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在时间辙痕中精进
王鼎钧先生行文简短,但字字珠玑,擅揣摩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与现象,与第一辑“直指本心”相契合。他一直关注媒体行业的发展与变迁,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因此,他更易发现传播媒介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同时做出现代性的评判。如《竞争五帖》里,就以如何竞争作为论题展开,通过五篇小文章,讲述广播、报纸、电视、电影等行业的历史渊源与流变。他用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深入浅出的方式道出了竞争规律的看法——教人培养、发挥自己的优点,而非专挑别人的错处。这种哲理性的思索也出现在《我们还得思考》中,面对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冲撞,他将困扰家长的子女教育问题比作吃小菜,智慧地审视着传统观念对人的桎梏,可谓诗情与理性兼备。王鼎钧先生的散文世界也有深情的部分,阅读其中,往往能感受到他幽默、灵动的情绪,他将智性凝结于乱象的批判,又把真淳流泻在亲人的描绘,这种多风格的散文景观的确令人仰视。
王鼎钧先生能将困扰他人的难题化繁为简,离不开他多年浸润文学的心境和多种文化语境的生命道路,所以,他对于人情世故有着极深的敏锐,在文字中自然就流露出了他自身的人生境界。尤其是第二辑展露了他对离散文学以及异质文化的感悟。在迁徙异域的过程中,身份的缺失和弱化让移民群体产生了迷茫与怀疑,就像《崔门三记》里的老崔,作为跨域个体,为了孩子转学美国的问题,极其焦虑。因为文化、习俗的显著差异,儿子崔侠受到了校园的暴力,甚至最后校方还以崔侠会跆拳道,恐被外校人欺凌为由,委婉地劝退了孩子。这种冲突还出现在《有涯散记》《纽约小事儿》等篇目。从这些文章来看,旅美多年的潜心思考,让王鼎钧先生已然抛弃了早期观察者的身份,而是以冷静的目光记录着周遭的文化处境,并从日常生活、民俗风情等角度叙写移民的精神隔阂。当然,从《碎琉璃》到之后的《海水天涯中国人》《看不透的城市》等著作,就能发现作者在情感选择上的成长,他不再拘泥于故土的眷恋,而是用移民的视野重新寻求文化的皈依。他的文章,清丽通透,又有格局风骨,创造了艺术表达的诸多可能。
说到底,王鼎钧先生骨子里仍是一名评论家,所以他在第三辑“直指文心”中拼合出多年来的文学经验,有甄别地摘选了比较典型的书法、剧作等进行评点。单从《文言白话》中即能了解他对写作的见地,他并不直接否定两者,而以圆融、互通的视角看待它们的血脉关系。他尤其还一直向历代古文大家学习,并把文言的体式加入白话创作中,所以他的作品显现出沉郁幽深的文气。王鼎钧先生也十分注重文学与艺术欣赏,当评论《七世夫妻》时,他不掩对画面和镜头的赞赏,同时用西方的视野对国内歌唱剧的形式作出分析。特别是他并没有通篇褒奖,反是犀利地点出了布景和戏份的缺憾,言明了他的阅读与创作心得,这点难能可贵。在有限的篇幅中,王鼎钧先生游刃有余,展现出了文学随笔的内在乾坤,往往一个故事、一个意象、一个场景、一只动物都能引发他的无限构思,他用自己的笔触书写知性与世事,更在攀登境界的过程中引领后来人,在时代的辙痕中精进。
(《春花秋果:王鼎钧自选集》王鼎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