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的持久战
《归心》聚焦于半导体芯片制造行业,以两岸芯片制造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局面为主故事线,精彩抓取了两岸统一大势之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重组两岸乃至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历史节点,展现了时代潮流中分分合合的人心,塑造了胸怀大义、开创时代的中国企业家形象。小说中,企业家林道简和林同根的商战角逐,以及双方干将叶明义、赵用心的黏合向心,交织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多声部商业正剧,颇能引人入胜。文中所涉芯片制造、5G技术等前沿科技内容,均基于敏锐的行业观察和周密调研写出,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具有行业探秘的吸引力,领略故事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
秦北是一位八〇后作家,曾在半导体行业从业十余年。小说灵感源于他十几年来在半导体行业切切实实的感受:我国半导体行业在不断做大做强,尤其近七八年,半导体产业链呈现崛起态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并仍在快速发展的半导体市场。此外,他希望借此梳理我国工业的发展脉络:从刚建国时着力发展重工业,到改革开放之后着力发展轻工业,再到如今把发展高端制造业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个时间点上,文学应该对时代做出回应。他也想通写作本书记录民族自信心的回归: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应当对中国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行业抱有信心;同时,从更大的层面来说,对半导体行业所折射的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与壮大抱有信心。
如《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所说,小说填补了中国作家在现实题材写作中“中国芯”这一领域的空白。“中国芯”是当下中国的关键词,当代文坛中反映中国芯片制造等高科技发展历程的小说非常罕有,更不必说长篇小说。《归心》可以说是第一部聚焦“中国芯”题材的有艺术成就的、有分量的长篇小说。作为一部长篇小说,能把比较枯燥的高科技生活、类型化的商战题材写成引人入胜的小说,可以说是这部书的创造。许多纯粹的商战小说,读完只能让人记住一些故事情节,对商业本身的硬核知识却并未涉及。《归心》却有很强的实业性,又没有使用低俗或套路化的写法,而是写成了一个充满正气的好看故事,尤为难得。
小说开篇,中国台湾晶益电子创始人林道简(原型台积电创始人、‘半导体教父’张忠谋)便对大陆蓬勃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表现了敬佩和担忧,他在公司会议怒吼:“台湾不能再走弯路了,如果现在还不主动融入大湾区的发展,继续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假装自己一切安好,那么将来一定会被彻底地边缘化。”他也道出了目前中国台湾面临的困局——尽管他掌舵的晶益电子仍旧是芯片代工业老大,但对岸的蓬勃发展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危机感,他向所有高层质问:“大陆有资金,有投入,有人才,有市场,不缺土地,也不缺水电……晶益电子创立的时候,台湾的GDP将近大陆的一半。可是现在呢?晶益电子占了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是世界第一,台湾的GDP却只有大陆的二十三分之一不到了!”
小说写到近些年中国台湾人才流出的现象。曾经人来人往的新竹工业园区夜市需要排长队的贡丸摊位前如今寥寥无人,贡丸摊主老板不但将孩子送去大陆读书,自己也准备移居大陆卖小吃,连周边供应商的小企业员工们也纷纷被大陆公司挖走,因为大陆有更好的待遇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借用小说主人公之一、同芯半导体创始人林同根的话,“半导体的未来在大陆”,因为“大陆有十四亿人,又是全工业体系”,所以未来的发展是一片蓝海,大海中“有风浪也不怕,这可不是什么小池塘比得了的。”千头万绪,故事归为一处——时代真的变了。
芯片的发展并不是单一产业的崛起,而是伴随中国产业升级而发展的。在小说中除了写到几家龙头企业的科技竞技外,背后还隐藏着中美欧韩等国家地区之间的较量。几位芯片产业“大佬”都意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巨龙入海”,这是几千年都不曾发生的,这种发展的脚步很难通过人为制造障碍阻挡,因为“一旦中国开始拥抱海洋,拥抱世界,不管其他国家是‘闭关自守’也好,还是‘光荣孤立’也罢,中国都会带领那些愿意和他一道的国家,沿着全球化的路径继续走下去,而且要远比当年西方国家开辟航路、开展全球贸易公平得多,也正义地多”,正所谓沧海桑田。
小说中秦北以中西文化巧妙隐喻了两种发展思路,美国人喜欢喝美式咖啡,但中国人喜欢喝茶;茶具中青釉的成因,是因为显色剂为铁的氧化物,釉中还有少许锰和钛,中国古人以此法为瓷土着色,比添加金属氧化物的半导体釉早了近千年。作者借主人公叶明义之口惋惜——如果工业革命发生在中国……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如今的芯片产业已经被“卡脖子”,如何发挥后发优势?中国芯片面临的激烈打压,小说中也有所涉及。
文学评论家刘琼借用“斜杠青年”的说法,将秦北称为“斜杠作家”。她看来,一般来说作家擅长文字创作,而秦北却出身于高端技术领域,而且能用文学语言把硬核的题材写软了,写成文学性很强的作品,让我们作为普通小白,都能由作者引领进入关键技术领域,展开富有趣味的阅读。这部小说写于2018年,却颇有预见性。当时的国际形势与今天有所差异,秦北却已经从商业技术发展和商业需求方面,意识到了核心技术建构的重要性。小说不仅讲到三位大陆与台湾科学家之间的关系,也讲到了家国情怀,有非常浓郁的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味道。
小说回溯了中国几十年的芯片制造之路,秦北借小说人物赵用心的话点出了“集成电路就是新长征路”。正是一代代爱国科学家的回归,才让半导体这门科学在中国落地生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即便国家重视也很难发成生产力,改革开放初期,一没经费,二没市场,虽然有需求,但技术落后于人,只得走了一段“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弯路。如今赶上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四十年培育了市场、积累了财富、打下了基础,每年几百万理工科学生毕业,他相信只要大家耐得住寂寞,埋头干下去,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绝不弱于人。
“芯片”一词从英文单词chip翻译过来,中国台湾译作“晶片”。在作者眼中,这并不是简单的翻译差别问题,他在小说中借大湾区“海川市长”岳敏行之口引出这场翻译之争。集成电路的元老、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叶明义看来,chip是由晶圆切割而成,晶圆是芯片的母题,叫“晶片”更准确。而岳敏行认为,晶片的叫法只是说出了它的材质,没有更深层的含义,而“芯”这个字指的是物体中心,更让人直观感受到芯片的重要性,“芯片是电子设备的核心,芯片技术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是硬实力的体现,是核心竞争力。”这一句话,道出了中国大陆对芯片的重视,所以对于芯片的研发制造,再繁重、再艰难,也值得义无反顾地去做。
秦北对另一个词语的解释更有深意,集成电路一词来自英文integrated circuit(IC),其中integrate一词是“完整的”意思,中国的集成电路发展,需要海峡两岸从业者通力合作,所以需要一个integrate China(完整统一的中国)。正如《归心》中所写,芯片就是“芯”长城的城砖,能够建造起长城的民族,也一定是可以制造好芯片的民族”。小小的芯片中包含的,不仅是对高科技的探索,更是几代人对国家强大的渴望,“希望中国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真正强大起来”。
【专访】
秦北:成就感来自现实
书乡:《归心》是您第一部长篇吗?创作的缘起是什么?
秦北:我是一直在半导体行业媒体从事IC(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产业分析相关的工作,与企业及其高层经常打交道。《归心》从2018年下半年构思,除夕那天开始动笔。长篇写作是很艰苦的,文学写作一定要有兴趣和积累,所以我只有在有足够的积累做支撑的时候才会开始写作。尤其是这种现实题材,需要大量的生活阅历和专业积累。当时的想法是,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一直远离公众视线,我预感到未来大众会对芯片产生更多的关注,于是萌生了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通过文学的方式树立我们的信心。
书乡:您创作时至今两年,芯片行业国内外都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变动,比如美国对一些国产手机品牌的限制、最近新闻中的汽车MCU短缺等,再回看小说中一些似曾相似的情节,您怎么看?
秦北:除了文学作品情节的推进,我同时还把它当成一部产业预测来写。我确实看到有些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后来现实中真正发生了,比如曾经foundry(晶圆代工)被抛下的IDM(垂直整合制造)又东山再起了,对晶圆代工产生了威胁。写作中一方面满足来自文学创造,一方面成就感就是因为故事与现实发生的关联。
书乡:《归心》虽是虚构,但这个紧张对抗、激烈竞争的芯片战场却真实存在,且切实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小说中用化名写到的一些企业,如华为、苹果、三星;台积电、中芯国际、高通、英特尔等于芯片有关的赫赫有名的公司,很容易找到原型,您在创作中如何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秦北:半导体的产业生态确实比较特殊,不像其他产业是很多公司在竞争,这个产业一家独大,我希望能高度还原这个产业,而不是为某个企业做书,为某些个人立传。虚构作品的施展空间更大,我想以这个产业为基础,在小说里抒发更多的内涵。小说人物的“原型”我确实与他们有一些接触,但这个“原型”也不是单纯以拷贝某个人来塑造,有的人性格是几个人的结合。
书乡:小说的主线是晶益电子与同芯电子的缠斗,背后也是中国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的竞争,小说中有句话说,“第二名想超越第一名不容易,但背后有整个国家的支持”,您如何看这场漫长的芯片之战?
秦北:小说里还有句话是主人公叶明义说的,他说,我们之前是面对大陆,从此以后是背靠大陆、依赖大陆。这就牵扯到一个更宏大的问题,企业以什么为依托?台湾和大陆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任何台湾的企业家都要思考这个关系。虽然大陆芯片整条产业需要补课的地方还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制造领域,再好的设计方案不能转化出来也是不行的,而制造需要长期积累,不只是设备,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资深的技术人才。这个行业就是靠产品迭代、技术追赶来发展的。虽然现在我们面临所谓的卡脖子问题,但是假以时日,不仅不会被卡脖子,更不会被卡脚脖子,我们会坚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编辑:moyuzhai)