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扶贫之歌 丰富的创作启示
“吴起县白豹镇女第一书记杨启卫常说:身上没有土,脚上没有泥,就不算合格的第一书记。同为女性第一书记,我感同身受,回想与腰庄村群众在一起的日子,让我收获了很多感动与幸福,让我明白了只有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放在心上,他们才会拥护你、认可你!”腰庄村第一书记曹陆如是说。
这是2019年5月6日下午,柞水县杏坪镇举办的《第一书记扶贫手记》读书交流会的热烈场面。
自从2018年11月5日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联合举办纪实文学《第一书记扶贫手记》首发式以来,类似的读书交流会在基层不断举办,基层干部群众阅读热情高涨,影响力不断扩大。陕西省委组织部为全省2万余名扶贫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配发该书。省市县各级组织、不少部门将该书作为扶贫干部学习必读教材,纷纷下发学好用好该书的通知,切实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陕西县镇村各级举办读书交流会达数百场。
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闻华说,《第一书记扶贫手记》渗透着第一书记助力扶贫的丰富经验,寄托着第一书记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情谊,将对全省第一书记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020年4月,《第一书记扶贫手记》入选2019“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这一活动由中宣部印刷发行局主办,推选活动按照农民读者自荐、各地推荐、专家初评、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等环节展开。各地农家书屋职能部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网络投票环节累计访问量近500万人次,累计票数超40万。2020年10月,《第一书记扶贫手记》又入选由中国出版协会主持的丝路书香工程项目,将翻译成外文输出到白俄罗斯,扩大了陕西扶贫事业的影响力,引起全国对陕西扶贫事业的关注,同时也鼓舞了陕西广大扶贫干部的斗志,发挥了文学“扶智扶志”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
该书的成功,对扶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做好扶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必须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近年来,陕西省作协党组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在党组会议、主席团会议、理事会等重要会议中,均把脱贫攻坚作为文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正是这种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让我们把选题聚焦到承担着直接扶贫攻坚责任的广大第一书记。他们是脱贫攻坚战的先锋队,是追赶超越的排头兵,他们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做出了极大的个人牺牲,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火热的现场,伟大的战役,如何得以最大程度上被真实准确记录?从叩问出发,我们联合陕西省委组织部启动了《第一书记扶贫手记》编选工作,得到基层第一书记的热烈支持,先后收稿近百篇(部)。
二、做好扶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触摸到最真实的生活细节和真情实感。回归文学的本身,文学是关怀,质朴是《第一书记扶贫手记》这本书能成功的第一要求。这本书由置身于扶贫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以个人视角写成,多角度记述了他们的扶贫过程、他们的村民、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抚触大地,用朴素的情感真实准确地记录时代。他们诉说的欲望里激荡着梦想与担当,激荡着对乡村的深刻感情。这本书可以让普通读者对贫困问题有一个真实的感知,使其进一步认识到脱贫攻坚是每个人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这本书可以让普通读者对第一书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是这场事关民族命运战役里的普通士兵,他们奔波于扶贫一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通过这本书,深扎土地的基层干部可以被更多人看见,从而感受到他们对乡村、对土地的朴素情怀,对乡土、对民族的守望之心。
三、做好脱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必须坚持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观照现实、关注当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贫困事关国家战略安全,脱贫攻坚是当下最大的民生主题。我们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毫无疑问,这是彪炳史册的当世奇迹,这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以文学的角度观照最大的现实,介入最火热的现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陕西文学多年来始终观照国家民族命运,以厚重的现实主义精神引领时代。从这本书开始策划,我们的定位就是不能把它简单地搞成先进事例汇报,也不能搞成理论性的社会学著作,而是要让它具有鲜活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我们在征稿、筛选、精修等环节始终聚焦差异性、聚焦真实性,更像是一部部纪录片。
四、做好脱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必须坚持史学家的传统和精神,不虚美、不隐恶,始终做到坦诚与真实。这是一部好作品能产生影响、打动人心的关键点。陕西三千年文脉绵延至今,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幸福与疾苦。唯有真实才有力量,在这本书的编撰中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文学、文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是辞章,不是华丽,而是质朴。质朴来自哪里?来自实事求是,来自真情实感。第一书记们以文字为镜头,以平等的身份记录村庄、村民,记录不断成长的自己。他们敢于展开贫穷的真相,敢于展露真实的自己,他们以亲历者之名书写巨大的反差和矛盾,书写无奈与脆弱、坚持和成长,他们贡献了对贫困问题的生命个体体验。编撰这本书,我们想把笔墨都给予乡村、土地、劳动者、贫困者,想把密集的场景、故事、交流、行动、反应都给予扶贫对象。因此,这样的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都应该具有史料性,它们一定会成为以后研究历史、社会、民生、民情的重要参考,成为地方史、民俗变迁史、社会进步史的第一手实录,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实体支撑。
五、做好脱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必须坚持精益求精,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在《第一书记扶贫手记》编辑过程中,我们始终强化使命担当,树立精品意识,书写好脱贫攻坚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讴歌好这一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事业,力求使其成为一部文学艺术精品。编撰过程中,我们对作品质量精益求精,可以说是反复修改打磨,在修改和选稿上甚至近乎严苛。第一轮共收到投稿近百篇,我们成立编务会,组织编辑对百篇作品审阅打分,历时一个月筛选出44篇作品,并安排每位编辑与8位作者结对,进行中期针对性修改,历时两个月。二轮进行了复审,又淘汰10篇稿件,确定了34篇进入第三轮修改完善。为了确保作品质量,陕西省作协还专门为这34名第一书记举办了为期5天的培训改稿会,聘请了部分报告文学作家为入选作者授课,同时安排学员之间分组交流、结对改稿,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稿件质量。经过培训改稿,这些作品的质量大大提升。在最后一轮审稿过程中,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对所有稿件进行把关审阅,为保证作品整体品质,我们又忍痛淘汰了5位作者的稿件,最后选取了29篇作品。整个编撰过程历时一年,许多入选作者基本都是把数千字的稿子反复修改了数十遍。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使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好评。作家和谷表示,第一书记的笔下,散发着阳光与泥土的清新气息。编剧莫伸认为,本书的作者们双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承担着具体而切实的工作,使得文章绽放着生活的热烈与鲜活。评论家李国平说,该书笔墨都给了乡村、土地、劳动者、贫困者,传导出大量的真实的基层的底层的社会信息和心理信息,是社会进步史的第一手实录。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鸿表示,作者是扶贫工作的亲历者,他们看到了农民的艰难困苦,帮助农民改变生活,文章有烟火、有故事、有感情,是难得的历史记录。太白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霁虹认为,手记情感真挚丰沛,态度诚恳厚实,涓涓流溢的细节中有人与人的温暖交流,更有文学的现实主义力量。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