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明《行走的达兰喀喇》:照亮凡俗的一星灯火
阿来为此书作序:“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种更接近文学表达本意的写作。这或许是更真切,更具有生命本真意义上的表达。”侯志明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对写作的热爱,表达着一个“人”活着的精彩。
侯志明的笔触总是很质直,这与他的性格有关,无须遮掩、倾吐而出。在回忆母校生活的时候,没有写学习、考试、学校活动等等,而是“举了两件无趣事”(《母校杂忆》),这两件事可以说没有那么光彩。一件是被老师当作进修的,或者同事,从而被同学们一直叫做“老H”。第二件事就是自己在大学期间去图书馆偷书的情节,使作者一直耿耿于怀,因为偷书后的自责与愧疚,“我再也没动过偷的念头”。不过我们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侯志明始终真诚朴素的为人风格,以及对自己窘态的披露和调侃,更显示了他豁达、宽容、善良的品性。侯志明从自己的百十来篇文章中选择出这四十多篇出版,哪怕这两件事显得不光彩,他也不回避。一如平凡的每个人,谁的回忆里没有瑕疵呢?随着逐渐铺开的作者的回忆,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一个平凡性情、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能把平凡小事描绘得活色生香,是一个作家才气和态度的体现。在《给儿子的信(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传统的父亲对爱的羞于表达。在儿子出国后,他没有像妈妈那样在哭泣,而是生活中平凡的细节击中了一直克制的心。侯志明在下班的路上想着给儿子准备什么好吃的,到家才突然意识到与儿子分别的事实,这一刻由生活惯性带来的落差,比在机场看着远去的背影更触痛心扉。
对于散文写作者饱蘸深情的书写,我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感同身受。与其说努力读懂每一篇文章记录的每一件事情,不如说跟着作者的心路历程,听作者促膝长谈,看懂他每一次的笑意和叹息、遗憾和满足、执拗与豁达。我们阅读的不是某事、某物、某人,而是向我们诉说这些的写作者,他的性格、阅历、心态和生活哲学。
侯志明在《熬糖饧》里详细写了为什么熬糖饧,以及熬糖饧的过程。平淡的叙述口吻中,时时流露伤感情绪。苦尽甘来,过去痛苦难捱的儿时倒也有了几分怀念,结尾时说“即使今天我们吃的糖,从营养和环保的角度讲,又如何和糖饧去比呢?”似乎是站在过去的贫苦之中,看如今富裕起来的生活反而思绪复杂一言难尽。记忆中的糖饧总是最美味的。追忆过往,淡然豁达的心境才是我们更应该体会的。在侯志明构画好心灵的画卷后,他慢慢地以淡然的心态将画幅卷起来,收拾熨帖。
在今天,文学以各种方式呈现着。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想要表达自己,哪怕再平凡的一个人,都想说出自己的话,即使微弱,不成篇章,文学始终是照亮凡俗的一星灯火,有这灯火在,人类就有积聚力量的勇气。侯志明在《行走的达兰喀喇》中完善了自我,于文学中得到解脱和释放。通过他真诚朴素的文字,我们也有幸感受到了平凡的力量,以及如何在平凡中绽放最美的风景。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