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颂歌
“病毒,一个隐形者,人类古老的敌人,正在全球肆虐。一场看不见主角的遭遇战正在残酷地进行。就在此时,它每天侵入30多万人的身体,感染人数达数千万,夺去了百余万人的生命。”结束了4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第76天》的写作后,熊育群在这部书的结尾《病毒之殇》中感叹。
熊育群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有着他们独特的审美追求、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面临着一次大的转型,出生于湖南汨罗、身为建筑工程师的熊育群,却怀着对文学的敏锐和热爱,转而投身文学。相对于一直在文学领域攫采爬梳的作家,熊育群有着更多的曲折,也有着更深的思考;有着更多的通融,也有着更深的真诚;有着更多的敏锐,也有着更深的宽恕。
熊育群左手执衡,右手执剑——左手是散文,高蹈轻扬,以深邃的思考度量历史、考评天下;右手是小说,剑拔弩张,以尖锐的语锋刺破谎言、缝合创伤。而今,他又拿起报告文学的长矛,一出手便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他的文字,扎实,厚重,不讨巧,不投机,每一字背后都看得出他的用力。正因为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个性,熊育群的作品都有着异常坚硬的质地,尤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回溯和伫望,对于现实的艰难与精神的惨烈,都有着深刻的挖掘。
2020年刚开始,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迅速席卷了全球。在这场特大灾难的影响下,全球经济陷入停滞,数十万人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失去生命,随着病毒继续肆虐,全球各国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熊育群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写出了两部沉甸甸的报告文学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和《第76天》。《钟南山:苍生在上》写的是知识分子疫情中敢医敢言的精神品格,《第76天》写的则是灾难中中华民族的守望相助。
从2020年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开城,武汉“封城”经历了漫长的76天。76天时间里,英雄的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在《第76天》中,熊育群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武汉、湖北及全国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时代画卷,记录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援助湖北的国家大义、同胞之情和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伟大壮举。
在这种意义上,他所写下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仪式,一个虔诚的祭奠、一个神圣的盛典。
2020年5月最后一天,熊育群结束了在武汉为期一个多月的采访,登上了飞往广州的飞机。4月8日,武汉结束了长达76天的“封城”,不久,熊育群便背上行囊,赶赴这座经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遭遇战的英雄城市。熊育群或许不是武汉获得新生之后迎来的第一位客人,却一定是最激情饱满的一个。武汉“在扛住了惊涛骇浪后,进入大病初愈的阶段”,熊育群惊喜而警觉地四下打量,“街上阳光灿烂,却人影稀疏,口罩下仍是谨慎和不无警惕的表情。春风吹拂,路旁香樟树、银杏树舞动的光斑,仿佛点点惶惑在闪烁。”
一个多月时间里,熊育群在北京和武汉这两个城市之间不停地往返,采访、谈话、调查、记录。不论在北京还是在武汉,采访仍然十分困难。张继先医生最早收治的病人是一对夫妻,正是这一家人的病情让张继先警惕起来,她第一个上报了疫情。熊育群的采访便从张继先的家和病房开始:“张继先跟平时一样,6点就起床了,这时天还没有亮。房子里餐桌、茶几奶白色的石板面、木质边框上不锈钢的圆钉,都泛出了微光。这些新添的黑白对比分明的家具,简洁明快,由横平竖直的平行线组成。”
熊育群那饱含深情的叙事仍然让张继先的故事充满了张力,2019年12月26日接诊这对夫妻以及数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他们共同的CT影像让张继先开始警惕,27日她首次上报不明原因肺炎疫情,拉响警报:“一个普通的日子,它的意义随着疫情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像暗处的事物因为有了光,一点一点被照亮了。张继先对它的理解也在变化,数月之后才慢慢透彻起来,这颇有些梦幻感。”
在武汉,除了张继先之外,熊育群还采访了几十位各类人群的代表,包括医生、护士、患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者、捐赠者、志愿者、公安干警、环卫工、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外国友人……
熊育群的脚步印满了武汉的大街小巷: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武汉疾控中心、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百步亭社区、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驻地……从一家医院到另一家医院,从一位医生到另一位医生,从一个患者到另一个患者,从病床到ECMO、CRRT、呼吸机的操作,从患者病历到诊疗照片,从病人导管里的鲜血到仿佛烧伤一样的黑褐色双脚……灾难临头的气息令他心悸,众志成城的壮举令他感动。
与此同时,北京,广州,从中央到国家卫健委再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到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从马晓伟到高福到焦雅辉,从钟南山到李兰娟到曾光……熊育群在寻找答案。
历史,又一次将他们推到了与非典时相似的处境,而他们,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时代漩涡的中心。大家迅速行动起来,缜密思考,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历经76天的“封城”后,四通八达的武汉,重新敞开了作为“九省通衢”的大门。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76天里,武汉这座原本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变得安静、冷清。如今,随着防疫形势趋好,曾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正在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
以76天的时间为线索,熊育群不仅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整个国家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还不惜篇幅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普通武汉人在疫情中的遭遇,他们身份不同,名字各异,却不约而同自发地互帮互助。病毒是如此可怕,生命却如此脆弱,有的人打败了死神,也有的人没能活着走出这个春天。
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但是近代以降,屡屡遭遇苦难,遭遇战争,面对苦难和战争,中华民族应该如何奋起抗争,以及超越中华民族的苦难。《第76天》写的是2020年武汉、湖北以及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时代画卷,写的是中华民族面对重大灾难时的舍身取义、众志成城,以及中国人民面对疫情不屈不挠的精神,如何感动了整个世界。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的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
《第76天》中最令人难忘的,是熊育群作品中那些艰难的营救。过去一年里那些在微信里、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碎片般的人和事,在他的作品里都有着完整的呈现,在记忆的海洋里,泛着淋漓的波光。对此,熊育群坦言:“我希望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有时采访和查找资料就像侦探似的,一层层深入,一个个疑团破解,重要的事件和细节我坚持查找旁证材料,有的甚至通过三方印证。譬如疫情是如何发现、如何上报的,譬如1月1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立,当天赶赴武汉的情形,19日专家组调研和会议上发生的事情,当晚飞北京直到20日下午专家出席新闻媒体见面会,每个人所做所说,以及国家卫健委是怎样主导的等。譬如1月23日凌晨2点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闭离汉通道’的第1号通告,封城开始,是什么促成了封城的决定。譬如援鄂医疗队是怎么派出的,方舱医院建议的提出,中医药抗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这么短时间内是如何建起来的,‘封城’期间武汉疫情严重到怎样的程度,特别是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了什么,医生护士如何救治患者,市民真实的生活情况,等等。我还查找天气、日出时间,导航人物走的路线,通过图片或视频进入人物的家庭和工作场所,画出他们的生活轨迹,设身处地进入他们的生活。我不仅要真实底呈现武汉抗疫的行动全景,也力图写出真实的环境,力争做到每个细节真实可靠。”在这种意义上,《第76天》是一部描写中国抗疫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难得的是,熊育群不仅写出了中华民族举国抗疫的恢宏气势,更细腻地写出了许许多多武汉人、湖北人、中国人在经历疫情时的惊心动魄、艰苦卓绝。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这是一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颂歌。
阅读熊育群同阅读他的作品一样,是一种艰难的历程,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疼痛。报告文学以新冠疫情中的个人遭际为切口,完整还原了整个武汉封城76天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在这部作品中,恩与怨、生与死、静与动、虚与实、甘苦与流离、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粘合在一起,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个巨大的漩涡,凝成一股股巨大的力量。作品还原了中华民族全民抗疫的整体精神世界,这个饱满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是一个观照我们民族灵魂的伟大的精神世界。
就在这部厚厚的《第76天》付梓之际,新冠病毒仍在全球大流行,全世界累计确诊新冠肺炎人数超过1亿人,累计死亡病例超过214万人。新冠病毒疫情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人类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发展挑战。所以不妨说,熊育群在作品中努力解码的是——全世界疫情仍在肆虐之时,中国何以率先走出了疫情的阴影,实现了社会的复苏和经济的突围,它对全球抗疫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值得肯定的是,熊育群的写作并未停留于此。在作品结尾的《病毒之殇》中,他深刻回顾和反思了病毒、瘟疫如何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何阻碍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进程。正如作者所言,《第76天》所写只是一个个抗疫斗争的代表,旨在通过他们来表现疫情暴发时的情形和抗击疫情的主要历程,表现我们这个时代遭遇灾难时人们的所作所为和精神状态,彰显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思索面对疫情应有的态度、科学的作为以及今后须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与文明的方向。毫无疑问,我们瞩望未来,不难预料,新冠肺炎疫情终将过去,人类也必将开始新的生活。重要的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新冠病毒带给我们的教训,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