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走出创作“舒适圈”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范燕莹 点击数:
写作就是要不断地寻求突破,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相信不管是作家还是专家学者都会将此作为一种自觉的写作追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不易,它需要写作者不断突破自我,走出写作“舒适圈”。浏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1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总榜,许多作品背后,凝结了作者的巨大心血,对于写作者都是一种磨砺和挑战,也使得作品或者更富有新意,或者更充满力量。

作为献礼建党百年之作,《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一书在创作之初,除了将作品定位于大众读者这一计划外,如何写出新意也是党史、军史专家刘统在构思选题大纲时所要重点思考的。在《火种》中,刘统写出了一个“寻路”的过程,本书通过剖析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中国生存、发展的道路,以呈现终成燎原之势的“火种”的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初心力量。正是选择了这样的小切口与大视野,让这部主题出版物不仅做到了“有意义”,更做到了“有意思”。

在短时间内完成《第76天》这样一部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对于作家熊育群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如此纷繁复杂的过程,如何以文学来呈现,海量的信息如何收集、整理和甄别,近百人的采访如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如何从一个外行迅速进入专业书写,等等,全都是挑战。3个月的集中写作,对身体也是一种考验。“我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写得脑子发热,头顶胀痛。黄昏或晚上必须走一个小时才能继续写作。”熊育群在《第76天》后记中这样说道。

作家胡学文之前的小说创作多以中短篇为主,《有生》这部长篇从搜集资料至动笔写作,准备时间数年之久,在他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确实是创纪录的。胡学文自言,“短篇小说可以电光石火,可以捕捉,而长篇是建造式的,须有整体设计和构思。”《有生》一出版就在短时间内获得重量级奖项,有评论家称,胡学文的《有生》是捍卫长篇小说文体“尊严”之作。这足以说明,在碎片化阅读流行的当下,优秀的长篇小说,依然寄托着人们对有挑战性的阅读、对有深度的表达、对生命与生活的深入思考等各种期待。

同样是儿童小说,但作家赵菱这次将创作目光投向了自己完全陌生的当代海军题材领域,而这一题材在当下童书市场并不多见。为了将小说写得鲜活、动人、富有生活质感,她看了几百万字的帆船运动和海军的书籍,所有能找到的与此有关的影视作品,包括纪录片,几乎翻了个遍,也创造了曾一天写作19个小时的纪录。赵菱坦言,开始《乘风破浪的男孩》这部作品的创作时,并没有想到写作会这么难。应当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赵菱敢于涉猎陌生领域的创作题材,勇于挑战自我,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

对于写作者而言,不停留于既有的经验写作,主动走出写作“舒适圈”,创作自己满意的作品,也才能不辜负读者的期待。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