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月亮上没有女儿国——读西渡《奔月》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十月》 | 周瓒 202 点击数:
从体量上看,诗人西渡的这首《奔月》可以称得上一首叙事小长诗,12节217行,以一种有距离的、观察者的口吻,戏剧性地重述了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诗行和诗节的分布看,诗节长度因叙事内容需要并不均等,诗行间频繁出现的省略号是影响诗歌推进与意义隐现的重要形式符号。

在古籍记载与民间文学中,作为射日英雄羿的妻子,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嫦娥究竟是被嫉恨羿的逢蒙所逼吃下了西王母所赠的长生不老药,还是想独自一人飞升而偷吃灵药,她又为什么决定独自飞升等,各种版本说法不一。李商隐的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似乎惋惜于嫦娥弃人间幸福而奔月的孤寂仙家生活,“应悔”一词写出了诗人的愿望,通过揣度嫦娥的心思来抒写自己清高又孤寂的复杂心绪。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也写到了嫦娥偷药飞升,原因是英雄羿尽射天下飞禽走兽,造成了家中肉食匮乏,夫妻感情危机,故嫦娥偷药弃家飞升。鲁迅塑造的羿是一个落寞的英雄,透露了作家在当时遭受文痞攻讦的不平,而嫦娥则是个略带市民气息的主妇。

李商隐和鲁迅所引嫦娥奔月神话的原本可能出自《淮南子》。据《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嫦娥”原作“姮娥”,汉代人因避文帝刘恒讳改为嫦娥)。而西渡《奔月》中的嫦娥偷药情节概与李商隐《嫦娥》及鲁迅《奔月》中的取典相同。不过,诗人构想了与经典神话相异的堕落的英雄羿和内心敏感,精神世界丰富、独立的嫦娥,而他们之间更像当代糟糕婚姻中的亲密关系。因射日成了英雄因而骄矜的羿,受众人追捧,其妻嫦娥独守空房,等候英雄归来。但这不是坚贞的佩涅罗珀等待机智的丈夫奥德修斯的故事,而是夫妻间互生嫌隙,嫦娥最终变成娜拉的故事,嫦娥奔月因而也更贴合艾丽丝•门罗意义上的“逃离”之举。尤其是,诗人书写了女性化的月亮与嫦娥之间相互渴慕,又为这个经典传说增添了一重同性情谊的色彩。

西渡是当代诗人中场景描述与心理刻画的高手,《奔月》第一节15行,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羿射下第九颗太阳的情景:像是一个狰狞的怪物,太阳被射中喉咙,“仰面掉了下来”,它嘶嘶叫着/像烙铁头,熄灭了,怀着报复的心”,连“弓手”也受到影响,“忽然感到不安,仿佛/那嘶吼着坠落的是他自己。”仅剩的那颗太阳,“惊恐地”“看着他把弓收回肩上,匆匆/躲入岩石背后”。“弓手”和他的猎物在这一刻有了心灵的交汇,暗示了羿内心的动摇和忧惧。

关于羿射日的故事,西渡只在全诗的第一节以凝练而传神的语言加以刻画,而接下来整首诗的篇幅都着笔于嫦娥,也即,217行诗中的202行都是在勾画嫦娥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描述她与月亮的相遇相契以致最终的奔月之举。由于篇幅比例的悬殊,虽然作者没有特意注明,但第一节读来更像是全诗的引子,余下部分才是贴题的诗的主体内容。

在奔月故事的不同版本中,嫦娥偷药的原因大约有四种:被觊觎灵药的逢蒙所逼,情急无奈中吃下;羿与河伯之妻有染,嫦娥愤而服药离开;羿乃暴君,嫦娥为避免他长生不老,祸害百姓,所以偷吃灵药飞升;嫦娥出于独自长生的私心偷吃了灵药。每一种版本都可以演绎出曲折、精彩的奔月故事,然而,这几种叙事中的嫦娥都只是我们在民间文学中熟稔的类型化、脸谱化的女性形象,相比之下,诗人西渡在《奔月》中赋予了嫦娥更自我、更独立,也更复杂暧昧的行动意图。

诗的第二节写到了九日已陨,世界恢复了正常,但在嫦娥的视角里却是别样的:“凉风起了/万物有了影子,空间凝固/时间拥有了夜晚”。恢复了“美好年代”的天地,也重现了嫦娥曾经被压抑内心的某种状态:“没有说出的话语/是珍贵的,那些她背地里说给/自己的话,没有人倾听的,在煌煌/的亮光下找不到位置的。”纵观整首诗,这里所引的几行尤为关键,它表明,这位大女主拥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与表达需要和迫切,从而逸出了传统的男权社会文化主导下的嫦娥叙事。这些话语可能是被压抑(因而成为“影子”)的,不可告人的(“在煌煌/的亮光下找不到位置的”),而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奔月》的主旨超越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由男性诗人代言女性(即以女性口吻表达)实则围绕男性希求而展开的闺怨、思远等传统诗歌主题。

关于嫦娥的话语,诗人接着在第三节开端和结束部分描述道:“秘密的话语,说出就要被遗忘的/话语,请到万物的影子中寻找/隐蔽吧……”“上帝的怒火熄灭了,无边的空间/变成人的屋宇,女儿的闺阁……/叫她忍不住想说话,把那些说给自己的话,讲给她,仿佛她是/另一个自己。”“讲给她”中的“她”正是“突然”出现的“月亮”。结合前两节诗,西渡与此触及了对中国远古神话结构性的改写:十日作乱之前的时代,被描述为“美好年代”,而羿完成了射日使命,虽然天地恢复如常,但“阴影”(与十日作乱时一直处于“煌煌的亮光下”的天地构成对比)的存在被意识到了,诗人说“阴影升起……/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吗?”这个“新的时代”似可类比希腊神话中的四个大时代之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与古希腊四大时代中,以神与人的力量比较关系为划分时代的标准不同,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往往是天灾人祸造就了人间英雄与领袖,并使他们获得神性。如果对于嫦娥而言,“一个新的时代”是需要把她“秘密的话语”“隐蔽”起来的时代,那么也许,这种话语曾经是可以自由表达,可公开的,也即,嫦娥的话语是自某个时期开始被刻意遮蔽、压抑的。这或许暗示了远古时代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必然代价。就如在《圣经》的创世故事中夏娃被迫承受人类之原罪一般,嫦娥的秘密话语也成为她为奔月而偷窃灵药的罪案动机,且诗中的月亮也如智慧之果一般,启迪了嫦娥的表达。

事实上,《奔月》诗中,当月亮第一次出现时,诗人就以果实的形象来陈述她:“那是她的果实 /结到了天堂树上,从里面膨胀, /在大地上空堆集多欲而丰盈的 /爱的馈赠。”这既是对嫦娥与月亮之间的内在连接与相似性的确认,也是对嫦娥自身丰沛的生命力和生殖力的张扬,因而,在我们的文学接受中那个仅作为羿的妻子的嫦娥,成了原始母亲的图腾般的化身,当然,她也曾有过“少女时代”,虽是“贫血的”,但也有其“女儿”性。第三节诗至此,诗人西渡赋予了他诗中的嫦娥完整的女性特征与人格:自我的肯定,独立的欲望与行动的能力。

诚然,《奔月》中嫦娥的这些女性意识与人格特征是诗人西渡将现代女性的精神气质代入到远古神话形象里而已,不过,对既有文学形象(或即便确有嫦娥其人)的反复重塑一直也永远是诗人、作家们最常经营的事业。如何检验每一次的重塑是否有效?是要看这一形象自身的性格逻辑是否合理,其精神理想是否贴近当代人的希求。嫦娥的“奔月”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因而重塑嫦娥这一戏剧性行动的努力即是重构其行动的意图,挖掘她与羿的关系变化并分析她复杂的精神世界。嫦娥若非一时冲动或情急之下选择了服下灵药,那么,她的欲望、思想与性格的方方面面就值得认真考察一番。在长诗《奔月》中,诗人从三个方面细察了嫦娥的内心世界和她的行动方向:一是她对弈的失望;二是她被压抑的、略显暧昧的同性情欲;三是她受到“诱惑”确定了自主行动的可能性。按理说,一与二可以是三的因,并促成嫦娥的奔月行动,但有趣的是,在细读这首长诗之后,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这三个因素又是内在的相互游离甚至抵触的。

诗的四、五、六节诗人从嫦娥的视角描述了归来的羿的变化,第四节开头说到羿“越发沉默寡言,见天漫游不归, /在广野追逐,胡乱朝树林射箭。”第五节写到羿因射日壮举后,“现在他是国王们的朋友,被人膜拜 /被年轻人包围”等等,第六节则明言羿是个“大人物”了,“他只要广场上的叩拜,欢呼”,在她的噩梦中,她“被他的猎犬/ 撕碎,被他的箭射穿,被/ 抛弃在荒凉的地球,而她的英雄/ 在天堂和仙人们寻欢作乐”。显然,造成嫦娥的感受中,她和羿变成了“两个世界的人”的原因,不是因为羿另有新欢,而是羿的本性暴露:一个贪婪的男人,他被名利心左右,即便在和嫦娥的感情关系中,他也只是“减损”她,“从她挖掘、汲取”,而无“纯然的给予”和“彼此成全”。至此,嫦娥按理说已有逃离羿的足够理由,无需借助月亮和灵药。然而,月亮与长生不老药是嫦娥奔月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诗人理应在他的神话重写中发挥这两个角色推动叙事的功能。

第四节共11行,先是写到归来的羿性情大变,以致于“他在她里面起来疑心”,后来又拿出“那织锦包裹的药包 /交给她,告诉她他们将一起长生。”诗人用了两个“直到”,描述嫦娥期待羿对她坦诚相待,羿却抛给她一包长生不老药。“药包”对嫦娥到底意味着什么?她的期待落空了吗?她觉察到羿的动摇,对她的不忠吗?或者,嫦娥并没有长生的意愿?在诗的第五节开头,嫦娥将“药包”视作“一件危险的、不怀好意的礼物”,是“家室中躲藏”的“一个第三者”。如果我们可以接受一般而言“药”寓意对疾病的疗愈,也是某种考验,叙事中的某个转机时刻,那么,在这里,这包灵药在嫦娥心目中更像是令她恐惧的束缚,要将她永远捆绑在那个她已对他失望,并且满怀疑虑的男人身边。

在《奔月》中,诗人西渡用了大量笔墨刻画月亮,首先是人格化地以“她”称之,作为嫦娥孤独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同伴,进而诱惑着嫦娥,令其“骤然明白/她想要趋向她”,诗的第三节月亮第一次出现时,勾起了嫦娥对少女时代的回忆。或许诗人是想说明,少女时代的女性有过女性群体交往和女性之间亲密的生活,但婚姻制度阻断了女性在她自己这一性中曾建立起的社会关系与情感支撑,而月亮的出现是嫦娥回到女性社会性自我的一个提醒。故此,第七、八节中,当月亮再次出现,“召唤她/ 走出户外,走进她的里面”“她和她成了熟稔的朋友”,她们相互理解,彼此抚慰。诗人用以描述嫦娥与月亮幽会的诗句带着情欲之光:“永远处于阴影之中的、多褶皱的/ 山脉,在她的面前一叠叠/ 打开,无穷的幽深,无限的/ 回环”“多么温柔的抚慰啊,/ 她赤裸着把自己奉献给她,/ 那唯一的心眼洞明一切”。而当嫦娥在甜蜜的幽会后醒来,“他和他的弓早已不见”。

从诗的第四至第八节,灵药的出现加深了嫦娥对羿的失望,而“月亮”在嫦娥与羿的感情危机中像个乘虚而入的诱惑者。这只是在诗的言语表层根据人物的相关行动获得的推断,然而,《奔月》中,西渡在诗行之间留下的大量省略号表明了一些不确定的意义指向。通读全诗,省略号的使用共有48处,分明构成了这首诗最重要的形式符号,也令人好奇于诗人刻意为之的总体意图。按现代汉语中省略号的功能,无非表示省略、中断、静默、思考、断断续续和意犹未尽等等,在《奔月》中,这些功能大都得到体现。

从一个诗歌写作者经验感受的角度,我倾向于认为西渡在《奔月》中大量使用省略号,是在总体上对诗的特定的内容方向采取的迟疑感与模糊性的选择。也是这些省略号,在一些关键片段的运用,使诗人对嫦娥内心故事的描述与推断不那么确定与完整。这即是我上文提及的,尽管诗人重构了嫦娥奔月的行为动机——羿让她失望也好,月亮诱惑她也好,灵药让她感受到逃离的迫切性也罢,这几个因素之间也充满了需要进一步展开的空白,文本间的裂隙在诗人那里就以省略号填充了。这是诗人机敏的选择,或许也是他留下的意味深长的困惑。

当嫦娥的自我认同在天地恢复如常的时刻被唤起,当月亮令她的女性意识觉醒,她的“秘密的话语”与月亮带给她的那份情愫是等同的吗?西渡在诗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诗的第九至十二节写到嫦娥计划奔月并付诸行动,而在她决定之前,诗人用8行诗渲染了她对羿的苦苦等待,“长久没有他的消息。她已经/ 不再想念,不知他栖宿南方/ 还是北方,是醒还是醉……”,第九节这开始的3行俨然羿抛弃了嫦娥,在这个前提下,“从篱笆看进她的心里”的月亮对她的诱惑已不再重要,嫦娥不是在羿与月亮之间进行选择,她的奔月计划和决定更像是一种报复。然而,她毕竟行动了,毕竟有一个值得她逃往的去处,这个去处与其说是姐妹情谊的乌托邦,不如说是她的另一个自我,因为月亮上没有女儿国,嫦娥奔月是一次女性返回自身,建立主体性的戏剧化行动。只有这样的逃离和这样的回归,才可能使女性的生命焕发其光辉:“大地上空,一轮浑圆的月亮”“突然放出双倍的光明……”,而诗人意犹未尽的兴叹与想象,都赋予了全诗的最后一个省略号中。

图片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