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的理论思维
在本书第一编“基础理论奠基”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文艺生产不同于其他人类生产的特殊性之一在于使用了“媒介生产工具”。“媒介生产工具具有工具性和媒介性双重属性。”具体而言,媒介性生产工具不仅仅具有“能产性”和“物质实践性”,也具有“连接”“聚集”“接合”等媒介特性。作者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中挖掘了丰富的理论资源,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布莱希特、本雅明、阿多诺、威廉斯、巴赫金等人的文艺生产理论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媒介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媒介理论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及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思想红线,但这一重要思想没有引起当代研究者的注意。本书作者却能立足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文献,深入挖掘,直接指出了指文艺生产工具背后所蕴含的媒介属性。
此外,作者通过聚焦典型的新媒介文艺现象,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作者深入浅出地对人工智能文艺、新媒介交互艺术、虚拟现实电影、自媒体艺术短视频以及“SCP基金会”文艺等新媒介文艺现象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在对人工智能文艺生产进行分析时,作者超越了当前学界“人工智能工具论”和“人工智能主体论”这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窠臼,将人工智能定位为一种处于工具和主体之间,并在行动性和技术性加持下不断从工具走向本体的动态性“智媒介”。不同于以往传统艺术的静观体验,新媒介艺术所具有的沉浸性需要体验者的身体参与其中,并进行最终的文艺生产。在体验者意识、身体、新媒介文艺作品三者的联动之下,就可能生成出一种新型的主体形态,即“意识-身体-技术”主体。这样一种新型主体的提出,为新媒介艺术体验厘清了新旧主体之间的混杂,指出了身体和技术在数字时代对建构主体的重要作用。
当前,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新媒介文艺都如滔滔洪水,汹涌而至,而我们的理论与批评界仍驻足于传统书写、印刷时代的理论范式和批评模式裹足不前。《新媒介文艺生产论》一书的出版,对学界打破这种状况,探索适用于新媒介文艺的理论与批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