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见喜《月夜城墙根》:素心映明月,诗意漫城根
当下的散文创作因互联网的介入和人人自媒体的时兴,抒情散文、游记散文、乡土散文似乎遍地开花人人可为,但认真阅读起来,能够入心者着实不多,兼备诗情画意和真情实感的优秀散文更是乏善可陈。大约二十年前,读到孙见喜先生的一篇散文《过年》。文章刊发在一本杂志的封底,很容易就被忽略过去,但我突然就遇见了这篇平常的标题下面,一篇令人忍不住一读再读的作品。其字里行间充满对生命体贴入骨的疼痛和感触;有着对万物存在和消逝的悲悯和乐观态度;有着对日常所见的一切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关照;有着对自我成长的勉励和积极暗示,有着传统的古典人文的深厚底蕴和内涵……
隔着岁月的千山万水,我不曾料到我会在朋友圈里遇见了当年那个孙见喜。更有幸获得他新出版的散文集《月夜城墙根》。
我一页页翻开,仿佛是看见一个在月光中徘徊沉思的背影,在保留着沧桑痕迹的城墙根旁,渺渺沉郁的埙乐飘来,遥远的苍凉中,月影斑斓,泛着水色的诗意渗入老城砖;我在这样的文字中流连,披着皓月的清辉,在唯美的意境中向灵魂深处漫溯,收获着对生命悲悯怜惜的深情,陶醉着对生活宽容体认的敦厚,感受着对心灵世界的自我省视和反顾;我想:我应该对身边的一草一木永远珍重……
孙见喜的散文集《月夜城墙根》收录了作者四十篇散文精品,这些篇章以前在报纸刊物上发表过,其字里行间记录着他对天地人生的思考和睿智洞见:“城墙根下的世道人心,在美如水墨的白松皮间飘落。”这批散文的语言之简洁凝练,尤其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准和新鲜,其唯美和传神充分说明,当代优秀散文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可分割。特别是国学的濡养,对于当代散文表达的垫底和支撑作用。这部集子中,文句的精致典雅,真正达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如《曲江唐韵》中作者笔下的人文之美:“城墙下的小酒馆里,李白有了一杯酒,豪放的性情就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骨殖……,杜甫有了一杆竹杖,“三吏”“三别”的哭声里就有了扣向民间的敲打,茅屋秋风之歌就唱响了天下寒士的希望,中国文人就站稳了平民的立场。孙思邈打开他的药葫芦,黄种人的健康便由此奠定;怀素挥笔狂草,线条的艺术在世界文化里成就独绝的华章;一行举起他的黄道仪,满天的星斗在掌中运行;陆羽撒下几片香茗,全世界的客厅里都氤氲着芬芳……”
还有,他用如歌的行板唱出唐代的古雅:“一尊塔影,在终南山下搁置了千年;迟钝的钟声,敲不破一个王朝的黎明;一则神话,在黄土的裂隙里延续着破碎的经验;唐僧的夜明灯,照不亮寒窑的凄冷;八水的沙滩上,灭绝了旧雁的爪迹;十三朝的明君,留不住灞河的涟漪……倘若晴天丽日水波不兴,抑或皓月当空夜阑风静,曲江清潭上塔影澄真,明镜髙悬处心灵坦白,法水就向生命深处潜移默化;倘能夜夜荡涤,月月拭擦,年年打扫,再浮躁的凡心也可修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如此流畅而唯美的画面,由诗意而洗练的文字织成。文学,也许不能让爱她的人安身立命,但可以使你尽情遨游在蕴深的江河和浪漫的山峦,她引你施慈悯于广布,扬仁化于宇内;由此,人的感情更加纯洁,生活态度也随之豁达从容。
这样的散文,你看不到枯燥的说教,也读不到空泛的华丽辞藻,更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描写,甚至也没有气吞山河的豪情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他只是告诉你在平常日子里,如何欣赏和生命一起律动的烟火人生。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更倾心于这样温和安娴的阅读,向往静水深流、宅心仁厚。比如作者在写自己被街头乞丐欺骗,却忍不住施以援手时的悲悯和赤子之情:“我无力解释如此的社会现象,心便空落落地悬着。一日,翻看旧笔记本,眼前忽现亮光,是峨眉山洪椿坪寂一老和尚的赠言如电光闪耀:广种福田,施善修心!为人施善是仁心,但最终完善的是自己心灵。人心若镜,需要时时擦洗,感谢这一老一少的假乞丐,他们给了我一次清洁心灵的机会,良知是否存在?慈悲是否丢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典情怀是否还铭刻在心?记下这段心得,志在警觉自己:再见贫弱厄困之人无论真假,当初心不改。”
铿锵有力!柔美的文句中包裹着坚硬的思想团块,我感受到自己曾经的困惑已然开悟!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可是,那些聪明的写家,现今还有谁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听从来自灵魂深处对慈悲、对弱小生命、乃至天地自然的真诚呼唤?慈恩宗的祖庭前,有谁能西极引慈云、东陲注法雨?一颗真挚向善的心应该怎样铸进每个人的躯壳?如佛家所言:“用慈悲,守天真。藏大拙,活自在。轻名利,善语言。学布施,离烦恼。”作者在这里划出了一条心灵的起点线,从“宽恕”和“放下”出发,真正的快乐将伴您前行。
在生命的平凡和卑微中时时反顾,在时光的漫长和短暂中频频内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写作之于他: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检点方式,就象契科夫所言,那些记录在香烟纸盒上的文字使他成为:“一个心灵优美、情操高尚和稳重坚毅的人──在这里表现得异常明显,他自己造就了自己。”
从他的散文里,我们很容易地读出一个作家的古道热肠和真诚义气。他写《卖艺西门口》,他写《一支红玫瑰》,乃至家乡的扁担、坟灯、糊汤、枣剌……写出平民百姓的朴实愿景,读之如饮醇醪。他写《商州的灯》,记述往昔岁月:“祖母的铁门闩磨穿了门板,老妈的小拧车磨断了轴;无数的麻耳子鞋勒细了父辈的脚筋,八斤半的桑木扁担挑不起连阴雨的老云;湿柴火烧不热稀面汤,孤灯笼照不亮奈何桥……”如今生活好了,除夕夜“大小电视台都有晚会,晚会都是欢声笑语,酒香中,就把坟上的灯忘了送、忘了收;歌舞中,就把堂上的献食忘了贡、忘了撤;花猫就吃了里边的油炸果子,宠犬就掀翻了贡盘里的方块肉——九十五岁的老祖爷就点着拐杖骂:难怪没人忠孝节义了!难怪没人忠孝节义了!唉,你除夕可以淡化,初一可以迟起,破五可以不过,但元宵是省略不得的……”
语言之干净有力、简洁准确,真正是一位站在生活根基上的本色作家,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美学特点:散文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用故事或人物沾取读者,它要求作者拥有自然、自由、自在、自得地表现真实自我的心性,用自已的语言描绘、诠释、解读生活中潜在的独特意味;这里,儒释道相结合所呈现的诗意和担当,奠基着作者的人文格调,他将古典的澄澈情怀和散文的灵动纯洁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散文语言有着古典诗词的韵致和戏曲唱词的协畅节奏。
作者喟感于平民百姓坚韧入骨的生命力,并始终对艰辛劳作永怀敬意,且秉持美好的热望与信念。他把自己置身于他们之中,和他们一起辛苦着、热闹着、在市井烟火的蓬勃生命里,共享民间社会的鲜活温馨,他的心真诚而乐观。他不作旁观者,他是他们中的一员,抒写他们也是抒写自己。他在《难忘罗公砭》中写自己上初中来回必经的石壁栈道:“若在春天还好,一程累了,就坐下来靠着石壁,看脚下江水发蓝,空气中流动着树芽和草叶的气息,肚子虽饥饿,眼目却尽可饱餐:蝴蝶呀、野花呀、岸柳呀;最喜山刺玫的嫩芽,掰下来就能吃,莴笋一般清甜……到了险要地段,我们先将裤管卷起来,将袖子挽起来,一个个贴着崖壁过去,再依次将行李传递;脚下的石齿獠牙般尖锐,钻心的疼痛如刀割锥刺。最怕是夏天,江水咆哮,吼若雷鸣;绝壁下,黄色的旋涡套叠闪烁,涛声时时砸在心里,我们屏住气,如临生死考验。但通过一次,胆大一次,成熟一次,长高一次。回到家里,绝口不提罗公砭的危险,说起一路行程,故作沉稳脸色不变。特別到了暑假前的几周,大太阳将岩石烤得焦煳,手攀在上面如握火炭;脸贴崖壁,脚扣石缝,那种蒸,那种烙,筋骨不能支撑,全凭意志坚持。最滑是秋天。秋天多雨,三天五天石上便起绿苔,踩之如鲇鱼,手攀须谨慎,因为树枝藤条根松土软,一但拔脱,跌下悬崖就……”
作者又高唱:“山有分量、人有分量,唯意志分量无法称量。心灵是一支箭,向那里开弓只有一个方向,飞行的箭鏃不会拐弯。人之少年,如刚射出的箭头,唯意志使其飞得更远。”
昂扬、激励,我觉得以前读过的文字都弱爆了!所谓的坚强,所谓的勇敢,所谓的磨难,所谓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海明威之生命所不可忽略的尊严和卓然独立的无畏与进取,尽在其中!生命的阳刚之气和坚韧力量,足以让所有阴柔的、怯懦的、暗哑的、萎靡的鬼魅遁形。
文学说到底是关于人的艺术。缺少了生动的人,文学便难以站立。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说:伟大的作品会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发现自己。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分钟,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星……无一不是一粒粒构成文学的金蔷薇的金粉。
如果你热爱大地,热爱你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你就会拥有文学的矿藏。但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作家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所有的读者:一个心性健美的人应该秉持怎样的生活态度,在格物之心、探究能力以及严格的逻辑之外,如果你想要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你首先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深切体恤他人并对众生心怀悲悯的人。尽管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疼痛的世界,一个物欲横流的经济岁月,但我们不可以丢失的,是对爱与美与善的永恒向往和追寻。就算这世界以痛吻我,而我们所有的文学创作者,该对这个世界始终回报以慈善文字;就算这世界给我了一双黑色的眼睛,我仍旧想法设法地用它去寻找光明——以文学的方式。
作家贾平凹曾说:散文写作,一要好语言,二要出思想。《月夜城墙根》以其亮眼的华章证明了贾氏所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若此,一切皆有希望。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