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航鹰系列散文《隐身幕后》:“艺术乡愁”与岁月求证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天津日报 | 黄桂元 2021年 点击数:
《天津日报·满庭芳》近期刊发的航鹰自叙性系列散文《隐身幕后》,令人关注,耐人寻味。此前,我所了解的航鹰,也仅限于文学领域。可以说,这组散文补上了读者完整认识航鹰其人其文的重要一课。印象尤深的是,如今已不再年轻的航鹰,依然保持着令人艳羡的写作状态,赤诚如斯,真率如斯,艺术情怀如斯。即使怀旧,回顾那段封尘已久的“艺术乡愁”,仍不失“航鹰”式的激情、语感与韵调,而永远不会有“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伤感与惆怅。一个见多识广、内心丰富,且具备使其精彩化的作家,在人生晚景回首朝阳初升,细说激荡的青春岁月,会自带一种“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笔墨魅力。

如果稍作回顾和梳理,不难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最活跃的女作家阵容中,航鹰无疑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位。那时她正当盛年,携小说甫一亮相,就收获了颇有人气的碰头彩。此后佳作迭出,势如井喷,成了《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的熟面孔,并很快被全国读者投票推到了聚光灯下,1981、1982年,航鹰两度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到通知赴京领奖,用她的话,几乎是“蓬头垢面”地走上了全国小说奖的最高领奖台。那段岁月有些久远,但航鹰并没有被同行遗忘。2018年春天,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航鹰文集》研讨会上,与之有关的文学记忆纷纷被唤醒。

正当航鹰小说风生水起之时,她却悄然淡出文坛,完成了一个似乎说不上“华丽”的转身,为筹建天津近代博物馆,她开始了对天津文化遗址的追踪、勘探、搜集与研究,那是一项辛苦劳碌、没有尽头的文化工程。以至于人们重新打量航鹰,竟觉出有些许陌生和不可捉摸,犹如一个多面体。航鹰也确曾被一些文学同行说成是“不务正业”,她却乐享其中,且振振有词:原本专业就是“行为美术”,回到原点,相当于重返青春时代,也算是“人生是一个圆”的完满实现。

《隐身幕后》的写作,并不意味着小说家航鹰的如期回归,却延续了她以往情绪饱满、笔意酣畅的书写风格。近些年来,围绕散文写作是不是需要引入“抒情”功能,一直有一种反对的声音,认为散文这种体裁与诗歌、戏剧不同,固然需要表达感情,但表达不等于抒发,散文写作中形形色色矫情、造情、滥情的现象,皆与“抒情”有关。航鹰我行我素,本色依旧,当“艺术乡愁”阵阵袭来,欲罢不能时,她哪里还会考虑那么多名堂和“禁忌”。事实上,引发航鹰写《隐身幕后》的内心动力,最初并非怀旧使然,而是有感而发。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曾对她说:“地球上最美的山都在中国。”航鹰深以为然。她一直对当下影视镜头把各地风景一律“提亮”“提纯”“提艳”难以忍受,她能用专业眼光,评点诸多违背艺术规律的现象,透着真知灼见,其中有些是行家看出的破绽和怪相,有些则是艺术理想主义者的美学坚持。如此这般,总有些追问与困惑纠缠着她,折磨着她,在“艺术乡愁”中寻找答案与慰藉,便成了不吐不快的顺理成章。

提及60年前的往事,航鹰不会用含苞欲放形容自己的少女时代,而自称一个“梳着辫子的小丫头”。她8岁时,由于父母离异而孤苦无依,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寄宿学校收留了她,身世境遇很类似《简·爱》中的女主人公,但她的天性中又没有简·爱那种孤寂、落寞与自卑,虽内心敏感脆弱,表现出来的却是心地敞亮,顽皮大胆,敢说敢言。15岁那年,她如愿以偿考入天津人艺舞台美术学员班,过早进入社会,开始了艺术朝圣之旅,“舞台美术学员班头半年全日都上绘画课,课程有素描、水粉、水彩、油画、绘景、艺术欣赏、文艺理论”,随后进入舞美队,如鱼得水,“戏剧舞台,是我的青春记忆,是我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生驿站。那时候,她还不是航鹰,而只是天津人艺的“小字辈儿”刘航英。如今看来,她在那段从艺岁月中的收获是全方位的,怎样估量都不过分。

《隐身幕后》表明,航鹰找到了一种自叙性散文的极佳状态,其言说方式,包括写人叙事,绘景状物,内容饱满,行文扎实,表达生动,融自述、回忆、追问,反思于一炉,收控自如,文笔墨洒脱却透着严谨,随意而不失有序,里面多为硬邦邦的干货。相形之下,一些作家的晚年散文写作,东拉西扯,多用闲笔。航鹰写这类散文注重“记忆价值”,有种心无旁骛、一往情深的独特气质,她永远学不到不动声色,顾左右而言他,而坚持自然、本真、事必有因、言必有据。

一般说来,对于个体生命,储存于记忆深处的往事碎片,并非僵硬凝固的状态,随着岁月流转,它们在若隐若现中会出现位移,发生变化。对于常人,时间可以软化记忆的强度,淡化记忆的浓度,直至改变情绪的属性、主观好恶的走向,有的疼痛可以减轻,有的不快可以释然,有的苦难可以萌生诗意,有的恩怨可一笑了之,与岁月相视而笑,正如“却道天凉好个秋”那样的心境。一直放不下往事的“耿耿于怀”者,常常会听到记忆发出呼唤,提醒自己的存在,往事还可以与岁月生长,盘根错节,枝叶繁茂,有适合的契机就会冒出来,化作表达的欲望,遇到某个出口即汩汩流淌,流出来的又不会是复读机的内容。自叙式散文不应是记忆的底片或往事的复写,散文家的经验世界也不一定仅限于具象写实,引入写意的、联想的手法,也是一种正常,正如陶东风指出的,“脑科学研究证明,记忆踪迹的每一次重新激活,都是一次新的、必然改写原初经验的刻写”。

这组系列散文“科普”了许多戏剧舞美常识,至少对于我,可以说获益匪浅,相信许多读者会有同感。她认为,“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戏剧,特别是大型剧目的公演是最为崇高的一门艺术。崇高在于它是由一群艺术家集体创作的综合性艺术;崇高还在于它是由观众共同参加的一次性现场艺术,不可重复,不可复制”,可以说句句都点中要害。但欣赏戏剧,过去人们总有个盲点或是误区,习惯于把掌声、鲜花和赞美词通通献给舞台表演者,而看不到光环笼罩的暗影处,一批籍籍无名者有过怎样的默默奉献。总以为舞美人员是专为艺术家服务的行当,殊不知这是一门要求更严、更高,集知识、想象力与动手能力于一身的“艺术活儿”,其重要性可以用剧作大师曹禺的一句名言概括:“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戏剧。”舞美不是简单的装台,更需要付出脑力和才艺。每部戏涉及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不一样,这就对舞美设计师的综合知识储备提出了极高要求,“艺术无止境”这句话,用在舞美设计人员身上,其实更具针对性,也更符合实情。“我是在戏剧和电影里熏大的,在剧院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资料室里泡大的。”躲在禁书秘库,是她少女时代最快乐的时光。她像一个贪婪的吸盘,遍览了列宾、苏里科夫、希施金、列维坦、克拉姆斯柯依,还有《印象派画选》《毕加索画选》《世界美术史全集》《世界裸体美术全集》等。天津“人艺”为她打开了心灵密室的一扇小窗,微光泄露,渐次夺目,发蒙,筑基,充电,加上拳打脚踢、勇于进取的闯荡,都在为其日后的飞翔热身。也就可以理解了,什么叫养精蓄锐,什么叫厚积薄发,什么叫化茧为蝶。航鹰在文学领域能够脱颖而出,绝非偶然,原来都是有童子功打底的。

航鹰擅长于运用细节激活记忆,营造氛围。参与苏联话剧《铁甲列车》的舞美制作,是航鹰进人艺遇到的第一场硬仗。舞台美术家与“画室画家”不同,其作品必须是立体的、动态的、可感的,航鹰称之为“十分物质化”(指其采用的材料)的“行为艺术”。俄罗斯的风景画中不能少了森林,就如同内蒙古的风景画中不能没有草原,但细心的航鹰进一步发现,俄罗斯画家展现的森林很少见明媚春光,而比较忠实于展现田野丛林的沉郁、苍茫、寥廓、旷远。《铁甲列车》出于情节、事件、环境的需要,需要制造森林的“景深”,这对于舞台空间有限的人民剧场,难度可想而知。但“有志者事竟成”,大家硬是在舞台上“种植”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达到此效果,至少要用六道画幕,以突出森林的逼真、层次感和立体感,这个堪称神奇美幻的过程极具现场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震撼和分享。

岁月流转,人事升沉,会让一些情节模糊,而让另一些细节清晰,并逐渐显现出深长意味。回首往事,她以见证者、亲历者的身份去平视,去靠近,去拥抱,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指点点。从懵懂到恍然,从迷茫到顿悟,镜头切换,推拉摇移,她对不同年代的一些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随之,赵路、秦征、谢晋、施光南、于淑珍、关牧村、高长德、韩伟、刘鑫、石路、颜美怡、左杰、许瑞生、杜仲华等等亦师亦友的艺术家、作家,从遥远时光走来,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这时候,航鹰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仰起的目光里含着骄傲和自豪。很显然,她在查证资料,史实确认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此外,一些生命中的“过客”,由于对自己的人生有过影响,同样被航鹰绘形绘色,娓娓道来。在工艺美院进修期间,一位名叫王强的老师很赏识航鹰的文学才华,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颇有喜感的人物肖像,“高鼻梁儿厚嘴唇儿,却有个小小的短下巴,似乎不大肯长胡须。更富于喜感的是一个男子汉笑起来时有个单边长酒窝儿,而他讲课时偏又笑意盈盈,那酒窝儿便在腮帮子上高脚酒杯似的一闪一闪。”老师专门把航鹰约出来,操着含混的川音,神色郑重地告诉一脸稚气的女学生:“我一直想找你谈一件正经事情,看了你的作文,我认为你学舞台美术很可惜,你应该改行学文学,立志搞创作。”只有17岁的航鹰,对于未来还没有设想,听了这话,心里一动,此后对文学写作也多了一些憧憬和留意。类似文字,不一而足,无意间暴露了小说家航鹰的机趣和顽皮,以及人物刻画的内功。

《隐身幕后》展示的,是航鹰从个人的生命史,走向有着底蕴深厚的天津城市艺术简史的过程,也是为天津老城艺术品位的激情正名。七十多年来,天津这座老城,不仅有撂地儿的相声、茶馆的评书、街头巷尾的民间手艺和叫卖吆喝,还有高品位、高人气的话剧、歌剧和严肃音乐等文化遗产。“如果我还年轻力壮,真想组建一个艺术家‘口述历史’课题组,忠实地记录下来(趁着他们还)健在的老艺术家们的记忆。”还原历史现场,续接天津文脉,航鹰的这份“艺术乡愁”与文化情怀,其心可鉴,其志可嘉。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