了精心策划。子彬市长亲自挂帅,他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城市规划要具有50年甚至100年的前瞻性。” 市政府还特地聘请了国内外顶尖设计专家长岛孝一、力利·海克、吴良镛、周干峙、钟华楠五人为顾问。规划获批之后,1998年就开始动工,重点建设福田中心区:市民中心、新图书馆、中心书城、音乐厅、少年宫、电视大厦等宏伟建筑纷纷拔地而起,陆续在新世纪初期建成。

在我心目中,这可谓是深圳的第二次文化建设高潮,比起8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文化建设高潮更加宏伟壮阔。子彬市长认为,经济发达是“形”,精神文明是“神”。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应该形神兼备。市长的这个城市建设理念后来在宣传部领导的讲话中传达出来,带给文化界的是震惊和鼓舞。此次在书中又读到老市长当年对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阐述,深深体会到市政府主政者所站的高度、眼界和胸怀,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多么重要!

创新是改革的灵魂。《我在深圳当市长》一书,“创新”的精神浸透着每一张纸页。例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彻底扭转过去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每一拳都是创新。

子彬市长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圳要发扬“科学兴国”精神,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具体落实下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成为大力扶持的重点。华为、联想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得以突飞猛进,蓬勃而起。就在这数年间,高新科技产值以年均增长42.6%的速度飞跃发展,到1998年,深圳制造业生产总值已达1848亿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而其中有一半的产值来自高新技术产业。自此以后,高新科技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财政收入也高歌猛进,上升至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北京。经过持续不懈地努力,最终实现了深圳经济的成功转型,奠定了深圳现代产业的基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亟需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的支撑,而这恰恰是深圳的“短板”。子彬市长求助于母校清华大学,在1996年就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创新型研究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此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名校也纷至沓来,为推动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级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迅速增强了深圳的软实力。

与此同时,子彬市长还亲自主持组建了占地十多平方公里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成为深圳湾畔的“硅谷”。此后又在此生长出了“深圳虚拟大学园”,吸引了国内数十所高校进驻,建立科学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为深圳培育创新软实力,中兴、腾讯、创维、海王、迈瑞等众多创新企业都在这里陆续崛起。

正是在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1998年4月,李子彬和时任市委书记张高丽做出了重大决定:停办已在深圳举办了10年的荔枝节,转而积极筹备一年一度的“科技节”。1999年10月,深圳市政府与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朱镕基总理亲临会场宣布开幕并致辞,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盛事。之后许多城市争相效仿,如今这“高交会”已名扬四海。

一桩桩一件件深圳乃至全国在之前闻所未闻的新生事物,就这样在李子彬主政深圳市政府期间诞生了,创造了若干个全国第一。敢走前人未走之路,敢做前人未做之事,李子彬大刀阔斧开拓前进的行事风格,基于他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有胆有识的担当精神,以及广博的知识、科学的头脑等各种因素。各种因素支撑起一个“敢”字。“敢为天下先”就是李子彬市长在一次会议上向深圳人民提出的号召,它早已被列入“深圳十大观念”,被传承下来,已经成为深圳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我在深圳当市长》一书里,还有“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深化国企改革”、“金融业发展改革”等篇章,读来都既觉亲切熟悉,又深感振聋发聩。那是子彬市长与深圳市民共同的经历,但是作为普通市民只是感觉到深圳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时却不可能洞悉那幕后的奥秘。老市长的新书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我看得饶有兴味,心潮澎湃。

这本书是子彬同志在深圳工作五年半的经验总结。我认为,它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可参照、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教科书式的资料。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能认真研究和借鉴深圳经验,从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将是这本书出版的最深远的意义所在。

光阴似箭,子彬同志卸任深圳市长已经20年,但是我们深圳市民至今仍在享受着20年前的许多成果——譬如地铁。在国务院已经明确规定全国除北、上、广以外不再审批地铁项目之后,李子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番五次向国务院提出申请,甚至找到当时分管工业和交通工作的国务院领导,以及国务院主要领导,直至党中央领导同志。由于深圳人口急速增长,解决地面交通高度拥堵的办法唯有修建地铁。而为了自己的城市修建地铁如此百折不挠,只有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公仆才能做到。终于,深圳地铁破例获得批准立项。如果不是当年子彬市长的死命坚持,深圳市民们肯定要推迟很多年才能享受到地铁交通的便利。

再譬如东江水源工程。深圳是全国第七大严重缺水城市。李子彬到任不久就着手解决缺水问题。他力主从东江引水,亲力亲为带队沿东江寻找最合适的取水口。当东江水源工程开工在即,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层层上报的审批手续还没有批下来。时任水务局局长的梁明心急如焚,请示市长怎么办?李子彬说:“你们干吧,上边要是追究责任我担着!”由于这项工程及时开工,保证了它于2001年末按时竣工成功通水。大自然好像要检验这项工程的作用和意义,紧接着在2002、2003、2004年连续制造了三年大旱。源源而来的东江水保证深圳灾年无灾情,支持我们顺利度过了三年大旱。明年就是东江水源工程竣工20周年了,我们深圳人仍然喝着东江水。

读完新书,掩卷沉思,不禁思绪万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李子彬市长为我们留下了深圳第二次创业最初五年半时光的回忆,弥足珍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饮水思源,温故知新。这将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深圳的拓荒牛精神,为争取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断开拓创新,奋勇前进。

相关文章:

王素霞:他让传奇熠熠生辉——简评李子彬新书《我在深圳当市长》

周思明:用心用情续写“春天的故事”——读李子彬《我在深圳当市长》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