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武汉之恋》:书写改革开放中勇敢的“漂流者”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学报 | 贺绍俊 2020年1 点击数:
看到“武汉之恋”这个标题,以为是谈情说爱的故事,其实非也。虽然爱情在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但传递出来的不是卿卿我我、风花雪月,而是大江东去般的铿锵有力,是史诗般的气贯长虹。

小说写了一群大学生的成长和创业的故事,他们的成长和创业与中国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严丝合缝地衔接起来,因此具有一种史诗的质地。小说从上个世纪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写起,写他们在校园的青春绽放,写他们毕业后扑向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写他们抓住改革的时势成就为一代新人。当然,小说只是集中写了一所大学,即武汉大学,作者阎志毫不掩饰他对武汉大学以及武汉这座城市的深情,他也用饱蘸着情感的笔写出了武汉大学毕业生热爱母校和武汉的真挚之情,这其实才是“武汉之恋”这个标题的真正含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能找到原型,他们有的就是如今知名的企业家,从一定程度上说,要将这部小说视为一部纪实小说或新闻小说,小说的结尾就把我们带到了2017年的一次重要的新闻现场:这一年,武汉市政府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其目的就是要用武汉高校校友的智慧和资源促进武汉市的发展。小说所描述的情景仿佛就是当年我们从电视中所看到的新闻实录。真实的生活的确很精彩,将其写成一部完全的纪实小说也未尝不可,但作者显然不愿意将小说写成一个对真实生活的简单记录,他要让文学的想象承载着真实生活而飞得更高更远。

小说是从田路的长江第一漂开始的。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情节。读懂了这个情节的象征性,也就会读懂小说的深意。田路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他的青春就像一团火熊熊燃烧起来。他大声宣布要做长江漂流第一人。在毕业前夕,他从武汉跃入长江,经历数十个昼夜,终于在上海崇明岛的入海口与在那里迎接他的同学们会合了。田路毕业后又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他为了完成长江全程的漂流,再次向长江发起挑战,从三江源入水,漂流四千公里,顺利抵达武汉长江大桥。小说详细描写了田路长江漂流的历经艰险,读来荡气回肠。这个情节不只是塑造田路形象的需要,更有深深的寓意。这一寓意就是,小说是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喻为一次前所未有的“长江漂流”。对于小说中所描写的众多创业者而言,他们一个个不都是勇于闯险的漂流者吗?

我更愿意将这部小说看成是向1980年代致敬的小说。小说正是通过一个个武汉大学,学生成长和创业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了1980年代的精神特质以及这个年代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别意义。1980年代,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生机勃勃,这就好像是在长年封闭的中国大地上开启了一条奔腾的长江,它是那么的波浪壮阔、充满活力,它奔流不息,朝向大海——一个人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和谐社会的大海。这也就决定了1980年代是一个理想迸发、激情燃烧的年代,是一个个人命运与社会进步紧密交织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凡是胸怀理想的年轻人,无不义无反顾地跃入改革开放这条奔腾的长江里,去做一名勇敢的“漂流者”。小说书写了田路、陈东明、雷华、吴爱军、林静、于真等这样一群勇敢的“漂流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劈波斩浪,胜利地抵达入海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保持着1980年代的精神特质,始终保持着他们在青春焕发之际立下的初心。还没有一部小说,能够像《武汉之恋》这样如此令人信服地揭示出,1980年代的精神特质就是改革开放的依据和初心。

我略为对小说感到遗憾的是,作者在结尾的时候也许太欣赏武汉市政府“资智回汉”这一非同寻常的创意了,他的笔墨在这一新闻事件的描述上停滞徘徊,因此让结尾被一种纪实性的叙述困住了想象的充分展开。我倒是希望结尾能够再一次回到田路的“长江第一漂”这一充满寓意的情节上来。毫无疑问,田路是这部小说最能深刻阐释主题的人物形象,他在四十年的奋斗中,始终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他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因此在经济大潮中他不会迷失初心。当小说写到田路从自己亲手创业的集团撤下来,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时,其实也就是意味着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和关口。如果在结尾处让武汉大学的这批成功的创业者和“漂流者”们,因为田路的保护江豚的公益事业而再一次聚集于长江边上,或许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遐想。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