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之恋》的多重含义
既然总名为“武汉之恋”,当然少不了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人所经历的诸种爱情,小说中似乎都能找到相似的类型;每个不同年龄段的爱情状态,作品中也有所展示。
当然,虽名“武汉之恋”,五部小说却并非只是围绕爱情展开。从个人爱情稍稍扩展开来,题目中的“恋”,也是人物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爱。小说中的绝大部分人物,虽此后开枝散叶,各自发展,但都求学于武汉。很多人留在了这座江城,为生活打拼,为工作奔忙,为日常烦恼,为理想奋斗,为创业冒险,一点点建设这壮丽的九省通衢。没有哪个宏伟的城市会是一座空城,是置身其中的人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尽管有“武汉”二字,小说中的热爱之情,却也并不局限于武汉一地,而是把眼光投向更广大的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自1980年代至今,世界的风起云涌,波谲云诡,盛衰不定,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到中国,没有谁能完全置身潮流之外。更为切近的,整个中国的改革浪潮,开放格局,进步趋向,当然是武汉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反过来,武汉的发展也在最为明晰的意义上是中国发展的一环,而中国的发展最终也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武汉、中国和世界在小说中成为互相影响着的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武汉之恋”并不局限于个人的爱情,也不只是对一座城市的热爱,而是对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的爱。
有了三十多年的漫长时光,有了如此开阔的巨大空间,人在其中的穿梭,最终就形成了某种时代的特点。小说有意勾勒出1980年代的意气风发,1990年代的活力四射,21世纪以来的开拓进取,人物身上似乎携带着一种理想的光彩。他们在校园里已经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各自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又根据不同的形势做出不同的选择。在这些人物身上,很容易发现一种跟时代相关的志气,你会觉得,他们的身上的力气仿佛是用不完的,而人生也几乎是没有边界的,只要对身经的时代有深入的思考,付出总会有回报——虽然有时候结果已经不是开始设想的那样。
如此理想的光彩,如此之多的人物,很容易让小说成为某种概念图式的展开,或者某种虚妄精神的自我诠释。应该说,“武汉之恋”没有轻易落入这个可能的圈套。不管是三十年的发展过程,还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形势变化,即便是武汉自身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政策背书或历史图解,而是尝试着把每一个变化的过程,都尽可能地写到人物身上,在每一条生命轨迹上留下时代的投影。因此,从远处看,小说有一条明晰的时代线索,首尾具足,眉目清楚,一往无前;从近处看,则每个人都有无比具体的工作和生活,有时失去目标,有时深陷困顿,有时乘风破浪。
正因为不是观念的直线翻译,因此“武汉之恋”里的人物虽然有着明显的理想色彩,却并非按照特定理想塑造的,而是有着各自的问题和缺点,田路的略显冲动,陈东明的微嫌薄情,雷华的偶尔胆怯,吴爱军的时有毛躁,王慈的常见颓唐,林静的隐性世故……都是他们自身性情的样子,也因为不同的性情遇到了不同的障碍和困境。再转回来说,这些性情方面的缺点,并不只是制造困境,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中又成为优点。
或许正是人物复杂化的努力,让小说既显示出过去三十年来一代人经历的曲曲折折,崎岖起伏,也没有掩盖他们特有的风采,跟任何一个其他时代人并不相同。如果不嫌夸大,我们或许可以说,《武汉之恋》写出了那个时代某一方向的风气。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